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44787|评论: 277

民间调查: 邛崃地名历史集(连载) 作者(执笔)凡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3-31 08: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民间调查邛崃地名历史集
                                                                            调查期(2012—2017)

目录
1、        作者简介
2、        序言
3、        附言
4、        对一个《说明》的说明
5、        (引用文)1993年版《邛崃县志》编纂始末
6、        临邛古城位置变迁探析
7、        卓王孙宅和瓮亭公园
8、        卓王孙宅和历史上的邛县
9、        文君井和司马琴台的沧桑
10、        铁屎坝
11、        东街衙门巷考
12、        文脉堰的来龙去脉
13、        朱水碾的演变
14、        邛州城隍庙
15、        升庵巷
16、        瑞云街
17、        消腹宫和公共厕所
18、        64队与西郊工业区
19、        记探寻南丝绸之路邛崃首段
20、        附:《邛崍经纬》2014度十佳文章获奖词:
21、        历史上的三座临邛城
22、        黄泥巴墩墩的来历
23、        邛崃文昌宫的前世今生
24、        邛崃的数座东岳庙
25、        鼓楼的称谓和作用
26、        半截曾在天里头的钟鼓楼
27、        邛崍的更夫
28、        考棚、考棚街与学道街
29、        西河和䢺水寒雁
30、        杨伸花园及天官坟
31、        梁机房
32、        古临邛——南方水上丝绸之路首城
33、        摘录:历史学者霍巍论南北丝绸之路间的关联
34、        试说南方水上丝绸之路邛崃码头的打造
35、        说明
36、        南河坎的码头和水运
37、        邛崃十方堂惊现疑似卓王孙冶炼熔炉
38、        从老制药厂搬迁原因联想卓王孙冶铸地
39、        解读丝路首城的定位以及有关城市规划方面的建议
40、        南河首段文化旅游资源概述
41、        马厰坝、马坝、龚渔箭和渔箭路
42、        季筢子
43、        陈船
44、        封营花龙门子
45、        全方位打造十方堂景区之我见
46、        十方堂邛窑遗址周边的传说与思考
47、        筒车沟和“蛮碗窑”
48、        出邛崃境的南方丝绸之路及出发点
49、        从乾隆修路碑说起
50、        论夹关茶马古道碑
51、        他的言论有损邛崃形象
52、        把茶马古道主碑确立在十方堂如何
53、        探究临邛城周边古道的形成与年代
54、        南北丝绸之路上的苦行者
55、        (原件)“茶马古道”上最后一位守望者
56、        回龙潭的传说
57、        失子坡和寄子院
58、        林凤庵与李染房
59、        赛凤庵与重修碑记
60、        新丼与大钟寺
61、        黑虎滩处的多个地名
62、        冉庙子
63、        华瓦厂
64、        华店子和夜市街
65、        一个未被遗忘却让人失望的旅游亮点
66、        王大久的心愿
67、        油榨乡的历史谁来弘扬
68、        胡安点《易》洞调查
69、        临邛八景之考证及临邛十景的提出
70、        邛崃市景区道路桥梁预备名称建议及说明
71、        拂拭尘封的历史
72、        关于原地保护并利用老城关粮站西仓库的建议
73、        凡丁的坦言
74、        解读邛崃文化地标—城隍庙街区
75、        为考棚社区辑录有关史料
76、        孝子坟茔的故事
77、        孔明庙的由来(搜集品)
78、        浅论诸葛亮南征和七擒七纵孟获地
79、        关于邛崃市孔明乡的由来(作者李正灵)
80、        孔明乡地名调查
81、        怀念《崍山文艺》领队人郑汝明(搜集品)
82、        一九七六年以来龙门山地层断裂带七级以上地震
83、        我经历的三次地震
84、        邛崃土匪暴乱那些事
85、        土匪围城的日子(搜集品)
86、        邛崃制药厂创始纪实
87、        邛崃鼎新西药房起源和传承
88、        (原件)鼎新西药房:邛崃医药工业的发端之地
89、        记罗传跃参加抗美援朝志愿军经历
90、        闻名遐迩松安桥
91、        又见马湖平安桥
92、        城东天官桥
93、        城南十里桥
94、        城西白鹤桥
95、        城北顺河桥
96、        马安桥
97、        平安桥
98、        反修桥
99、        将军庙和将军碑的由来
100、        松安桥处的四道桥
101、        关于福康桥碑记
102、        松安桥杨氏与新盛厂
103、        金龟山的传说和旧鹤山书院位置推论
104、        王大久的困窘
105、        玉带街名由来(待补)
106、        倒石人(待补)
107、        建昌营坝(待补)
108、        栏杆堰(待补)
109、        火硝厂与钟硝坊(待补)
110、        玉带桥和玉带街(待补)
111、        松岩(待补)
112、        桃源桥与桃花滩(待补)
113、        严君平的后人们(待补)
114、        民间留传笑话一则
115、        新编川剧《卓文君》观后感
116、        第二次校注之《邛崍市地名录》说明
117、        后记

