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9758|评论: 22

[摆龙门阵] 印染、纺织及亮篾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9-8 10: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印染、纺织及亮篾子
.
(“老石羊,旧行当”之四)
.
      现如今,生活好了,有了闲钱,都喜欢外出旅游,有时还要带一些土特产回来。有些旅游纪念品,确实精美漂亮,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叫人爱不释手,如云南白族的扎染布和蓝印花布,贵州苗族的银饰等等。现在的年轻人有所不知,其实,这些精美的“非遗”纪念品,并不是他们的“特产”,在解放前后石羊场都有出产,如蓝印花布、银饰品等等。
      下面,请听我细细道来。
     印染
      以前,川西老乡常穿常用的蓝布,就是本地产的“阴丹钻水”。解放初期,石羊街上,还有两家染布坊。下场口有一家,中街有一家。我们家住在中街,邻居叶家,就是开染布坊的。
      染布可不简单,工序多,工艺复杂。首先是准备染料。
      当年河西农村,主要大田经济作物有:徐家渡石羊场的川芎,太平场冬水田栽的泽泻慈姑(荸荠),到处种有的大麻和烟叶。这些作物,除了川芎泽泻外,几乎都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另有一种经济作物,现在已经见不到了,叫“蓝靛”,当年河西各处都有零星栽种。
      蓝靛的“长相”有点像红苕叶子,匍匐在田里。每年七八月,将收获的蓝靛叶子,投放于三合土抹成的大大的圆形水池中,加入生石灰,使之逐渐腐败,不时搅动,沉淀,再搅动,再沉淀。抽取池子底最细的膏状沉淀物,过滤,风干后成为块状,便成为青蓝色的染料。
      使用时,将块状染料研磨成粉末溶于水,然后将本色(白色)的土布,浸泡于染液之中。染匠高挽袖子,两手乌黑,在大木桶里不停翻动染布。浸染的次数不同,时间长短,可以染出多种不同颜色的布来。乡坝头的人叫这种布“阴丹钻水”。染好后,再晾晒。晾布架子高达20多米。染布高挂在架子上,随风微微飘动,成为染布坊的一道风景。架子下边长满荒草。我们一帮小孩,经常在晾布架下拔“官司草”,斗草玩。
      不要以为,染布作业,到此就大功告成了。后面还有很重要、也难操作的工序,就是“踩滚”。所谓踩滚,就是将染好晾干的布卷成圆柱,放在石碾下碾熨平整。石碾成带棱带角的“U”字型,重达二三百斤,平常侧躺在平地。踩滚前,将圆柱形的布棍,放在石碾下,人站在石碾“U”字的上端,像杂技“晃板”一样,利用两腿的力量,左右上下,来回有节奏地蹬动石碾,将布面压平。要玩转石碾,不仅两腿要有劲,主要是要善用巧力,否则,就是你有九牛二虎之力,石碾也会纹丝不动。技术不到火候,一旦石碾侧翻,后果不堪设想。
      另外,还可以加工出“扎染”、“蜡染”、“印染”等副产品,变换染出各种蓝印花布,当然就更加费时费力了。今天,都江堰的染坊早已绝迹,但在云南和贵州少数民族地区,染布的工艺却成了“非遗”。我想:主要是:一灌县紧邻大都市,受现代大工业的冲击,花色繁多的洋布很快替换了手工染的土布;其二云南贵州少数民族地区传统民俗就喜欢自己染的土布,一直有广阔的市场做基础。
    纺织
      还有一种与印染业关系密切的手工业,就是纺织业。
      这里主要是指麻布纺织,就是搓麻绳和织麻布。纺麻织布是旧社会农妇一项人人“应知应会”的基本技能。
      当年,大麻在农村是普遍栽种的经济作物。大麻种得好,可以长到2米多高。秋天割了,将枝叶去掉,把麻杆整整齐齐地码放在石灰水池中,沤上十天半月天(气味相当难闻),再将麻杆皮剥掉。麻杆皮纤维很长而结实,用硫磺熏白,便可搓成各种粗细不同的麻绳,再将细麻绳,在小型木制织布机(有点像今天还能看到的打草鞋机)上,用梭子编织成麻布。
      麻布可以做粮袋,可做提兜,还有人用麻布来打裹腿。麻绳用处更多了,捆东西,打草鞋,纳鞋底等等。剥了皮的麻杆,经过长期浸泡,已没有杂质,只有木质素,是优质燃料。当时手电筒是“高档电器”,只有少数政府官员使用。于是,麻杆就成了走夜路照明的好东西,几乎家家必备。晚上坝坝戏散场,黑夜中,几乎人人手里拿着麻杆,一长溜火把,映照在水田中。黑夜里,上下两排火龙,相互辉映,大人小孩,说说笑笑,行进在田间。这幅美丽的场景至今犹在眼前。
      种麻织布,可以追溯到秦汉或更早。达官贵人穿丝绸,普通老百姓日常穿着就是麻衣。麻衣制成后,为了穿着舒适,还需反复浸泡捶打。所以就有了 “相见无杂事,但道桑麻长” 和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的诗句。在网上搜索了一下,明朝初年,广种棉花后,麻布的用处才显著减少。后来,麻衣专门用在丧事祭奠上。渐渐,老人去世,“披麻戴孝”,不再穿麻衣,而用白布做孝服。川西农村一般用白布缠头,俗称“孝帕子”(再后来,戴“孝帕子”甚至成了川西男性农民日常着装的标准搭配)。遇有丧事,只是象征性的用麻丝(直接从麻杆上剥下来的表皮)拴在腰间,用麻绳和白纸条捆成的“哭丧棒”,作为出殡时的道具。
      如今,麻袋被无纺布(或苎麻袋)取代,尼龙绳也取代了麻绳。麻质纤维与其他化学纤维混纺布成了高档衣料。纯净的大麻布渐渐退出了人们的生活。
      过去,麻杆籽只用作播种,再生,“传宗接代”。麻杆籽,是不是用来做毒品“大麻”的材料呢?在网上查了一下,似乎就是同一种植物。这或许就是“大麻”这种经济作物在农田里彻底消失了的主要原因之一吧?
     亮篾子
      麻杆可以引火照明,当年用什么做火种呢?解放初期,崇庆州火柴厂出的“洋火”,几乎占据了整个川西市场。但在广大农村,好些人还是习惯用 “以石取火”的原始方法。农村集市上有一种叫做“亮篾子”的东西。把经过长期浸泡的杉木做成薄薄的牛角状的三角形木片,这些形状完全相同的木片尖端黏在一起,经过漂白,涂上硫磺,便成了“亮篾子”。这种东西极易燃烧。使用时,撕下一张“亮篾子”,放在桌上,涂有硫磺的尖端露出桌边。用双手各执一块“打火石”(河沟里捡的比较纯净的石英石,摩擦有硫磺味),用力碰撞,偶尔蹦出的火星即可点燃“亮篾子”,达到引火生火的目的。这种东西随着“洋火”的普及,也逐渐绝迹了。
(注:所有图件均来自网络)
1.jpg
染料制作
2.jpg
布料染整
3.jpg
大麻及浸泡过的麻杆
4.jpg
原麻及麻袋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78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参与人数 3 小米椒 +50 收起 理由
折耳兔 + 10
sunfly + 30
布日哥德 + 10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8-9-8 10:52 来自麻辣社区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文字巴适,拍摄漂亮,传存国学,老师辛苦!

