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1848|评论: 0

[转帖] 一方面 I T 工程师引领高科技潮流 一方面廉价农民工沉重搬砖 :2018 人力资源报告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9-15 12: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3日,全球化智库( CCG )与 中国教育学会 联合发布《 2018人力资源强国报告——人力资源竞争力指数 》。


       报告指出,中国人力资源竞争力的总量优势正向人均优势转变,人力资源竞争力排名上升至全球第13位,接近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全球人力资源竞争力指数是反映不同国家在人力资源开发水平、质量与竞争能力方面的重要工具。据了解,本次报告结合《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 》和《 2018-2022年教育现代化行动计划 》研究制定工作,重点考察和评估人力资源强国实现程度、发展水平和存在问题,提出政策建议。


       报告指出,2018年中国人力资源竞争力明显提升,从2000年的全球排名32位提升到2018年的13位,上升了19个位次,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一大步,是所有被评估国家提升速度最快的国家。从2000-2018年世界各国竞争力指数变化趋势延续,此消彼长。处于全球竞争力前10位的国家均为发达国家,中国紧随其后,居于第13位,是唯一一个进入前20的发展中人口大国。同时,大部分发展中国家排名提升,部分发达国家排名显现下降趋势。具体而言,美国、德国、哥伦比亚、捷克、保加利亚属于位次没有变化的国家。中国(+19)、土耳其(+16)、哈萨克斯坦(+7)处于排名提升的前三位;瑞士(-10),匈牙利、日本、南非、芬兰(-6),意大利、乌克兰、罗马尼亚、阿根廷(-5)排名下降前三位。


       中国教育学会副秘书长 高书国 表示,第13名和第10名的差距非常小,中国高等教育规模、科研能力、人均 GDP、人均受教育年限一直在增长。对于中国和美国的差距,高书国认为,“ 我们就像一个15岁的孩子,美国是47岁的山姆大叔,我们在成长,他们害怕的不是现在的我们,害怕的是我们未来的成长。”


       报告中显示,美国教育、科技和人力资源开发综合实力最强,人力资源竞争力排名长期保持第一,其特点是各项指标排名均衡,始终保持比较领先地位,综合排名长期处于第 1 位。


      “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与美国的对比,差距越来越小。”,高书国 表示,在2000年中国人力资源开发总量和能力相当于美国 62%,2012年提升至 78%,而现在人力资源综合实力相当于美国的 79%。


       此外,报告还显示澳大利亚以其高起点后发优势,从第 3 名上升为第 2 名。第 3 名至第 7 名的德国、韩国、英国、丹麦、挪威互有消长。其中变化较大的是日本,从 2000年的第 2 名下降为第 8 名,其主要原因是老龄化、专利申请量等指标下滑所产生的直接影响。

1536891014978.png

中美人力资源竞争指数变化趋势比较。(数据来源:人力资源强国竞争力评估课题组)


       报告认为,中国人力资源竞争力的总量优势正在向人均优势转变,开发质量持续提升。中国专利申请量处于世界第一位,每百万人专利申请量从排名第 36 位到第 4 位 —— 提升 32 个位次。中国每十万人口中工程师与科学家的数量变化发生积极变化,从2000年的第 43 名,上升到2015年的第 5 名,提升 38 个位次,为高层次人才资源开发作出重要贡献。然而需要指出的是,中国在人口中位数指标上从 17 位下降到 20 位,说明老龄化程度在缓慢上升,影响人口结构和后续劳动力规模与结构。


       尽管高层次人才不断提升,人均受教育年限指标还是趋于落后状态。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高兵 认为,人均受教育年限指标应该受到关注,这几年逐年递增,但整体水平还是在国家后列。


       她表示,2015年人均受教育年限 8 年,大概是不到高中的水平。从现在来看,人均受教育年限排在前 10位 的是瑞士、英国这些国家,大多排名靠前的是欧美国家,年限都是13年。“ 这个数据想要追赶超越非常难,因为提前一年,整体的受教育程度非常高、占比要非常大才行。”


       高兵 指出,人均受教育年限带来的提示是整体表现不增则退,而且增的很慢的话也是在倒退。这对于中国来说如果想要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话,还是要大力增加人均受教育年限,即把整体人口教育水平普遍提高。