        作者简介
       凡丁:四川邛崃人,1945年冬月生,卒年待定。文化程度初中,一生无重要业绩,具有同龄人一样的经历,因喜欢传统文化,退休后无所事事,自费调查出一些有关家乡地名形成、历史传说等材料,留待您的批评,更希望我的调查对喜欢邛崃历史的现代人和后来人,在研究邛崃、认识邛崃时有所帮助。
       序言
       我不是历史学家,是退休职工,涉足探索邛崍历史的领域纯属偶然:
       2012年中,唐文栋将他《文君井园林的变迁》草稿交我,要我为他提出修改意见,此后发表在当年的一期《新邛崃》上。
       我从唐旁征博引的历史记载中看出,关于“卓王孙宅”和“文君井”的位置,年代越近,其与“临邛城”之间的距离也越来赿近,最后竟然进入到城市中心来判断:可能是两千三百余年来,这座古城因各种原因东迁而造成。为了弄清楚真相,于是我向唐提出:“我们合作吧,推理和实地调查工作以我为主,查阅史料以你为主。”
       于是有了第一篇合作成果《临邛古城的变迁》并发表在2013年之一期《邛崃经纬》上,随着调查的进展和深入,又相继发表了《记探寻南方丝绸之路邛崃首段》和《探究临邛城周边古道的形成与年代》等多篇合作和个人作品。
其中《记探寻南方陆上丝绸之路邛崃首段》获《邛崍经纬》2014年度十佳文章奖,而《临邛古城的变迁》一文,我去年十月在旧书摊上与一位读者邂逅有过面对面的交流。他姓孙,听说是外贸局的退休干部,当时他正在寻觅一期《邛崃经纬》作收藏。
       原来该文较长,分数期连载,他缺少其中一期,后来我将《临邛古城的变迁》全文给他打印了一份,得到他对该文的肯定和鼓励。
       去年5月和12月,我参与邛崃市民政局主编的2017年度《邛崃市地名录》校注时,从采集到的5500余条地名看,除开叙述清楚的外,含糊的不少,遗漏的、空有地名需补白的也有,更有一些对历史地名的误解而造成笑话,如不纠正将误导读者和后人。
       比如对“瑞云街”条的注解是:“因为王瑞云集团的公司所在地在此。”
       而历史资料却显示:清.乾隆29年(1764)冬,因“明末城楼毁于战火,城墙多处崩塌。邛州知州王采珍主持修补城墙,四城门改建重檐歇山式戍楼:东名“涌泉楼”,匾曰:“环江沃野”;南名:“挹翠楼”,匾曰:“崃山拥秀”;北名:“跨鹤楼”,匾曰:“灵绵雾岭”;西名:“鉴湖楼”,匾曰:“瑞蔼云吟”。(见清嘉庆《直隶邛州志》)故原临邛城西门外至西桥头,至迟在清乾隆时便名为瑞云街。
       又如对“升庵巷”条的注解是:“因为该巷子中有一个尼姑庵。”
而“升庵巷”却是新都人杨慎,号“升庵”,于明正德辛未年(1511)二十三岁时中状元。因与邛州州官“范钫”是好友,1552年受邀来邛主修《邛州志》,其间夫人黄娥跟随,在兴贤街购置有居宅,现今兴贤街197号故名升庵巷。
       再如对“抚琴街”条的注解是:“此条街有一家卖古琴的。”说明守着“文君井”的现代人,对司马相如抚《凤求凰》琴音追求卓文君的著名典故还不甚了了……
       校注后的2017年度《邛崃市地名录》肯定有舛误,但还是入选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大词典》。
以上不是我显摆地名知识,也有一些我搞不懂甚至搞错的,比如在第一次校稿中,我误将东街下段的“衙门巷”,注解成原县府街的“衙门口”,还有个别地名形成原因空白,故难免望文生义。
       上述情形引发我思考:作为生于斯长于斯的邛崃人,为什么会对脚下的土地如此陌生?
       同时深切体会到:如果再不对邛崍地名文化进行抢救性调查、发掘的话,最多再过20年,一些能够佐证、甚至填补历史空白的宝贵资料将永远淹没,从而造成无可补救的历史遗憾!
       因为如今八十岁以上的老人越来越少,而八十岁以下的人们已经对某些地名历史开始模糊、生疏,以至有的年青人甚至不清楚自己的祖辈来自何方!
       地名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符号,我相信每一个地名的形成都有一个故事、理由、历史背景或者传说,并且在演变。虽然地名文化不等同于历史,但蕴含许多历史信息和真像。比如“中国”一词的产生,便来自三千年前老祖宗对世界和宇宙的认识:认为我们的祖国地处世界的中心;而包含盘古开天、女娲补天、三皇五帝等传说的地名则遍及祖国各地,但至今无人去撼动修改!即便在现代考古发掘的研究中,也在参阅看似怪诞不经的《山海经》中的记述……
       于是我老当益壮,经常驱动自行车往来于城乡,努力找寻当下已经为数不多的八十岁以上老人请教,截至目前为止,搜集、整理出邛崃地名、历史类的调查材料上百篇,约31万字(含合作作品和搜集、整理作品,皆分别注明作者或附上原文),取名为:《民间调查邛崍地名历史集》。
      《集》中内容保证来自真实的调查(包括搜集整理材料),有不同说法的皆一一列出,但文章观点则是笔者的,并力求做到大胆推论,小心求证,由于笔者从不步他人后尘而人云亦云,如果有歧议,笔者不作任何辩驳,请读者各自去评判,如若感兴趣的话,大家不妨抓紧时机去作调查,共同为将来研究邛崍地名文化的学者多留下一些雪泥鸿爪,因为地名文化亟待挖掘保存,机不可失,时不我(你)待,有误总比没有好!
     《集》中部分内容曾零散发表于《邛崍经纬》、《邛崍文史资料》和《新邛崍》以及网络——邛崍麻辣论坛,但是由于我不能对我的生命期进行预测,而所有调查材料在我有生之年又不大可能悉数发表,为了将这些呕心沥血之作留存后人,即日起,陆续发表在《邛崃麻辣论坛》上作为公共资源,供大家阅读、引用、研究或者批判。
       但是:如若引用的请注明出处;如若用于景观景点打造的请通知作者;如若用于批判或有异议的,请提出依据并署上您的大名,正确部分我将引用对原稿作修改;如若任何刊物登载(包括已载的),所付稿酬不等于买断版权!网络版欢迎收藏、转载,并无须通知作者。
       除此而外,从2018年5月1日开始,将不分地域、年龄、个人或者单位、部门,以及目的和用途,凡是在《麻辣论坛》的本作品评论栏,或者在QQ邮箱、手机短信中(免接电话)留下您的邮箱号码者,我皆不问姓名、性别、年龄、职业、身份、目的、用途等信息,及时发给一份完整的《民间调查邛崃地名历史集》之word文档,让您先睹为快。同时赠阅已部分刊发过的回忆录《把往事留住》之word文档。
       愿意在《邛崃麻辣论坛》上阅读的,由于需要逐篇再次修订,故拟以每篇1-3天的速度,将包括已经零散发表过和尚未发表过的所有作品,逐篇地、完整地呈现在您的眼前。
       以上做法,是想让《民间调查邛崍地名历史集》得以流存,其内容对二十年后的邛崃人或许有用处。
       今后只要身体条件允许,我仍然会将调查继续进行下去。反正我享受着退休工资,闲着没事干!
                                                                                                                                                      凡丁
                                                                    手机号码:13982278413        QQ邮箱号码:2538457156
                                                                                                                                       2018年4月1日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358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2017年优秀版主 2019年优秀版主 2020年优秀版主 2021年优秀版主 2022年优秀版主 2023年优秀版主

发表于 2018-3-31 08:15 | 显示全部楼层
聂老师辛苦,感谢你对邛崃的付出

 楼主| 发表于 2018-3-31 08:25 | 显示全部楼层
大石 发表于 2018-3-31 08:15
聂老师辛苦,感谢你对邛崃的付出

应该的,谢谢版主鼓励!

