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群众成为“明白人”和“监督人”
自今年4月20日全州开展“清卡行动”以来,金阳县结合县情实际,迅速在县、乡(镇)、村(社区)三级开展了“清卡行动”,全覆盖宣传动员、督查督导,引导群众积极维护自身权益,营造人人关注、人人参与、人人监督的良好氛围,让广大干部群众成为“明白人”和“监督人”。
全覆盖宣传营造氛围。该县“清卡行动”领导小组办公室精心编制致广大农(居)民朋友的《金阳县2017年惠民惠农财政补贴项目资金明细读本》,汇编11个部门的惠民惠农补贴资金项目共计47项,公布举报电话、邮箱,明确补贴标准、补贴对象、补贴范围等内容,发放到4.7万户农户手中,每个村、每个乡镇书记、驻村第一书记人手一册,同时,发放到各乡(镇)、村(社区),作为党建月会、农民夜校、坝坝会的宣传教材;制成“2017年强农惠农补助明白卡”和《限期说明问题公告》,张贴到178个村(社区)公共场所,合力营造浓厚的宣传氛围,让群众监督乡村组干部当好“清白官”。
消除宣传“盲点”形成促进全社会监督。利用网站公开公示、县电视台巡播、流动接访点、农民夜校“清卡行动”手册、乡镇“坝坝会”、微信等形成宣传大格局;通过开展“清卡行动”相关会议和“党建月会”“农民夜校”“坝坝会”“火塘夜话”等多形式多渠道宣传清卡行动,实现县、乡(镇)和村(社区)宣传全覆盖,形成全社会监督的浓厚氛围。
开通“绿色通道”为主动说清问题提供便捷。建立问题线索、累计台账“每周一报”快报快查机制,开通24小时主动说清问题通道,每天通过专用平台上报当天主动说清的问题。开通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线索处置绿色通道,对涉及惠农惠民群众举报优先办理、优先受理;5个专项工作小组集中精力查处问题,发现一起、查处一起、通报一起,
从而达到处理一个、震慑一片的作用;通过梳理汇总问题线索,拟定囊括“清卡行动”中常见、易发的12条“微腐”问题“负面清单”,用彝汉双语的形式进行再宣传、再动员,敦促乡村组干部消除侥幸心理,限期内主动说清问题;同时,各乡镇、各职能部门对标“清单”再查问题,建账整改“对标销号”,绷紧“清卡”纪律弦。
“四诊法”对症下药除“病根”
在“清卡行动”中,该县纪委边清边整治“微腐败”,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法对症下药除“病根”,切实维护好广大群众的利益。
“望诊”,重点关注“风险点”。紧盯“一卡通”审签、发放、使用“三个环节”,以问题为导向“戳痛点”“找漏点”,清除惠民惠农政策执行过程中的积弊;通过乡镇村组逐户初查、专项小组全面核查、持卡群众自行复查的“三级联查”,结合“发卡银行+发放部门+监管单位”同步清理的“三管齐下”,建立“3+3”清理模式,全面理清完成47项惠农补助,涉及补助资金8个多亿。
“闻诊”,顺藤摸瓜“寻病灶”。组建5支清卡行动专项督察组,采用“打时间差”的方式,和各乡镇清卡工作“错时”推进;督察组单独深入田间地头,直击惠民惠农财政补贴资金的“敏感点”和“风险点”,通过专项督查发现问题;借助开展“清风行”流动接访、民意收集“坝坝”会、流动接访“小分队”的形式,发动群众主动参与到“清卡行动”中,成为发现问题线索的“生力军”,收集到各类问题线索40余条。
“问诊”,全域攻心“促坦白”。34个乡镇与相关部门以开办近百场农民夜校“清卡行动”面对面讲座、100余场次“清卡行动”坝坝会的形式,营造“清卡行动”良好氛围;并借助县电视台滚动播出、村村响时段播出、全县域张贴彝汉双语《主动说明问题公告》的方式,帮群众清除惠民惠农政策认识盲区,为党员干部畅通主动说明问题的“绿色通道”,让部分干部“迷途知返”。
“切诊”,举一反三“除恶疾”。县纪委监委各纪检监察室、清卡办、各职能部门对收集到的问题线索及时会诊,通过集中研判、分类处置、举一反三,采用“发现一个点,清理一条线,警示整个面”的工作方法,在全县范围内开展“边清理、边处置、边教育”工作。
通过采取一系列的工作措施,金阳全面清理出2017年惠民惠农财政补助共47项8.01亿元,核清发放的各类补贴卡18.95万张,涉及农户4.7万户。
“今后,我们将通过回头看、回头清等方式,进一步扎实有效开展好‘清卡行动’,最终实现‘一户一卡、卡随人走、收支清楚、安全便捷’的目标,不断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满足感和幸福感。”该县县委常委、纪委书记、县监委主任万东升说,县纪委监委继续重心下移,坚持“民”字为先,围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重大决策部署,围绕群众身边的腐败和不正之风强化监督执纪问责,明纪明责护航扶贫攻坚,切实让“扶贫款”变成“造血钱”,让“一卡通”变成群众“幸福卡”,搭建起党群干群“连心桥”。
文/图 凉山日报全媒体记者 白里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