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1241|评论: 3

[转帖] 相对于“ 上海虎妈 ”的激情 慵懒的“ 成都茶客 ”犹如法国风 “ 怡然自得 ” ?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11-15 11: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法国说自己“ 很激动 (肉体兴奋)”可能会引起某些误会


       有人告诉作者 艾米丽,美法两国人关键的不同在于法国人“ 活在当下 ”!


       经过 5年 频繁往返于美国和法国,在法国逗留的时间一次比一次长,我终于在19岁那年正式移居法国。那时,我的法语已经很好,我确信自己会很快融入法国文化。


       当然,我错了。没有任何东西能够像细微的文化差异那样提醒你,你骨子里究竟是谁:在法国生活的时间越来越长,我对自己的美国特质感悟越深,直到有一天,一位法语老师向我解释了他如何看我的母国和客居国之间主要区别。


       他说:“ 你们美国人活在行动中、获取中;  在法国,我们活在当下。”


       那是醍醐灌顶的一刻。我回想起在纽约的生活,每时每刻都在为逐项完成永无休止的目标清单上的任务全力以赴,或者在为今后几天、几个星期和几年做规划。  然而,在法国,人们随遇而安、怡然自得。


       在两小时的午餐时间里,人们坐在沿街的咖啡馆,任世界从身边流过。闲谈的内容无关工作,而是最近去了哪里度假。邮局里,队伍缓慢地向前移动,女职员们懒洋洋地聊着天,享受跟同事在一起的时光,而我却不耐烦地排队等着买邮票,就为了完成寄明信片这项自己派给自己的任务。

_104324979_mediaitem104324978.jpg _104325013_mediaitem104324982.jpg _104325235_mediaitem104325234.jpg

       在法国,人们仅是把握当下,怡然自得。


       我迫切希望融入当地,活在当下,但没有预想的那么容易。我不论做什么事,似乎都会暴露出自己是美国人。我笑得太多,嗓门太高,极易激动。


       移居之前我就知道法语中“ 激动的 ”一词是禁止使用的。这是初学者都会碰到的 " 假朋友 " 之一。大多数学法语的人都有这样的经历,班里的同学第一次念出“ Je suis excité ”( 字面意义为“ 我很激动 ” )时,老师总是尴尬地支支吾吾,然后解释说,“ 激动 ”一词不是指情感流露,而是指肉体的兴奋。这句表达在英语中更准确的意思是“ 我的性欲被撩起了 ”。


       不像英语用“ 情绪激动 ”和“ 肉体兴奋 ”两个词分别表述,法语是一词两用。巴黎索邦大学( Paris-Sorbonne University )美洲文明专业教授 弗莱赛( Olivier Frayssé )认为,严格意义上,这一词所指的激动“ 既有客观层面( 一种被激发的状态 )也有主观层面( 感情流露 ) ”,但最常暗指的是肉体的兴奋。他解释道:“ 如果存在‘ 肉体兴奋 ’一词,则‘ 激动 ’这个词就无需做那种解释。”


       英语就有两个词可以表达不同的意思,所以可以随便用“ 激动 ”这个词 —— 我们( 尤其是美国人 )可以说是用得随心所欲。我们对周末的安排很激动,对暑假很激动,对结束漫长的一天回到家里欣赏最爱的 Netflix 节目很激动。但是对于住在法国讲英语的人,却不能用当地的语言表达这种情绪。


       这和其它 " 假朋友 " 不一样 —— 比如 Je suis pleine,意思是“ 我怀孕了 ”,而不是字面所指的“ 我吃饱了 ”,讲法语的人只好迂回曲折地说“ 我已经吃得够多了 ”。


       讲英语的人常常想着将来,而法国人往往更多的活在当下


       以“ 我很激动 ” 来表露心情不是恰当的法语表达方式,而且可能实际上就没有表达此意的词组。


       一位讲两种语言的朋友说,“ 我通常会用‘ 我很开心 ’或‘ 我很期待 ’这两句法语来表达。” 这两句都没有体现情感的张力,但似乎是法语里能找到的最佳替代语。


       在堪培拉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教法语和电影课程的 杰玛 · 金博士( Gemma King )是用英法双语的澳大利亚人。她说:“ 我敢肯定自己经常地、公开地表达激动之情,” 但当她讲法语时,就完全是另一回事。她说:“ 学生们和我都常常开玩笑说,讲法语时我们会展示自身更冷静、更沉着、更缄默的那一面。”


       以 " 我很激动 " 来表露心情非但不是恰当的法语表达方式,而且可能本来就没有传达此意的实际讲法


       再者,这不仅是翻译的问题,也事关文化。正如其它不可直接翻译的术语,像日语中的“ 森林浴 ”( shinrin-yoku,在大自然的怀抱中感到放松 )或澳大利亚土著语中的“ 倾听与静谧 ”( dadirri,内心深处倾听与安静调整 ),仿佛普通的法国人日常不需要表露激动之情一样。


       《 法语的故事和“ 你好 ”效应 》( The Story of French and The Bonjour Effect )的共同作者之一 朱丽 · 巴洛( Julie Barlow )是加拿大人。对她而言,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 激动的 ”一词中隐含的豪情是法国文化中所没有的。她指出,讲法语的加拿大人,在文化意义上属于北美而不是法国,他们使用的变通讲法包括“ 这激发了我的兴趣 ”。