发表于 2018-3-31 08:32 | 显示全部楼层
早就听说了,期待中。

发表于 2018-3-31 09:50 来自麻辣社区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聂老师——退休不褪色,晚年加油干。今天查志谱,明天问老汉。写成万言书,只为故事传。您——发掘历史文化,不让邛崃地方文化中断的精神和做法,让我点一百个赞!期待您的大作整体发表或出版。

发表于 2018-3-31 15:07 来自麻辣社区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4-1 07:06 | 显示全部楼层
附言:
                                                                 剖析部分邛崍人对乡土历史陌生的原因
       虽然邛崃的历史是悠久的,经济是繁荣的,文化积淀是深厚的,历史记载曾经是全面的,但是邛崃原属古蜀国,古蜀国包括今四川省和陕西、甘粛、青海南部的“陇西南”地区,历史上称为“西戎南蛮”(西南夷)之地。故秦惠文王于公元前311年吞并蜀国后所建之临邛城,从此不断遭到邛人以及分别在不同时期中强盛起来的羌、彝、藏等族人民的反抗,导致邛崃地区历史上战争频发。成语“得陇望蜀”亦可理解成古代邛崃乃兵家必争之地的注释。
       比如:古羌人在今芦山县一带建立的“青衣国”于东汉时期被征剿灭亡;三国时彝族首领孟获叛乱,诸葛亮曾率兵经临邛南征,并在孔明乡第七次将孟获擒、放;由于战乱,发生在南北朝时期的“侨县”使邛崃版图名存实亡,政府驻地不得不先后迁到今崇州三江镇和今牟礼镇永丰场,长达241年之久;宋、元时期的战争导致“邛窑”断烧;明初朱元璋将临邛城夷为平地;明末张献忠剿四川后邛崃仅“孑遗数十人家”;清乾隆时对大小二金的平叛波及邛崃;民国时期的“二刘战争”使邛崍经济停滞……
       每遇战争,邛崃便成为战争前沿和维系成都平安的屏障,所以西汉开国名将“樊哙”战死于泉水(今属羊安镇)后留下樊哙村地名;三国名将魏延驻守冉义,留下延贡寨地名;诸葛亮南征时留下孔明、欢喜坡、马刨井等若干地名;唐玄宗安史之乱逃难四川时在南宝山镇留下:玉玺河(今玉溪河)、御林山(今玉林山)、唐王坝(谐音逃亡坝)等地名;后蜀王孟昶为躲避赵匡胤追兵逃至邛崃山区留下“失子坡(今石子坡)”和 “寄子院”地名;明初朱元璋征讨在邛崍称帝的“陇蜀王”明昇父子时,在孔明乡留下朱巷子地名,还在下坝乡留下开国名将徐达后人,以及徐山匾地名;“张献忠剿邛崃”后更留下:万人坑、逃命沟地名,以及66年无人烟的惨绝人寰景象,以致虎下平畴,形成:桑园镇黑虎滩、前进镇老虎墩子等地名,还有后来人为被杀戮者收尸而建的许多白骨塔、白骨坑。
       由于历代战乱,现今邛崍人的先祖大多是来自全国各地的移民,最彻底的一次便是“张献忠剿四川”后的“湖广填四川”大移民运动。以致据市民政局统计,如今“有25个少数民族成员分散居住在本市范围,其中人数较多的依次为:藏族、蒙古族、回族、彝族、羌族等。”这种现象在全国县级市中是不多见的。
       也由于历代所发生的战乱,导致邛崃的地方史志屡建屡毁,到民国时期“宁湘”方才主修《民国邛崃县志》一册。但是1950年邛崃政府和县委档案室相继发生两次火灾,致使地方史志大部分化为灰烬。紧接着的破除封建迷信和文化大革命运动,不仅使旧志旧书荡然无存,还使民间的乡土文化不敢传承。
       改革开放后的1980年,省委书记杨超到邛崃指导工作,向县委书记李克耻提出参看《邛崃县志》的要求,李将此项任务交与宣传部副部长周象普,经过多方寻访后,周象普终于在民间寻得一本薄薄的《民国邛崃县志》应付。
       此时周象普深感地方史志的重要性,于是向县委提出组织班子新修一套《邛崃县志》的想法,得到李克耻的首肯支持,周象普迅即联络邛崃的学究和清代、民国遗老共50余人组建班子,恰逢当年秋国家开始倡导写史,要求各省、市、地、县编修地方志的机遇,历时13载后,1993版《邛崃县志》方于1993年12月16日宣告修成。
       在修志过程中,除广泛征集散逸民间的史料外,还派人从北京图书馆翻出《清康熙邛州志》和《清嘉庆邛州志》之清宫藏本。邛崃政协相继又编纂出《邛崃文史资料》若干期卷,其中不乏从历代各类史书中摘录出的有关邛崃历史内容,从而掀起了邛崍地方史的研究热潮。
       但是在研究邛崍历史和“文君文化”的过程中,有的研究者没有用历史观去考证“卓王孙宅”和“文君井”在不同朝代中与临邛城之间距离变化原因,当不能理解那些历史纪录时,便指责古人弄错了。
       比如有人就批“《大明一统志》舛误甚多,史志学者早已论及,旧志不察,往往收入,谬矣。”(见《邛崍历代文选文史资料第二十二集》265P)
       当然,这不能简单地归结为个人的学识和修养问题,重要的是认识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由于邛崃地区历史上战略位置极其特殊重要,故饱受历代战乱之苦,以致造成史料缺失,成为《邛崍方志》上的伤痕,同时也给现代人提出如何修复被丢失的历史之研究课题。
       当今我们国家正在崛起,经济空前繁荣,又恰逢倡导传统文化回归,重塑文化自信的大好机遇,我真希望能从娃娃抓起,将乡土文化作为一门课程,培养出记得住乡愁的新一代邛崍人!
                                                                                                                                              2018/3/17

