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1713|评论: 1

[转帖] “ 婆媳关系不好处 ” 带了一辈子娃娃的婆婆大娘不会带娃娃了 —— 婴幼儿护理受捧 !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5-13 13: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635422875.jpg



       老年大学婴幼儿护理专业受捧   奶奶外婆为带二胎孙辈恶补育婴知识
  
    “ 大家都是心疼女儿和媳妇来的,现在好月嫂也难请,动辄上万元一个月,我们自己学,自己带孙子。”昨日,在武汉江岸区老年大学的婴幼儿护理课上,几十位头发花白的学员正专注地听课,记笔记,甚至用手机录音录像。她们中三分之二学员是准外婆准奶奶,有些学员的孩子结婚不久,但她们已开始提前学习。
  
       她们不为别的,就是为了自家孙子能得到高标准、科学含量高的照顾。
  
       新老观念冲突 奶奶外婆求学
  
     “ 哎,儿子媳妇嫌我观念老套 ”家住青山的学员袁奶奶告诉记者,儿媳下个月就要生产,平日,看着儿媳在家玩手机,光脚穿着拖鞋,她不免念叨,“ 坐月子可不能玩手机,得穿袜子!”儿媳却说,身边同事坐月子时天天用手机购物、看电视,视力并没下降,儿子也说母亲“ 你那是老观念,要改改了。”
  
       袁奶奶想到今后育儿上难免和媳妇产生冲突,为了掌握科学育儿方法,专门报名来向老师请教。“ 我上过课了,他们再没有理由说我老套吧。”
  
       无独有偶,记者的好友张小姐也在微信里向记者询问哪里有育婴培训班,想让自己的婆婆去上课。张小姐正怀着二胎,说起育儿一脸郁闷,四年前,她生下老大,为了带孩子,和婆婆闹了很多矛盾,张小姐向记者诉苦:老人怕孩子着凉,结果宝宝被捂出痱子;早早地给孩子吃鸡蛋,宝宝过敏了;没有按时刷牙,纵容孩子吃甜食,老大满口虫牙……
  
       张小姐工作忙碌,还经常出差,她认为婆婆带孩子的方式太老套,为了带孩子,婆媳起了多次冲突,婆婆也不接受她的育儿观念。听记者说老年大学有育婴课程,张小姐喜出望外,立刻表示下学期动员婆婆来学习,“ 老人带孩子不差力气,缺的是科学理念。”
  
       准外婆准奶奶提前“ 补课 ”
  
       课堂上,授课老师朱新艳正在展示婴儿抚触操。一学期16次课仅100元学费,就能学习给婴儿洗澡、做抚触、喂辅食、给产妇做月子餐和催乳手法 …… 学员们都说“ 学费太超值了。”每次下课,朱新艳会被学员们围住提问。
  
       据记者调查了解,育婴班的学员大多不打算请月嫂,她们认为月嫂太贵了,动辄上万元。王奶奶说“ 月嫂学的内容和我们这一样,还不如我们学得过细,我们学好了带孩子,可以省好多钱咧。”班长胡继文虽然打算给女儿请月嫂,但她感觉,把孩子全权交给陌生人不够放心,自己也得掌握育儿知识。
  
       课堂上,不少学员用手机录音、录像,一节课记上几页工整笔记的更是常态。
  
       多位学员表示,相比过去,如今,她们更重视孩子的饮食、养护是否科学,也希望帮产妇科学地做好月子。
  
       此前,学员谢军还带着儿子来学给婴儿洗澡的技巧,学员刘延萍也曾带着女儿来听课。
  
       记者了解到,婴幼儿护理课程在江岸区老年大学开设已有4年时间,本学期共有37名学员,三分之二的学员是准外婆、准奶奶,有些学员的孩子结婚不久,但她们已开始提前学习。
  
       越来越多老人更新育儿观念
  
       学员胡女士的儿媳正在备孕,经过老年大学的系统学习后,她在家与儿媳交流时,常常被点赞,“ 孩子们觉得我育儿理念科学,以后伢给我带放心!”
  
       开课以来,朱新艳带过近500名学员,她告诉记者,随着二胎时代来临,越来越多家庭需要老年人参与育儿,有的家里外婆奶奶齐上阵;另一方面,面对受过良好教育的子女和即将出生的孙辈,也越来越多老年人意识到更新育儿观念的重要性,“ 养孩子不仅是吃饱穿暖,还包括很多科学理念。”朱新艳还认为,老人来上上这些新课程,对调动和发挥老年人的智力效应也有很大帮助。
  