发表于 2018-9-8 13:40 | 显示全部楼层
确切地说,很多传统的东西由于后人的吃不得苦而得不到传承就被后来的人慢慢给遗忘了,所以偶然在外面见到了类似的东西就被当成了宝贝,还以为捡到了便宜,殊不知真正的原产地就在自己的家乡,而且更精美。这好象是笑话,但确实是经常地发生在我们的身边。悲哀啊!

2023年优秀网友

发表于 2018-9-8 16:37 | 显示全部楼层
残荷雨老师图文并茂的文章让人感觉身临其境。
传统工艺的传承需要民族传统文化的浸润。这方面我们的确做得不够。可以借鉴国外的一些教育,在中学里开设选修课,设置奖学金,让有兴趣的同学去了解与研究相关的知识。其次,倡导传统中国文化的价值观,融入在社会生活的各方面。我感觉现在春节在国外华人聚居的地方,比国内更加有年味。这点值得深思。另外,结合传统与现代,进行两相对比,让人们看到科技的进步。说“后人吃不得苦而得不到传承”@紫房沟居士 ,我个人觉得这个观点值得商榷。科技改变生活,“懒人促进技术发展”(哈哈,笑话,效率提高,产生了更多的懒人。)总之,挖掘传统工艺、文化,政府要投入,社会要关注,后来人要有兴趣。这样,它就可以发扬光大。

发表于 2018-9-8 18:02 | 显示全部楼层
朋友记性好文笔好,这些记实可进入川西方物志,拜读,盼后续。

2017年优秀版主 2015年优秀版主团队 2016年优秀版主

发表于 2018-9-8 23:10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 残荷雨老师的作品,点赞!

