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4083|评论: 1

广安华蓥山小村50年土陶工艺没落 老板转型卖祭祀小陶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6-27 16: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团被捏成圆柱状的陶泥,立放在转盘上,老郑左脚轻踩离合,连接电机的转盘便飞速运转,5分钟不到,一个成型的陶罐泥坯,就稳稳立在转盘上。

“现在上年纪了,手上的动作也慢了。”老郑小心翼翼地将成型的陶坯从转盘取下,搬至一侧空地上,等待自然阴干。和老郑制陶速度一同慢下来的,还有土陶5器的市场销量。

老郑今年68岁,是一名传统土陶制作手艺人。过去50年里,他亲眼见证了土陶这项传统手艺的兴衰,从兴盛时期每个月烧两次窑,到如今一年难得烧一次窑。



“替代品多了,不锈钢(器具)、塑料(器具),还有机械制作的陶器,它们成本低,还好看,对我们这个行当都有很大的影响。”老郑心里明白,传统土陶手艺的没落,是历史的必然。

最近两年,老郑土陶厂的工人悉数离开。老郑还在坚持,他偶尔还会上山采陶泥,然后一个人坐在空荡荡的土陶厂里,守着转盘,玩弄陶泥。他说,现在已不靠制陶赚钱养家,纯粹是放不下自己的这份兴趣爱好。

拜师

“你不要读书了,去学制陶吧”

1966年左右,上初中二年级的郑行荣放弃了学业,跟着年过七旬的制陶师傅,学习传统手工土陶技艺。

拜师那天,父亲在家里请了3桌客,请制陶的关师傅上座,陪客的都是村里德高望重的村民,以及先老郑一步入行拜师学艺的师兄。

这个名叫小井村的村子,位于华蓥山中断山脉,山上盛产制作土陶的原材料——白泥,“就是人们常说的观音土,我们叫它陶罐泥。”老郑说,村里当时开有一个作为县办企业的土陶厂,而关师傅,就是土陶厂里几个老资格的制陶手艺人之一。

那是一个手艺人特别吃香的年代。作为一种非常古老的传统手工制陶技艺,当时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带有土陶的痕迹:水缸、泡菜坛、酒缸、盐罐、土陶碗……因此,土陶在那个年代并不缺乏市场,而当一名土陶手艺人,收入自然可观。

老郑在家中排行老三,上有一个哥哥、一个姐姐,老郑从小就特羡慕土陶厂的手艺人,“收入高,生活条件好,不像我们当时的很多农村家庭,吃了上顿没下顿。” 老郑记得,当时土陶厂里的一名会计,一个月工资18元,但像关师傅那样的一线制陶手艺人,一个月能挣到七八十元。

因此,当父亲告诉他:“你不要读书了,去学制陶吧。”老郑毫不犹豫就答应了。在所有人看来,学一门实实在在的手艺,比读书更能直接解决填饱肚子的问题,“你只要掌握一门手艺,就可以养家了”。

但拜师学艺,并非你想学,就有人愿意传授。“如果没有熟人,没有哪个师傅会教你。”老郑比较幸运,关师傅刚好和郑氏家族沾亲,因此,当老郑父亲托人去找到他的时候,后者很乐意就应承下来。

学艺

土陶出窑那一刻,才验证手艺是否学到家

“制陶这个活路,技术含量高,很多人学了一辈子,都只能学点皮毛。”老郑说,首先,制陶师要学会选择陶泥,陶泥的味道是涩的,或是甜的,都不行,必须将两种味道的泥土混合起来,这样烧制出来的土陶,才不会出现裂纹。

制陶的每一个流程,都十分讲究。挑选好的陶泥,在晒干后,碾碎成粉,用水浸泡,再将干湿恰到好处的陶泥经过反复揉搓,方可用于制做陶坯。制作陶坯并无模具,全凭手艺人的手上功夫。制作陶坯时,手艺人拿一根木棍,让放着陶泥的转盘飞速运转,然后再用双手将陶泥拉坯成型,成型后的陶坯,还要经过一番打磨,使其表面和内壁尽量光滑。