 楼主| 发表于 2018-4-2 07:26 | 显示全部楼层
                                                                   对一个《说明》的说明
                                                                                             凡丁
       2018年3月23日下午,唐文栋忽然找到我,要我将还在校订中的《民间调查邛崍地名历史集》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大词典》(邛崃部分)以及《邛崍地名录》的校改及说明底稿,尽快发到成都市政府某机关的一个QQ邮箱,供他们研究成都地区历史之用,同时被征集地名历史材料的还有郫县等地。
       原来,该办公室主任通过前任邛崍市委某书记,打听到唐文栋的电话后,向唐提出以上要求。因为某书记在邛崃任上时,知道我和唐文栋正在调查有关邛崃古城变迁、陆上和水上丝绸之路等方面的历史。于是,我于2018年3月24日九时许,将上述材料传入该邮箱号,该机关便成为第一个针对本作品的收藏者。当时作如下说明:

      《说明》
某秘书好!
       笔者近期正在整理历年来对邛崍历史的系列调查材料,因是个人行为,取名为:《民间调查邛崍地名历史集》,打算从2018年4月1日起,陆续发表到“邛崍麻辣论坛”上,让它成为公共资源,供喜好邛崍历史的机构和个人研究、阅读、收藏,目的是让它得以流传。
       如今竟然“瞌睡遇到了枕头”——因前邛崃市委某书记的推荐,方有此机会作为成都市政府机构的参考材料,从而感到十分庆幸和欣慰,也不枉我等数年来的不懈和坚持。
       但是由于时间仓促,来不及将全部内容细心校订,暂将现存稿发来供参考,但保证内容真实,所要“细心校订”的只是文章中可能出现的个别错字、修辞和需要斟酌的提法,其内容不影响作参考,待全部校订好后再重新发给你好吧?
       由于内容较多,建议你先选读以下篇章:

       临邛古城位置变迁探析(6P)
       记探寻南丝绸之路邛崃首段(24P)
       古临邛——南方水上丝绸之路首城(41P)
       试说南方水上丝绸之路邛崃码头的打造(57P)
       邛崃十方堂惊现疑似卓王孙冶炼熔炉(71P)
       解读丝路首城的定位以及有关城市规划方面的建议(74P)
       南河首段文化旅游资源概述(81P)
       全方位打造十方堂景区之我见(87P)
       十方堂邛窑遗址周边的传说与思考(89P)
       他的言论有损邛崃形象(110P)
       探究临邛城周边古道的形成与年代(118P)
       南北丝绸之路上的苦行者(137P)
       临邛八景之考证及临邛十景的提出(171P)
       关于原地保护并利用老城关粮站西仓库的建议(185P)
       浅论诸葛亮南征和七擒七纵孟获地(208P)
       金龟山的传说和旧鹤山书院位置推论(261P)

       同时发来我校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大词典》(邛崃部分)以及《邛崍地名录》二校稿及其说明,仅供参考。
                                                                                                                                                     凡丁
                                                                                                                                       2018/3/23晚

 楼主| 发表于 2018-4-2 07:43 | 显示全部楼层
邛人一个 发表于 2018-3-31 15:07
期待凡丁老师的作品集。459759671@qq.com


你的邮箱号我记下来了,一定在今年劳动节期间(待全部校订后)发到你的邮箱中。

 楼主| 发表于 2018-4-2 07:45 | 显示全部楼层
古代美 发表于 2018-3-31 09:50
聂老师——退休不褪色,晚年加油干。今天查志谱,明天问老汉。写成万言书,只为故事传。您——发掘历史文化 ...

谢谢你真诚的鼓励!
整体发表在网络上我保证做到。至于出版,如果指出版社的话,门坎太高;如果是自费的话,需要一笔钱不说,送人还不知人家究竟喜不喜欢,不如放在网络上,遇到喜欢的研究机构或者个人,如《说明》一文中提到的成都市政府某机构,以及你和“邛人一个”等真正需要的网友,(待全部校订后)发一个电子稿到你们的QQ邮箱中省事。
另外,我真的愧领“老师”称号,就叫凡丁吧?!但我可能比你先出生几年,从这个意思讲,叫“先生”也行。

 楼主| 发表于 2018-4-2 07:53 | 显示全部楼层
古代美 发表于 2018-3-31 09:50
聂老师——退休不褪色,晚年加油干。今天查志谱,明天问老汉。写成万言书,只为故事传。您——发掘历史文化 ...

谢谢你真诚的鼓励!
整体发表在网络上我保证做到。至于出版,如果指出版社的话,门坎太高;如果是自费的话,需要一笔钱不说,送人还不知人家究竟喜不喜欢,不如放在网络上,遇到喜欢的研究机构或者个人,如《说明》一文中提到的成都市政府某机构,以及你和“邛人一个”等真正需要的网友,(待全部校订后)发一个电子稿到你们的QQ邮箱中省事。
另外,我真的愧领“老师”称号,就叫凡丁吧?!但我可能比你先出生几年,从这个意思讲,叫“先生”也行。