2019年优秀网友

发表于 2018-9-9 08:17 | 显示全部楼层
传统的东西老百姓们用好多年,一直舍不得放弃,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时代的变化,科技的发展,很多传统的东西自然或者不自然的就会这个社会所淘汰,这也是自然规律吧。我就是觉得很多传统的东西被遗弃有点遗憾,可惜,积极挽救的人真是“杯水车薪”啊!

2018年优秀网友

发表于 2018-9-9 18:58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老师佳作,欣赏点赞!

 楼主| 发表于 2018-9-10 11:55 | 显示全部楼层
蜀西小鱼儿 发表于 2018-9-8 10:52
文字巴适,拍摄漂亮,传存国学,老师辛苦!

谢谢夸奖。人老了,恋旧,写点儿时的记忆。

 楼主| 发表于 2018-9-10 11:57 | 显示全部楼层
紫房沟居士 发表于 2018-9-8 13:40
确切地说,很多传统的东西由于后人的吃不得苦而得不到传承就被后来的人慢慢给遗忘了,所以偶然在外面见到了 ...

说得对。川西坝子,其实以前并不缺“非遗”一类的传统技艺,只是淡出了人们的记忆,或者相关部门,没有深挖而已。

 楼主| 发表于 2018-9-10 12:00 | 显示全部楼层
fw5086 发表于 2018-9-8 16:37
残荷雨老师图文并茂的文章让人感觉身临其境。
传统工艺的传承需要民族传统文化的浸润。这方面我们的确做得 ...

老师在国外,眼界开阔。确实,每年千万学子,大可不必都去挤独木桥。多开辟一些途径,让孩子们又多种选择,多种就业机会。传统技艺也得到保护和发展。是功在千秋的的好事。

 楼主| 发表于 2018-9-10 12:06 | 显示全部楼层
老不颠东 发表于 2018-9-8 18:02
朋友记性好文笔好,这些记实可进入川西方物志,拜读,盼后续。

看老师的文章,每每觉得自愧不如。您知识面广,语言丰富,文风幽默。刺贪讽腐,切中时弊。真诚的向您学习。

 楼主| 发表于 2018-9-10 12:07 | 显示全部楼层
长风abc 发表于 2018-9-8 23:10
欣赏 残荷雨老师的作品,点赞!

谢谢长风老师,请多提意见。

 楼主| 发表于 2018-9-10 12:08 | 显示全部楼层
布日哥德 发表于 2018-9-9 08:17
传统的东西老百姓们用好多年,一直舍不得放弃,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时代的变化,科技的发展,很多传统的东 ...

确实,好些传统工艺,逝去了,再也回不来。保护“非遗”,任重道远。

 楼主| 发表于 2018-9-10 12:09 | 显示全部楼层
四海为家x 发表于 2018-9-9 18:58
拜读老师佳作,欣赏点赞!

谢谢关注。请多提意见。

2020年优秀版主 2015年优秀版主团队 2018年优秀版主

发表于 2018-9-10 17:46 | 显示全部楼层
可以进入文献的好文。我记得小时候看见外婆她们染蓝布是专门有卖的蓝布染膏,泡几次就可以了。

2017年优秀网友 2014年度优秀网友

发表于 2018-9-10 20:35 | 显示全部楼层
残荷雨老师知识渊博,配的图片也恰如其分!

 楼主| 发表于 2018-9-11 08:30 | 显示全部楼层
sunfly 发表于 2018-9-10 17:46
可以进入文献的好文。我记得小时候看见外婆她们染蓝布是专门有卖的蓝布染膏,泡几次就可以了。

啊啊,进文献又拔高了。补充写进方志或许有用。

 楼主| 发表于 2018-9-11 08:31 | 显示全部楼层
折耳兔 发表于 2018-9-10 20:35
残荷雨老师知识渊博,配的图片也恰如其分!

谢谢兔老师的鼓励。一定再接再厉,把后面的文章写好。

发表于 2018-9-11 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残荷雨 老师美图好文知识渊博。赞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