“很多人可能学会了制作陶坯,但是不会装窑,更不会掌握烧窑的火候,那你学艺也不算到家。”老郑说,将阴干的陶坯装窑入仓,特讲究技术,如果装不好,放进去的陶坯在经过高达1000℃-1500℃的高温炙烤之后,陶坯会坏掉。

“世界上有三苦,烧窑、打铁、磨豆腐,这个烧窑就是说的掌握火候的重要性。”老郑说,烧窑不能离人,要随时观察火候,否则,出窑的时候,你会发现烧出来的土陶只是一堆没用的废品。从最初的制陶坯,到最后出窑,如果一窑陶器没有什么大的损耗,一个手艺人的手艺才算真的学到家。



在土陶厂,老郑当了三年学徒,师傅将制陶技术毫不吝啬地全部传授给他。在当学徒的第一年,老郑就尝到了作为一名制陶手艺人的甜头,“平均一个月算下来有40来块钱,当时这笔钱就可以养家了”。

老郑并未一直在村里的土陶厂待下去,他后来又辗转到现在的达州市大竹地区,到一家有村集体开办的土陶厂当师傅。七十年代末,当村里的县办土陶厂搬走后,村集体决定重新开一家土陶厂,并邀请老郑进厂当制陶师傅。

和自己当初拜师学艺一样,附近村社开始有人托关系找到老郑,将家里的孩子送来学手艺。老郑觉得,那是一个手艺人尊严、地位都很高的年代,他正在迎来自己人生最辉煌的时刻。

辉煌

陶器需提前预定,他经常带着工人“赶货”

因为村集体土陶厂的各种纠纷,老郑在1986年前后,决定创办自己的土陶厂。最初,他的梯窑(阶梯式窑洞)只建了6个装陶坯的仓位,但生意太好,后来又将仓位扩充到9个,这样,每烧一次窑就可以多出一些陶器。

“那时候,生意好得很啊,每个月都要烧两次窑。”老郑说这话时,眼里放着光,那是土陶制品最辉煌的时代,他先后在广安城区以及附近乡镇开了4个门市,请人看店负责销售,当时的乡场镇供销社,同样销售有陶器,但老郑对比供销社的土陶价格,每个陶器定价少几角钱,“我拉一车(土陶)到乡场镇上,几天就卖完了,但供销社的货却走得很困难,要几个月”。伴随土陶市场的兴盛,还催生了一批专门在老郑的门市上倒腾陶器走村串户的“土陶贩子”。



加班“赶货”是常有的事儿。销售土陶的商贩往往需要提前跟老郑预定才能拿到货,有时候货主催得急,老郑不便拒绝,就带着厂里10来个工人一起加班,刚“出窑”(将烧好的陶器从窑里搬出来)的窑洞里还热气腾腾,立马将制作好原本等待自然阴干的陶坯搬进去,以便尽快烘干后烧制出货。

“那个时候,一个月差不多能赚一千块钱左右。”老郑凭借制陶这门手艺,成了村里当时少有的万元户。他育有两儿一女,在土陶厂最辉煌的时候,他曾想过让儿子来学习这门手艺,将来顺理成章继承家族产业,但两个儿子都未坚持下来,“这个活路太辛苦了,他们不愿意干,我也不勉强”。

没落

替代品、机械化的普及 手工土陶逐渐失去市场

对于老郑而言,市场曾带给他无限的荣光和收入,同样,市场也毁灭了他的理想和价值。

2008年,是老郑土陶手工厂的一个分水岭,随着前些年各种不锈钢、塑料制品陆续渗透人们的日常生活,土陶的地位逐渐被取代。也是从那时候开始,老郑每年烧窑的次数逐渐减少。市场的萎缩,带来了一长串连锁反应,他必须想办法控制人力成本。但这有带来了另一个结果,相比起制陶,来钱更快、工作相对轻松的打工生活,对那些年轻的制陶手艺人更有吸引力。