 楼主| 发表于 2018-4-3 07:34 | 显示全部楼层
                                                                  临邛古城位置变迁探析
                                                                                    凡 丁  唐文栋
       无论是古临邛土著先民的后裔,还是来至五湖四海的移民后代们,无不热爱和依恋这片土地,但是当我们追本溯源发思古之幽情时,由于历史的原因,对脚下这片土地却既感到熟悉,同时又感到陌生。
热衷研究文君文化的人,可能会对以下记载产生困惑:
       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载:“卓王孙宅在州南五里。”
       宋.《太平环宇记》说得更具体:“卓王孙宅在州南五里,基方十里,耕者往往得铜钱。”
       清康熙《邛州志》补记:“在州南旧县中有卓氏钱瓮。明初城中掘出,大可容五石,色如漆,小口,宏腹,脚有籀文,明时掘地得二瓮,皆贮五铢钱,乃卓氏宅址。州人因建亭以藏之,名瓮亭。”
       清.嘉庆《邛州直隶州》又说:“瓮亭(卓王孙宅)在州西。”
      《大明一统志》卷七十二《嘉定州•文君井》载:文君井“在临邛县南二里,即卓文君当垆,司马相如涤器处。”
      《大清一统志》卷三一零《邛州》“文君井”注:“在州东街左,相传卓文君当垆处。”
       清.康熙《直隶邛州府志》街巷条目记载:“文君巷,南正街左,横通文君井至新贤街。”
       ……
       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按说文君井与卓王孙之宅,本应是临邛镇的坐标性园林遗址,但以上那些记载,乍一看却令人摸不着头脑,笔者如果不想刻意回避的话,又很容易走进一条死胡同。
       到底是古人记错了?还是因城市的变迁使我们的理解错乱?抑或我们的认知有局限性?现代的临邛城,仍然在秦汉时期临邛城的老地方吗?
       笔者带着这些困惑,参阅了能得到的从秦汉到新中国时期相关记载和文献资料,并结合初步实地考查,推测历史上的临邛城有过两次东迁,现今的临邛城已是第三代。第一代:秦筑张若城;第二代:西汉筑公孙城;第三代:明清筑临邛城,即原临邛镇。(笔者为了叙述方便,权且这样分别称谓)而且这三座不同时期的临邛城,各在各自的位置上。
       公元前316年秦惠文王派司马错伐蜀灭巴,待巴蜀初定后,秦惠文王又在更元十四年(公元前311年)派张若修筑临邛城,之后临邛城在二千三百多年的历史长河中频遭战乱和自然灾害,造成这座古城几度空废,有些重要的历史缺乏完整的记载,以至这座曾经向东、向南移动了两次的古城,让先来后到的广大移民及其后裔们,因失却一些邛崃城市发展史上珍贵的片段而无法连接,如再不及时发掘整理,恐怕将永远消失在人们的回顾之中。

       一、秦筑张若城在西河西边
       推测张若城的位置在西桥西头以北,包括半边西河在内靠近山边的平坦地带,推理有三:
       1、两千三百年前张若修筑临邛城时并无西河,现在俗称的西河,是发源于大邑境内的䢺江流入邛崃境内的一段。有史料显示:“县城之北,有䢺水由䢺坝流来,即《汉志》三仆干水也,水源仆布,故又名布仆。”
历史上的䢺江“正流南至邛崃王沱东拐,经泉水河,在灌溪堰处注入南河,别为县之东河。明末清初东河淤塞,此水遂由石灰包入南河”,是为西河。
     “经考,东河故道,地层砂砾,地下水丰富,水位较高,自然流出地表,原来桑园、拱辰、东安、宝林有近3万亩农田基本上靠司马堰、马蹄堰、蜚虹堰等15道泉函堰灌溉。1977年桑园、拱辰、东安在桑园故道挖沉井,曾发现有地下水流劲,并挖出鱼虾和螃蟹……”
       而“西河的形成,是因䢺江洪水将右岸尖山子山伸出的一条黄泥粘土夹石埂(按:应是土城墙)冲断,现在,右岸毛堰,左岸王墩子(按:即黄泥巴墩墩)两岸对称,均有此岩层裸露,才使得䢺江水流到石灰包入南河”(见王文彬:《邛崃境内河道的变迁及其防治》文)
      (以上引自水利专家王文彬:《邛崃境内河道的变迁及其防治》一文)
       这段补记虽然清楚,但因明末清初有近半个世纪的战乱,根据清康熙《邛州志》第3卷乡里条目记载:邛州“惨遭逆贼张献忠屠戮,人民死蓰,仅存遗孑数十人家。”所以东河改道西河究竟发生在哪年哪月哪日,邛州史料无考,后来的大多数移民多知西河而鲜知东河也不奇怪。
       笔者2013年6月11日采访到拱辰乡三好社一对七十多岁的老夫妻,也说“祖祖辈辈相传,很久以前,这儿原本没有西河,只是有一条沟,跳都跳得过去。”
       从以上资料推断:秦时并无西河,张若要筑的临邛城是在东河以西、南河以北、西北面是山的一处扇形的平原上。
       2、秦筑临邛城的目的,是为了防止和镇慑土著的邛、笮等少数民族入侵,而张若需要筑城防卫的地方是一片开阔的平原,地理上并无天堑可凭,这样的地形要防卫好,城池的选址应当越靠近山边隘口越好,退一步则四面受敌。
       3、据晋.常璩《华阳国志.蜀志》载:秦惠文王更元七年(公元前318年)意欲伐楚时,司马错力主“蜀有杰、纣之乱,其国富饶,得其布帛金银,足供兵用。水通于楚,有巴之劲卒,浮大舶船以东向楚,楚地可得。得蜀则得楚,楚亡而天下并矣。”可见秦筑临邛城还有一个目的——利用离楚僻远的川西邛崃(当时的邛崃包括现在的大邑和蒲江)境内当时宽阔的水域秘密训练水军伺机伐楚。
       而西边的马湖和北边的王泗正好作为水军训练基地(此二处只是众多水军基地中的两个地方)这两处水军营地与临邛城之间,恰好形成可以互相呼应的犄角之势。
       因为马湖营和王泗营有水军驻扎,可以抵御西北方和西南方的邛人入侵,而临邛城守军要抵挡的,是可能从西向山地而来的邛人。所以当时临邛城的位置,应是在靠近山边隘口的地方。
       4、晋.常璩《华阳国志》载:临邛“城周回六里,高五丈,造作下仓,上皆有屋,而置观楼、射栏。”不难想象这座城池当时的宏伟规模和特殊功能。
       从城墙“上皆有屋”可知,张若城应是半土半木结构,下半裁为土城,内城墙下有“下仓”,土城墙之上建有“上屋、观楼、射栏”,总高度是5丈。(以上皆为秦制,而秦制1尺约合23.1cm,下同)
       有了以上思维和推理后,为了找寻佐证和依据,笔者特地分别于2013年5月16日、20日、24日,以及后来多次前往西河乡西江村和白鹤乡鹤鸣村,走访了数位村民并进行实地查考,发现了疑似张若城的重要迹象,继而推测张若城城墙的大体位置在:距西桥约500米处以北,包括西江村3、4、5组及喻坎村1组(部分)的区域内。
       东西两侧的护城河至南河石灰包处交汇范围包括:华夏景园、邛崃水务公司和白鹤乡鹤呜村15组(部分)。
       城墙基础呈长方形,东线在西河中心,南起距西桥约500米处,北至“黄泥巴墩”(地名,城墙遗址)止,南北长约2里;西线靠山边台地,从尖山子起至“黄泥巴墩”止,南北亦长约2里;南线从西河心至尖山子,东西长约1里;北线为“黄泥巴墩”至河心,东西长约1里。(以上均为目测)用现今长度标准和未统一前的秦制长度比,与“城周六里”的记载大体相符合。