       巴洛解释道:“( 法国人 )不喜欢对话中充满积极的活力阳光,那恰恰是美国人所特有的,也正是我们认为重要的。” 可以说,“ 我真激动 ”是语言中的微笑,但法国人本能地倾向于给人留下略微消极的印象。


       我的法国丈夫同意这个说法。他说:“ 如果说法语时显得过于兴高采烈,我们会纳闷你怎么了。但在英语里就不是这样。”


       巴洛:“ 法国人不喜欢对话中充满积极的活力阳光,那恰恰是美国人所特有的。”


       然而,对另一些人而言,法国人追求的未必是消极感,而是矜持。


       金博士说:“ 在日常对话中,法国人往往在更大程度上表现出保守,我认为有文化上的因素。依我看,这并不说明他们缺乏热情,而可能是对他们热衷的事物不那么感情用事。”


       确实,在法国,如果不能恰到好处地表达情绪,会被认为有点失常。以前总统 尼古拉 · 萨科齐为例,他在公开场合表现得很狂热,结果被贴上“ 性欲勃发 ”的贬损标签。


       讲双语的美国人 马特 · 詹纳( Matt Jenner )在法国生活了多年。在他看来,不一定是法国人不会表达激动之情,而是讲英语的人 —— 尤其是美国人 —— 往往太过夸张。他说,美国民众已经练就“ 虚假的、近乎卡通式的人生观,表面的激动和虚假的快乐成为常态。 ”


       他指出,相比而言,在法国,“ 激动一般只用于表达肉体的兴奋。”


       普通的法国人日常不需要表露激动之情


       法国文化( France Culture )网站的 布里斯 · 库图里埃( Brice Couturier )认为,自法国大革命以来,真实对法国人而言十分重要。他说:“ 诚然,旧制度在华丽与享乐艺术的基础上,培育了一种王宫和沙龙文化,这种文化意味着娴熟掌握那个时代的行为准则,以及掩饰自己真情实感的能力。”


       库图里埃 说,作为反击,法国的革命者极力抵制这种虚伪的面具 —— 今天的法国人秉承了这一传统,尽可能如实地表达情感,以免显得不真诚。


       当我刚开始注意到这种倾向时确实感到恼火:法国的朋友说起他们在餐馆里品尝的佳肴,只是轻描淡写地说“ 不错 ”;当我问起对度假是否充满期待,他们仅仅若无其事地耸耸肩。他们的态度让我觉得过于消极。


       但是当我们夫妻两人第一次同游美国时,我丈夫让我意识到美式激动的夸张和做作。餐馆里的女侍者兴高采烈地招呼我们后,我丈夫问我她是不是我的朋友;他怎么也理解不了为何她如此热情地招呼顾客。


       多年后,我丈夫对我说:“ 我过去常常对美国人评头论足,因为我觉得他们总是过于欣喜若狂,总是反应过度。”他现在补充道:“ 我感觉大脑中有两个世界,法语的世界和英语的世界。我觉得英语的世界比法语的有趣得多。”


       法国人尽可能如实地表达情感,以免显得不真诚


       在法国生活了 11年 后,我想说“ 我很激动 ”的天然冲动已经消退。但我仍然想着法国人活在当下这件事。


       我们开始约会时,我丈夫经常看着我像勤劳的小蜜蜂一样忙来忙去,为将来做计划。而他却不像我那般激动,几乎做每件事都慢条斯理,安然若素。无论我们在阳光下啜饮半干红葡萄酒,还是在公园里坐一会儿, 他最常说的口头禅是:“ 我们这样真好。”


       毕竟,激动这个词有一层展望未来的含义,是对未来的示意。在英语文化中,这很普遍,我们常常为眼前或长远打算,有目标和梦想。相反,这在法国人中就较少见。他们往往活在当下。他们未必不考虑未来,但不会执念于此。理性上,他们考虑未来,但情感上,他们仅注重现在。


       在巴黎工作的作者 马修 · 弗雷泽( Matthew Fraser )对“ 本地网站 ”( The Local )说:“ 在法国生活让人们尽情享受此时此刻,不像在说英语的新教国家,一切都疯狂地指向将来。”


       激动之情驱使着英语国家的人行动起来,激励我们展望未来;法国不常见这些,但生活之乐和小确幸却随处可见。当人们活在当下时,便无需多想未来,或为将来而兴奋激动。










.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发表于 2018-11-15 11:50 | 显示全部楼层
文化差异,并非对所有人一视同仁,有的人就可以在这种差异中自由切换。

活在当下很重要,不能或是不能长久待在巴黎,那就在成都长长久久,岁月静好。

 楼主| 发表于 2018-11-15 12:12 | 显示全部楼层
烟雨微芒 发表于 2018-11-15 11:50
文化差异,并非对所有人一视同仁,有的人就可以在这种差异中自由切换。

活在当下很重要,不能或是不能长 ...

https://www.mala.cn/thread-15411014-1-1.html

发表于 2018-11-15 12:25 | 显示全部楼层
貔貅君临 发表于 2018-11-15 12:12
https://www.mala.cn/thread-15411014-1-1.html

要说就说,发链接做什么?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