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是当选院士的耻辱
两院院士为中国最顶尖的科学家,理应受到国家和人民的爱戴,这在世界各国是不可置疑,也是毋庸置疑的。然而,当袁隆平落选科学院院士,当李爱珍落选两院院士,却又从侧面证明,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已经不再是或者不完全是学术泰斗的集中地,那些当选的院士也并不能说明他们有多大成就。说不定他们的当选和袁隆平没有当选一样,都是历史的误会。
院士评选的这种负面影响、恶劣的社会评价,已经构成了对现有院士的伤害,构成了他们集体的耻辱。当伟大的袁隆平不能和他们相提并论,这不是袁隆平的伤感,而是两院的落魄。
中国古代曾有“二桃杀三士”的典故。一介草莽,尚且知道不能贪天之功,位居贤者之上,袁隆平的落选,让中国科学院的院士如何自处?而当选不当选,对于真正的学者来说,却并不影响他们的学术声誉。
无数的网友众口一辞,我不认什么鸟院士,我只认袁隆平!在强国论坛上,路甬祥详细地介绍了袁隆平落选的原因。袁隆平之所以没有当选,是因为科技界,包括院士群体当中,对于一个人成就的评价,有一定的局限和偏颇,主要强调生命科学。
当时比较强调的是在生命科学的前沿领域是否创造了新方法、新手段或者新思想,那就要求从分子生物学的角度来考察,因为袁隆平先生还是用比较传统的杂交办法进行科学实验,所以没有能够选上。
这种评价理念,直接说明了当选院士的成色,也从另外一个侧面暴露出了我们对科学的狭隘认识。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农业国,我们对农业、农业科学和民生问题极端轻视,以为只有卫星导弹宇宙飞船,才是科学。根本没有料想到农业良种研发,是关乎基因与遗传的生命科学,是中国推进新农村建设、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因素,是富民强国、和平崛起的基础工程,甚至关系到国家的生死存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