       此推论有以下根据:
      (1、)5月16日那天正值西河枯水,经村民指点,河中心有前两三年因挖取沙石后裸露出来呈带状分布的黄泥层,宽处达十余丈,深不知底,与砂石形成鲜明对照,然而当地村民皆不知其所以然。
       经实地勘查后发现,其黄泥质地纯净紧密、粘性很强,明显经过人工夯实,裸露部分经过数年的河水浸泡,有的地方仍像壁立的岩石深插水中未垮塌,特别是“黄泥巴墩”处更为显著,连当地人也视为奇观。(见彩照)
      (2、)令当地人不解的还有:“黄泥巴墩”上的田地都是黄泥巴,而两旁的田地却是当地特有的黑色沙壤土,两种土质迥然不同。
       南线未见有隆起的黄泥土埂,但河岸边的表土层下亦有经夯实的、宽数丈的黄泥墙基裸露。(见彩照)
       一位村民无意中说:“西面山边有一处叫‘尖山子’的蛮碗山”。所谓蛮碗山,正是邛窑一处遗址——尖山子遗址。那一道优质黄泥的城墙,可能被窑工们用作陶瓷原料使用了上千年后从地表上消失了。从残破的陶器件发现,有的已近瓷而非陶,说明这不仅是烧结温度高、而且还有泥质优良的原因。
      (3、)黄泥巴墩一线的北侧,有一条被当地人称作“回龙潭”(不远处原有一座龙潭寺)的河道从大邑县新场地界迤逦而来,注入西河后往南流去。此河流在清.嘉庆邛州《州境全图》有标注。(见附图)
       此河道现已严重淤积成沟,宽不足两米,但当地人听老一辈人传说,回龙潭原先的宽度起码五、六十米,深达两篙杆,河中的鱼有板凳长。
       此河顺着山边,分析系人工开凿作为东护城河和城内守军的生活水源;
       黄泥巴墩到尖山子一线以西为台地,应为人工取土后形成,此台地北高南低,遍插水稻,虽未见西护城河痕迹,但青石桥及以上的石河子,很可能就是当时的护城河。
       而东、西护城河下游到石灰包与南河交汇后,又使整条南河形成一道天堑。
      (4、)清.嘉庆《州境全图》绘有西河和南河,但当时的西河和南河都无桥梁,但是有渡口。标示的交通要道有北、东、南三条线:
       北线从大邑方向至北城门;
       东线从前进方向进入东城门之后出北城门,与北线一齐顺城墙根往西绕过黄泥巴墩,经梁机房上的山岗至葫芦湾……
       北线和东线皆可穿城至南河码头。
       南线从名山以及蒲江(顺文笔山脚)方向而来,往北经大通街(土地坡到南河坎之旧街道名)过南河码头后右路进南城门,左路经黄坝村沿西城墙根至城西北角,与北城墙根到“黄泥巴墩”的路相交形成路口。
      (5、)笔者在黄泥埂子内的河心中捡到一块烧结过的“陶团”,重约5斤。此物是否曾作为兵器使用不得而知,但值得怀疑的是为什么要经人工捏造后又将它烧结?
       可能有人早于我发现了这块外表奇特的“石头”,检起它研究过又没有结论,便随手一丢以致摔成数块,笔者奇怪于它的外表似石头,内部却是低温烧结的土陶,故特意将它捡回并修复。(见彩照)
      (6、)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载:“临邛县南二里有铜官山,为邓通所封,后卓王孙买为陶铸之所。”这条记载证明笔者的推测站得住脚:
       因为邛名高速路黄坝大桥收费站处的山,距石灰包正好二里。而张若城的东、西护城河与石灰包交汇点以内,笔者认为理应视作张若城的区域。
       笔者还认为:汉文帝赏给邓通的“县南二里”的“铜官山”是一道山脉而非指某一座山头。此山脉的边沿东至五面山以远,以南包括蒲江、乃至整个雅安地区;北至今大邑以西境内的大片山地河谷,都应当是广义的铜官山范围,只是收费站处的山在张若城南,距离张若城刚好两里而矣。
       史载秦灭六国以后,在今邛崃境内建制临邛县和蒲阳县,西汉时期撤销蒲阳县,只存临邛县,归蜀郡管辖。
     “东汉建武元年(公元25年)四月,公孙述称帝,国号‘成家’,割据蜀郡十二年,临邛归其统治。直至光武帝建武十二年(公元36年)蜀郡(包括临邛)始正式纳入东汉版图。”(见张永春《邛崃建制沿革概略》文)说明在秦至西汉时期,当时的汉人并没有对这一大片山地具体命名,笼统的提法是“岷山之下”。见《史记》“卓氏之先……吾闻岷山之下……”
       又因为这一大片山地中居住的是邛、羌等少数民族,临邛城名也有紧挨着邛人地界的意思,所以汉文帝的策略是慷邛、羌人之慨,让邓通去少数民族地区挖掘铜矿,同时又能体现皇恩之浩荡。
       清.康熙《邛州志》载:“铜官山,州治东南二里,《华阳国志》云,临邛县有石山,中有石矿,形如蒜子,火炼成铁,甚钢,因制铁官。《史记》卓氏之先,赵人,秦破赵,卓氏夫妻推辇而行……遂家临邛,即山铸铁;
       又汉文帝当尝(回想)梦欲升天,有黄帽郎推之甚力,时邓通棹船为黄帽郎也,有相者曰:‘通当饿死’。帝曰:‘富贵在朕。’乃赐铜山,令自铸(铜钱),即此山也。今无矿。”
       笔者据此认为:秦汉时期,这一大片山中既有铁矿,也有铜矿,还有煤矿等,但铜矿是国家管控资源,故只称为铜官山而不被称作铁官山。
       诚然,笔者至今没有发现“铜官山”的确切地名和地点,但在当今邛崃地图上却标注有“官山子”地名,地点恰好就在清康熙《邛州志》所记:“铜官山,州治东南二里……”的地方。
       虽然卓氏早就在此片土地上开采铁矿炼铁了,但是汉文帝赐给邓通的是同一片土地上国家需要管控的铜矿资源,于是以“后卓王孙买为陶铸之所。”
       按《现代汉语词典》对“陶铸”的释义是:“烧制陶器和铸造金属器物。”照此理解,南河边上不是有十方堂和大鱼村以及固驿瓦窑山邛窑遗址分布吗?而且十方堂南河岸边的“铁牛”好似在证明当地当年曾经铸过铁或钱呢!推而广之,平落的阎镇子(冶铁)、蒲江的临溪漕(冶铁),今大邑的天宫庙(煤、铁、铜矿)、还有今名荥经的严道(铜矿),卓王孙都可能在那些地方“陶铸”过。
       话说回来,唐人李吉甫可能是指张若城与“铜官山”距离两里。即便李吉甫指的是公孙城,而公孙城是与张若城紧挨着的,公孙城东西两侧护城河与南河的交汇点重合,仍然在石灰包。
       既然这一大片山都可泛称为铜官山,李吉甫为什么不说城西的山是“铜官山”呢?因为张若城紧靠西边山地,作为军事要塞,张若筑城时压根就不会考虑开设西城门!而且这一大片区域,笼统地说是在张若城之南。