       如何科学育儿?   朱新艳提醒,带新生儿有几点需要注意:孩子要比大人少穿一件、尽量使用尿不湿、可以给孩子适当喂水、洗澡后边做抚触边播放舒缓音乐、孩子独立睡在婴儿床但与母亲同屋居住。下学期,学校还将开设早教课程,不少学员都表示将继续学习。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楼主| 发表于 2018-5-13 20:48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不是有一天,58岁的妈妈突然在厨房晕倒,丽萍并不知道,原来妈妈承受了那么大的压力。


       自从她三年前生下孩子后,妈妈就从河北老家来到北京,全身心扑在了孙儿身上:照顾孩子,做饭,以及日常家务,大部分都是妈妈一手包揽。


        丽萍妈妈的生活是大多数“ 老漂族 ”的日常 —— 这些为了帮助儿女照顾孩子,离乡背井,来到子女工作的大城市的老年人,被形象的称为“ 老漂族 ”。


      “ 老漂族 ”已经不是个别家庭的特例。据2016年的一项统计显示,中国的老漂人口已接近1800万人次。特别是二胎全面开放后,“ 老漂族 ”的群体在扩大,漂的时间也更长。


        把镜头对准了这个人群,你会发现,“ 老漂族 ”或被自己,或被家人捆上的重负,远远超出我们的想像。


        晚来重负  压力首先来自于照顾孩子的巨大责任感。


        孩子怕摔,怕磕碰,怕走丢,怕被人抱走,北漂12年的单阿姨一带孩子出门就提心吊胆,不能让孩子离开自己的视线。她说,给儿子带孩子,压力要比以前给自己带孩子大得多。万一孩子有什么闪失,她没法和儿子交代。

072304kki175gkzekvend3.jpeg

      老人们都对带孩子必须责任心重深有同感,在丽萍家里,类似的事情还牵扯出了三代人的矛盾。


      丽萍的妈妈不让孙女玩楼下公园的滑梯,孙女很不服气。丽萍得知这件事后,也怪妈妈太保守,“ 女儿其实已经玩过滑梯好几次了,但妈妈还是担心她磕着碰着,不让她玩。”丽萍的妈妈觉得委屈,“ 孩子出了事,这责任算谁的呢。”但既然女儿同意孙女玩滑梯,她就照着去做。女儿女婿说什么就是什么,这个家他们做主。

072304goyzfnkynib0ugjk.jpeg 0723043p8pip3irii1i8di.jpeg

      这也是多数“ 老漂族 ”来到儿女的城市,要学会的第一件事 —— “ 转换角色 ”。


      单阿姨退休前在老家医院工作,孙女生病了她知道怎么照顾。但在北京,她说自己要当作从没有在医院工作的经验,只听孩子妈妈的,不然两代人的看法不同,很容易产生矛盾。


       而两代人同住一起后,在生活习惯、思维方式、育儿方法多方面存在差异,处理不好,容易造成家庭关系紧张,同样是“ 老漂族 ”的压力源之一。


       这些家庭矛盾或许可以通过日常增加沟通慢慢化解,但“ 老漂族 ”还有一大心病化解不了:怕生病。


       64岁、北漂四年的陈阿姨,提起自己上一次在北京生病的经历还觉得“ 愧疚 ”。老伴、亲家都从老家赶来了,“ 管孩子的管孩子,管我的管我,给孩子添了很多乱。”


       此外“ 老漂族 ”在北京就医,却只能回参保地报销,并且手续复杂,报销比例不高,也让他们“ 小病 ”就粗略治治,有时自己“ 开药 ”,有时干脆硬抗。


       躲不开孤寂


       单阿姨在小区里找到了“ 组织 ”,她和其他几位“ 老北漂 ”组建了“ 带娃联盟 ”,平时一起买菜,一起带孩子,一起唠家常。这是他们纾解压力的方式。


       “ 有什么不开心的事,和姐妹们说说,也就缓解了。”单阿姨说。


        但不是所有的“老北漂”都像这个联盟里的人这么幸运。不少老人们脱离了原有熟悉的朋友圈,短时间内又难以建立新的社会关系网;还有些“老漂族”因为照顾孩子和老伴过起了两地分居的生活,独自忍受着漂泊在陌生城市的孤独。


        这种孤独感随着年纪的增长,愈加强烈。


       老人都讲究落叶归根,越老就越想自己的老家。71岁的王阿姨告诉我们,她北漂11年,做梦梦见的全都是老家的人。


       谁也不想在一生的黄昏中漂浮不定,但对一些家庭来说,让老人从四面八方来到子女所在的都市,是生活无奈、被迫的选择。

072304x0f24yqb4xasxusf.jpeg


    “ 老漂族 ”可以说是中国城镇化进程、时代发展的产物。


       老人们对着我们的镜头感慨:只要能每天看到孩子、孙子,尽力帮孩子分担一点,就是最大的幸福了。


       这些话是他们解释给自己听的:放不下的儿女,回不去的家乡 !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