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2941|评论: 9

[风土人情] 今日(6.21)夏至丨半夏时光 诗意正浓

[复制链接]

2017年优秀版主 2015年优秀版主 2016年优秀版主

发表于 2018-6-22 08: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今日(6.21)夏至丨半夏时光 诗意正浓

2018年6月21日星期四——夏至,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达到一年的最北端,北半球各地的白昼时间达到全年最长。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确定的一个节气。公元前七世纪,先人采用土圭测日影,就确定了夏至。据《恪遵宪度抄本》:“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极也。



1274253939908062289.jpg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2017年优秀版主 2015年优秀版主 2016年优秀版主

 楼主| 发表于 2018-6-22 08:11 | 显示全部楼层

气候特点

对流天气

夏至以后地面受热强烈,空气对流旺盛,午后至傍晚常易形成雷阵雨。这种热雷雨骤来疾去,降雨范围小,人们称“夏雨隔田坎”。


QQ截图20180622081120.png

2017年优秀版主 2015年优秀版主 2016年优秀版主

 楼主| 发表于 2018-6-22 08:12 | 显示全部楼层

暴雨天气

多数情况,“夏至”期间,正值长江中下游、江淮流域梅雨,频频出现暴雨天气,容易形成洪涝灾害,甚至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威胁,应注意加强防汛工作。


QQ截图20180622081158.png

2017年优秀版主 2015年优秀版主 2016年优秀版主

 楼主| 发表于 2018-6-22 08:12 | 显示全部楼层

梅雨”季节

夏至时节正是江淮一带的“梅雨”季节,这时正是江南梅子黄熟期,空气非常潮湿,冷、暖空气团在这里交汇,并形成一道低压槽,导致阴雨连绵的天气。


QQ截图20180622081231.png

2017年优秀版主 2015年优秀版主 2016年优秀版主

 楼主| 发表于 2018-6-22 08:12 | 显示全部楼层

高温天气

夏至和冬至一样,都是反映四季更替的节气。天文学上规定,夏至为北半球夏季的开始,故在以后的一段时间内,气温将继续升高,因此有“夏至不过不热”的说法。


QQ截图20180622081304.png

2017年优秀版主 2015年优秀版主 2016年优秀版主

 楼主| 发表于 2018-6-22 08:13 | 显示全部楼层

夏至诗词

《夏至日作》唐朝·权德舆

璿枢无停运,四序相错行。

寄言赫曦景,今日一阴生。


QQ截图20180622081330.png

2017年优秀版主 2015年优秀版主 2016年优秀版主

 楼主| 发表于 2018-6-22 08:14 | 显示全部楼层

《夏至》左河水

骄阳渐近暑徘徊,一夜生阴夏九来。

知了不知耕种苦,坐闲枝上唱开怀。


QQ截图20180622081357.png

2017年优秀版主 2015年优秀版主 2016年优秀版主

 楼主| 发表于 2018-6-22 08:14 | 显示全部楼层

《夏至》长卿

夜半惊岚偃旗旌,朝闻远鸦方初醒。

狸奴几下偷翻书,何时听得螗蜩鸣?


QQ截图20180622081424.png

2017年优秀版主 2015年优秀版主 2016年优秀版主

 楼主| 发表于 2018-6-22 08:14 | 显示全部楼层

《夏至避暑北池》唐代·韦应物

昼晷已云极,宵漏自此长。

未及施政教,所忧变炎凉。

公门日多暇,是月农稍忙。

高居念田里,苦热安可当。

亭午息群物,独游爱方塘。

门闭阴寂寂,城高树苍苍。

绿筠尚含粉,圆荷始散芳。

于焉洒烦抱,可以对华觞。


QQ截图20180622081450.png

2017年优秀版主 2015年优秀版主 2016年优秀版主

 楼主| 发表于 2018-6-22 08:15 | 显示全部楼层

《夏至》宋朝·张耒

长养功已极,大运忽云迁。

人间漫未知,微阴生九原。

杀生忽更柄,寒暑将成年。

崔巍干云树,安得保芳鲜。

几微物所忽,渐进理必然。

韪哉观化子,默坐付忘言。

《竹枝词》唐朝·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岸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夏至养生

夏季阳气盛于外。从夏至开始,阳极阴生,阴气居于内,所以,在夏至后,饮食要以清泄暑热、增进食欲为目的,因此要多吃苦味食物,宜清补。《吕氏春秋·尽数篇》指出:“凡食无强厚味,无以烈味重酒。”唐朝的孙思邈提倡人们“常宜轻清甜淡之物,大小麦曲,粳米为佳”,又说:“善养生者常须少食肉,多食饭”。在强调饮食清补的同时,勿过咸、过甜,宜多吃具有祛暑益气、生津止渴的食物。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