此外,机械化制作的陶器,比手工更省时省力,看起来更加精美,这是对手工制陶另一个层面上的打击。老郑也不例外,在他仅剩的一个陶器销售门市里,除了销售自己手工制作的陶器,也会销售一些机械制作的酒缸、砂锅。“做生意的,顾客需要什么东西,你就要卖什么 。”但在他的心底,仍对师傅当年传授的手艺心存敬意,充满怀念,顾客上门时,他会竭力劝对方买自己亲手制作的土陶器,如果侥幸推销出去一个,他的心里就特别畅快。



今年,老郑还没有烧过一次窑,库房里仍堆放着上百件等待出售的土陶器。而在前些年,装陶坯的窑仓已经从9个减少到6个,“现在市场需求量不大,一年最多烧两次窑”。如今,这个占地面积两亩左右的土陶厂,左边沿斜坡而建长10余米的梯窑,蜘蛛网封住了洞口,荒草在裂缝中肆无忌惮地疯长。生产作坊和存放陶坯的厂房也大面积空了出来。两年前,随着厂里最后一名专业制陶师的离开,空荡荡的厂房里只剩下老郑一人,成天守着制作陶坯的转盘。

当然,土陶也并非就彻底失去市场。比如说,丧葬祭祀用的小陶罐,在广安城区有两三家做丧葬用品批发的老板,都要找老郑拿货,“家里死了人,就要买两个罐子回去,装好茶盐五谷,一块青布封住陶罐口,放在棺材里,这是我们这边的一种习俗”。

生产这种用于祭祀的小陶罐,已成老郑的主要业务,前几天,他打电话请一个60来岁的老师傅来厂里帮忙制作小陶罐,每个陶坯提成6毛钱钱,后续装窑、烧制等工作全由老郑自己负责。对方虽然答应端午节过后来,但老郑听得出来,对方对此事的兴趣并不高。



情怀

不靠手艺赚钱,只想保留自己的兴趣

“一年最多挣1万块钱的样子,还辛苦得很。好在儿女们也不靠我了,我自己也有养老保险。”对于土陶手艺的没落, 老郑对此并未太悲观,他说这是历史的一种必然,“这个社会变化太快了”。

如今,老郑的3个孩子都在城里上班。平日里,老郑和老伴守在老家,再种点粮食自己吃,但也没舍得丢下这门师傅早年传授给他的老手艺。最近两年,老郑土陶厂的工人悉数离开,老郑偶尔还会上山采陶泥,然后一个人坐在空荡荡的土陶厂里,守着转盘,玩弄陶泥,像过去一样,制作陶坯、装窑、烧制、出窑,然后自己开一辆三轮车将陶器运往仅存在附近一个乡场镇的门市上销售。

逢场天,他仍坚持一早去打开门市,在店门口支起两张桌子,邀几个熟人过来斗地主,有生意就做,没生意也不心慌。他说,现在已不靠制陶赚钱养家,之所以坚持制陶,纯粹是因为自己放不下这份兴趣爱好。

此前,有酒店找到老郑,希望他制作土陶碗,但是对方并未一口定下来。而老郑对此的兴趣也不高,“数量太少了,没啥意思”。老郑说,现在,在广安市前锋区,应该就只剩自己这一家土陶厂了。前锋区小井乡乡政府相关负责人告诉成都商报客户端记者,当地已经着手将老郑的土陶制作手艺申报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有没有想过再带一两个徒弟?老郑笑:“你以为还是过去?这个活路辛苦,现在也不赚钱,还有谁愿意来学?” 他随后补充说:“我觉得搞旅游可能是一种出路,让游客自己动手制作土陶,然后烧制,享受这种过程。”

采访结束前,老郑转身进屋,端出一个茶壶,邀请记者品尝他泡好的藿香茶。茶壶是老郑自己用陶泥亲手制作烧制的,相比起市场上各种样式的精致茶壶,老郑的茶壶看起来显得有些笨拙,似乎从某个遥远过去走来的。

老郑倒好一杯茶,递给记者:“你尝一下嘛,这个茶,可是原汁原味的哟。”
文章来源:成都商报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发表于 2018-6-28 15:27 | 显示全部楼层
不顺应市场,不挖掘消费潜力,肯定要被淘汰的。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