       二、西汉公孙述城在大小西河河床上
       据《大明一统志》载:“公孙述城在邛县,即古邛州。西汉末,公孙述为导江卒正,驻临邛,即此城也。”
     “西汉末年的王莽时期,(公元9—23年)临邛县属导江郡(即蜀郡)管辖。天凤年间(14-19年)公孙述任导江卒正(蜀郡首脑)治所设在临邛,期间新筑临邛城,即史称的西汉公孙述城。
       东汉光武帝建武元年(25年)四月,公孙述称帝,国号‘成家’,割据蜀郡十二年,临邛归其统治,直至光武帝建武十二(公元36)年。”
      (以上摘自张永春《邛崃建制沿革概略》一文)
       分析
       原来公孙述早就打算称帝,但根据卓王孙作为邛崃首富也只能住在城南五里的地方说明,张若城只是一座军事要塞,他想要筑的可能是皇城。再说公元前311年张若所筑的临邛城,到公元14至19年时,这座古城已有三百多年了,可能旧城年久失修,军事设施损毁严重,抑或受到兵燹、洪水灾害,总之,改造旧的,不如筑一座新的;
       更可能是公孙述认为,自秦统一六国后,汉朝继续开疆拓土,已然成为一个大一统的国家,因而忽视了邛人等少数民族与汉人之间的民族矛盾。很显然,他筑公孙城是为了称帝。
       基于以上原因,公孙述新筑了一座临邛城,此城《大明一统志》有载:“公孙述城在邛县,即古邛州城。”
       笔者理解“公孙述城在邛县,即古邛州城”的意思是:在秦至西汉时期的临邛县境内,公孙述新筑了一座公孙述城,此座城不在原先的张若城位置上,因为南朝萧梁时期临邛县城开始设置邛州治所,所以这座城“即古邛州城。”
此外,古人所说的:“县”、“县治”、“县南”、“州”,意思是完全不同的:
       县——指县的境内;
       县治——指县的治所所在地县城;
       县南——指县城之南;
       州——特指州城之内的治所,比如“卓王孙宅在州西”,是说卓王孙宅在后来的邛州城内治所的西边。
       话说回来,笔者认为公孙城在张若城东边,除利用回龙潭河水作西护城河水源外,还在地名“五墩子”(王沱)处,引东河水作为东护城河水源。并将张若城之东护城河作为公孙城之西护城河,东、北面的护城河则是新开,东西护城河向南交汇处仍然是石灰包,这是由地理地势所决定的。
       唐代诗人唐逑常从青城县来邛,其中有一段水路乘船可直抵公孙城北,有诗为证:
      《发邛州寄友人》
       茫茫驱一马,自叹又何之。 出郭见山处,待船逢雨时。
       晓鸡鸣野店,寒叶堕秋枝。 寂寞前程去,闲吟欲共谁。
       按:诗中的“出郭”应指公孙城北门,此处因有可行船的码头,故“待船逢雨时”。
       正因为公孙述引导东河水作为东护城河水源,才留下了“五墩子”控水水利设施的地名,及至明末清初,因发生数十年的战乱,邛崃“人民死蓰”而失修,致使东河改道成为西河。
       公孙城的城池坐落在现今西河床和西郊工业区,东南角城墙离明清临邛城墙西北角不到300米。
       清康熙《邛州志》明确地指出:“西汉公孙述所筑(的公孙城)在今城隍庙右侧,高垠直上(的)路口土城是也。”
       所谓“路口”即:北城墙根至黄泥巴墩,与南河渡口和石灰包渡口经黄坝村至西北角城墙脚交叉的十字路口。(参见清.嘉庆《州境全图》)
     “路口土城是也”,说明公孙城是土城墙,而且这个记载可信。
       从故宫博物馆藏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可知,北宋京城开封也是土城墙,文物专家们正是根据城墙鉴定出真伪的——伪品《清明上河图》中的城墙是石头,而石头城墙到明代才出现,真品《清明上河图》的城墙则是土城墙。
       旧时的衙门都是座北向南开的,清早中期时,邛崃衙门西侧是学道街,学道街尽头以西隔几座庙宇才是城隍庙,位置即原善恶坝。(详见清.嘉庆《州城图》)而清末复建的城隍庙,在学道街的尽头,(1951年被拆建为城关粮站)但总体地说,城隍庙西侧是善恶坝(一说常绿坝),善恶坝之西北角城墙外即“土城是也”的“路口”。
       路口向东至北城门;向西至张若城遗址“黄泥巴墩”;向南至南河码头和石灰包码头;路口以北应是公孙城东边城墙外沿。(原拱辰乡三好社)(详见清.嘉庆《州境全图》)
       路口以西原有一条“明.嘉靖十九(1541)年(筑)堰西河(公孙城护城河)以灌南亩”的“张公(张纪)堰”(见清.嘉庆《邛州志》)增加公孙城护城河之水入明清城之西、南护城河,至小南门“以灌南亩”。
       而在“明宏治间(1488至1505)知州董杰即己引东河(黑虎滩五墩子处)之水为明临邛城作护城河水源,并命名文脉堰。
       张公堰之西侧即现在的西郊工业区,西郊工业区原本是小西河故河道。
       正是这个错误的决策,公孙述把新筑的临邛城置于平原靠腹心的地方,使其成为一座四面受敌、易攻难守的孤堡,以致在后来的年代中,临邛城几番落入夷人之手,从西晋永嘉五年(311)至西魏废帝二年(552),临邛治所不得不迁至崇庆县三江镇和依政县(现牟礼镇永丰村)成为侨县长达241年之久,没奈何“团鱼孵蛋老远哨”,名义上保留着邛州(或县)的称号。