1536891014936.png

全球人力资源竞争力指数变化。(数据来源:人力资源强国竞争力评估课题组)


       不平衡不充分矛盾突出   人均指标难追赶发达国家


       报告还指出在18项指标评价中,“ 总量优势 ”与“ 人均劣势 ”之间矛盾十分明显,人均指标发展“不充分”,具有很大的成长空间。


       一方面,中国有 7 项指标名列前茅,其中 5 项排名第一,强有力地奠定了中国人力资源“大”的基础。而另一方面,中国有 6 项指标排名在 40 位以后,其中人均受教育年限第 41 位、预期受教育年限、人均公共教育经费、公共卫生经费、人均公共卫生经费、劳动生产率等6项指标均排名在40位之后。


       尽管近 5 年中国在人力资源开发方面做出巨大努力,但是公共教育经费占 GDP 比例、人均公共教育经费、公共卫生占 GDP 比例和人均公共卫生经费四大能力指标上的排名依然落后。中国每 10万 人口科学家与工程师的人数低于世界平均水平,52 个样本国家人数的平均值为 3598 人,中国仅为 1113.07 人,不及 1/3。


       高书国 表示,我们在人力资源开发当中刚刚达到 4%,而其实美国、澳大利亚、德国这些国家从五、六十年代、七、八十年代就是 6%、5.5% 左右。“ 我和你都是挣5000元,你挣5000元已经20年了,我是上个月才开始挣5000元的,所以存量和增量之间矛盾尖锐。”


       高书国 还指出,开发矛盾之间各省级差距大、人群之间差距也很大,特别是现在人群矛盾显得尤为突出。在18项指标当中,有很多排在第一位的,劳动力指数、人口比例、科学家规模、大学生规模、GDP等。中国排在40位的还有好几十个,比如人均受教育年限等等。“ 中国所有的数据排在30位之前可能会是很好的数据,排在40位就是相对落后的情况。”


       需要注意的是,中国初步探索并形成了一条人力资源“ 低成本-高效益 ”的开发模式。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受到历史、经济发展水平因素的影响,人力资源整体开发能力不是太高。公共教育经费和公共卫生经费指标,在52个国家中位列 39-45 位之间。但是,中国人力资源开发表现出“ 低投入-高产出 ”的特点,在人均指标不高的情况下,整体效益和规模效益比较高。人力资源开发贡献水平从2000年的第26位,大幅提升为第5位,成为全球这一指标进步最快的国家。


       报告还指出,中国人力资源开发规模效益比较高,但面临不平衡、不充分、水平不高等短板,开发能力建设有待提高的问题。


       从人力资源强国竞争力评价一级指标来看,中国在人力资源结构、开发质量、开发能力和贡献能力这四个维度的竞争力增强呈现多样形态。人力资源结构方面,中国持续保持第一的优势地位;开发质量、开发能力、开发贡献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其中开发贡献上升幅度明显。中国已经形成以规模结构为基础优势、以开发贡献为效率优势、开发能力不断提升、开发质量有待提高的人力资源开发模式。


       报告建议,未来三年人力资源强国建设的总体战略是以速度换时间,以时间换空间,以人力资源能力建设为重点,突破关键节点和薄弱指标。通过人力资源增量的快速增长,加快改善人力资源的存量,到2020年基本人力资源的规模增长向人力资源的质量开发转变,稳步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对此,报告提出四点建议:第一,全面实现《教育规划纲要》规划任务,提速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第二,克服长期存在的“ 二元现象 ”,加快补齐我国人力资源开发中的发展短板。第三,以提升开发能力为核心,构建与人力资源强国相适应的资源配置体系。第四,高度重要在职人员终身学习和终身培训,全面提升存量人力资源整体水平。




       资料统计:2016 年,中国劳动年龄人口总量为 90199 万,比 2015 年减少 600 万。据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2010 年全国主要劳动年龄人口中,文盲人口占 2.28%;小学水平占 20.23%,初中水平占48.73%(2014 年为 46.97%),合计达到 71.24%,高中及高中以上劳动者的比例不到 30%。






.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