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都大道、总府路、九眼桥、西门车站……这些老成都的地标在40年前长啥模样?你能认出它们吗?当那些狭窄的街道悄然消失,成都成为新一线城市,唯一能证明和记录这一过程的,就是这些“会说话”的老照片。今天,我们就一起坐上时光机,去看一场改革开放40年的城市纪录片。
>>童年关键字:院坝、巷巷儿、上街
院坝、巷(hang)巷(hang)儿、上街(gai)……这些关键字直到上个世纪90年代,仍然频繁出现。
“在老成都的院坝,要晾晒衣服就个人搭根杆杆儿,再不然就牵根绳绳儿,几道门开起,一哈儿就干了,要是哪天落雨,没搞得赢也不存在,院坝头的嬢嬢晓得顺手帮你收回屋头……”拍摄这些老照片的记录者周安,告诉四川手机报记者。
盛夏的时候,孩子们放学回家,总能看见巷尾的老头聚在大树荫下打长牌、打扑克,一杯茶能喝得没了颜色还舍不得回家。那时候,家里洗澡没有浴缸、没有淋浴,不知道大人们怎么解决的,反正我们小孩子就用“盆盆堰”,刚开始边洗边哭,后来边洗边笑。
>>透过岁月变迁,看到这座城市的理想
那时候的九眼桥,真的有九个“眼眼”。
那时候,成都还有两座九眼桥,新旧九眼桥并行,后来老的九眼桥拆掉,新九眼桥被沿用至今。
那时候的机动车并不多,汽车、自行车、行人在马路中间随意穿梭。
那时候,人们的着装很简单,不是蓝黑就是绿红,那时候,中山装加贝雷帽特别酷。那时候,有“三转一响”(自行车、手表、缝纫机、收音机)是特别洋盘的东西,有了它们,耍女朋友也就不愁了。
唯有经历过时光的洗礼,沉淀下来的才能成为经典和永恒。如今的蜀都大道、九眼桥等地标在岁月的洗礼中变得越发成熟,他凝视着这座城市,观察她的成长和变迁,看呐,孩子们从蹒跚学步到青葱年少,再到年富力强,但无论他如何变化,总有让你停留的理由。
●活动
>>猜猜这些老地方是哪?说说你和它们的故事
四川手机报推出“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第三期报道,猜猜这些成都老照片是哪里,并说出你与它们之间的故事。 方式:跟帖或在“四川手机报”官方微博、微信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