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春四月,由了了·艺术传播机构主办,经四川美术学院支持的《见证交通茶馆——陈安健个人作品展》于4月14日在重庆市九龙坡区黄桷坪正街4号附5号交通茶馆开幕。同期在交通茶馆和四川美术学院黄桷坪校区内的坦克库艺术中心两处场地展出以陈安健《茶馆系列》为主的数十幅油画作品。展出当天,高朋满座,社会各界批评家、媒体代表齐聚茶馆,共同见证了陈安健老师画笔下交通茶馆的“前世今生”。
(交通茶馆内戏曲表演 摄影:刘国兴)
作为本次展览的载体,交通茶馆的形象在陈安健老师的心中地位,从本次展出的作品可以看出是非常的不一般。在本次展出中,交通茶馆作为创作场地,也涌入大量的参观人群。入眼的茶馆,有岁月的痕迹。在这里,留下了太多的故事与人生。而陈安建,就是那个固执的要去见证和记录这一切故事的“说书人”,他将这些鲜活的生命跃然纸上。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没有陈安建,就没有交通茶馆的今生。从最开始的资助茶馆,到后来在茶馆危难之际,毫不犹豫的接手,陈安健都只是简单的遵从内心。陈安健在接受采访时说道:“交通茶馆已经是黄桷坪地区文化符号的体现,黄桷坪的情结已经在大家的心目中深深地扎了根。经过二十年的时间,希望茶馆系列的作品能够承载着我们共同的文化记忆,见证时代和社会的变迁”。
(陈安健 摄影:刘国兴)
也有人疑惑,陈安健何故如此固执?何故对茶,对茶馆,如此执着?或许可以用陈丹青的话来回答,“找到自已的主题,不易,找到后,认认真真画几十年,更不易。这两条,安健都做到了。”据统计,陈安健从2000年至今,大小举办了40余场关于茶的展览,那句“术业有专攻”送给他,最贴切不过。
(四川美术学院教授王林 摄影:刘国兴)
那么,陈安健是如何记录这些的呢?该展览策展人,著名批评家,四川美术学院教授王林如此说“陈安健以平民化的自我观察,让作品充满市井味、烟火气,因之而成为特别具有地方性的民俗图像,不啻是对现状之下百姓心态及身体感觉的揭示。其作品呈现出来的生态事实和民间记忆,在今天的中国具有呈堂举证的特殊意义,其真实性有目共睹,确定无疑。”
(展出作品 摄影:刘国兴)
今天的交通茶馆,无疑是重庆市的一座充满历史韵味的地标。而陈安健运用充满现实主义的手法将它的前世今生鲜活的呈现在大家面前,感动兴奋之余,我们也更加期待它未来的精彩演绎。同样,也希望能有更多的“交通茶馆”能被我们发现。
(展出现场 摄影/杨宁宁)
据悉,本次《见证交通茶馆——陈安健个人作品展》展出时间截止到5月7日,展出地点分别为交通茶馆(重庆市九龙坡区黄桷坪正街4号附5号),坦克库·重庆当代艺术中心(重庆市九龙坡区黄桷坪正街108号),展出以陈安健《茶馆系列》为主的数十幅油画作品。
附作者简介:
陈安健1959年生于重庆,毕业于中国当代艺术史上最负盛名的四川美院油画系77、78级,同学中名垂青史者不知凡几,但他并未将眼光放在轰轰烈烈的当代浪潮中,而是守着川美校门不远处的一家地道的重庆老茶馆“交通茶馆”默默观察和揣摩这里的茶客、茶馆、茶生活,并于1999年开始将茶馆茶客入画,到2018年,《茶馆》系列已经进行了20年,从未中断,该系列创作也多次在全国美展等重要展览中参展和获奖。好友陈丹青曾在《地方与画家》一文中评价陈安健的《茶馆》系列:“故乡不等于艺术。有时,故乡是艺术家的怨地,可是每一位艺术家都有自己的‘原籍’与诞生的‘地方’……我确凿记得那天在陈安健的画前这才自觉来到四川,怎么说呢,就好比去年站在维米尔画前,于是身在荷兰。这两位老兄的画境岂可相较?!但姑且将这对照降到最低层次:借取时髦辞令,我们不是要追究艺术家的‘文化身份’么,很好,什么是我们大家抹之不去的文化身份呢?咱们别谈文化吧,单论身份,那么,这两位同志就都是不折不扣的‘地方画家’。”
陈丹青所言的“文化身份”不仅与陈安健的写实技法有关,更与他坚持多年的“茶馆”主题密不可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