       公孙城其城市的中轴线应在今西桥东头。南城墙应在北环路与啤酒厂一线的西段;北城墙应在“黄泥巴墩”与64队以北约200米一线;西城墙在西河中心;东城墙在西环路延伸线的北段。南北长约2.5里,东西宽约1.5里,(均为目测)城池可能是长方形或略呈椭圆形。
       为了求证公孙城北城墙在“黄泥巴墩”与64队以北约200米一线,笔者特地于2013年5月11、13日前往查访,在距64队以北约200米的西河堤边,发现有一处工地,此工地暂停无人值守,但见挖掘过的沙卵石地基上遍布五色土之大小不等土块,土块异常坚实,明显经人工夯实过,其中还混杂有黑色的原木朽木,挖掘过的地面上隐约呈现带状分布的黄泥。
       笔者在地面上抠出两块陶团,在黄泥巴中取出两块陶片,黑土中取出一点朽木。(均见彩照)
       堆积的五色土块经多方打听,了解到是十多天前从君平广场旁的在建房产工地—古川上苑2期和白兰地工地运送到此丢弃的,系工地挖掘地下室时挖出。
       据说古川工地还挖出了一根十多米长,一人不能合抱的树干,(有人说是乌木)由于两个工地挖出的深坑周边已用水泥砂浆糊了一遍,看不出地层关系。只知道是由表土、黄泥、黑土、砂卵石分层分区位构成,如果再细问,皆讳莫如深。因为管理部门要求施工方在开工前要作地况调查,并提交地况报告,施工中若有考古价值的发现应立即停工,并主动向文管部门报告等待确认。
       无论以上堆积物出自本方,还是来自君平广场附近的哪一个工地,均可佐证笔者的推测—公孙城在大小西河的河床上,五色土应为公孙城城墙基土。因本地表土层均为浅褐色沙壤,以下均为沙卵石,再下层可能是黑壤土。
       笔者又认为:公孙城南城墙在北环路与啤酒厂一线以西下列两点中所包含的几个记载可佐证这个推论成立:
       1、在清康熙《邛州志》所载“西汉公孙述所筑……高垠直下、路口土城是也”以西的地方,曾经有过一座久负盛名的唐龙兴寺,这座寺庙坐落在今啤酒厂东北方。
       啤酒厂在原先的小西河上,小西河故河道即现今的西郊工业区。
       小西河的形成,是“民国二十三年(1934)农历八月三、四、八及十九日,先后四次大洪水,各河同时暴涨,几至全县成灾……䢺江的李染房冲成正流,同时冲成了小西河。”(摘自王文彬先生《邛崃境内河道的变迁及其防治》文)
       1947年6月,䢺江突发大水,在小西河东侧张公堰旁(啤酒厂东北,离西北角城墙约300米)冲出了唐代龙兴寺石刻佛造像和其它珍贵文物共278件,其中大部分收藏于现四川大学博物馆。
       据参与发掘的成恩元教授在1981年所写的《邛崃龙兴寺遗址遗物的发现和研究》论文论证:该寺最迟创建于唐初,极盛于中唐、晚唐,彻底毁于明末崇祯十七年(1644)的张献忠农民起义军。根据其中一件铁制云板刻有“至元正十口年口月口口”(至元、至正为元世祖、元顺帝先后同用的年号)说明龙兴寺在元代还存在。(见骆其南与徐学成先生:《龙兴寺初探》文)
       2、笔者之所以认为龙兴寺在公孙城的东南方,是根据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所载:“卓王孙宅在州南五里”,再根据瓮亭公园“乃卓氏宅址”的结论反推出来的。”
       这里有必要叙说瓮亭公园的来历,并以此来确定卓王孙宅址的位置:
       据清康熙《邛州志》载:“在州南旧县中有卓氏钱瓮。明初城中掘出,大可容五石,色如漆,小口,宏腹,脚有籀文,明时掘地得二瓮,皆贮五铢钱,乃卓氏宅址,州人因建亭以藏之,名瓮亭。”
       这是明初重大考古发掘成果的记载,清楚说明此“乃卓氏宅址”,正好互为映证“公孙城”和“卓王孙宅”的准确位置和距离,还能证实此“卓王孙宅”确实曾经在史称的公孙城之“州南五里”的地方。
       试为设想:
       从现今西街上段的瓮亭公园侧门出发,经西街至西桥头,再折北行至啤酒厂一线设想中的公孙城南门,进城后再到城中心的衙门口,这一段距离不是有五里吗?
       小时候父母就这样告诉笔者:“从衙门口到(老)南桥两个点的距离是五里。”
       当然这是一条直角线两端的距离,古道可能不是这么直,而且唐代的一里长度也不是如今国际规定的500米!
       再说县南这个概念不应理解为正南,泛指的是县城位置的南边。比如邛崃人说邛崃在川南,而实际上邛崃在四川(原先四川省包括重庆地区)的西南,四川属于南方,实际上四川在中国的西南,但是四川在秦岭之南,中国的南北分界是以秦岭——淮河一线来划分的。
       至于宋《太平环宇记》载:“卓王孙宅,在州南五里,基方十里。”笔者是这样理解的:在县城南边方圆十里的地盘上,基本上都是卓家的产业,包括房产、商铺、田地、山林、码头、船只、矿山、冶铁、铸造、制陶等作坊。
       只怪古人惜墨如金,用词过于精练,害得现代人为此争论研讨。还应怪明末清初那场特大洪水将东河改道,大小西河先后湮没了被朱元璋一度夷平过的公孙城,进而使这座近一千四百年历史的古城荡然无存。更应怪频仍发生的战乱,让我们失去许多珍贵的史料,留下一些无考的历史谜题。
       还好,已经发掘出的唐初龙兴寺遗物和公孙城的零星记载,为以上推论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和提示。
       3、清.嘉庆《州境全图》标示的丝绸古道是从临邛城东门进,北门出,顺城墙根经“高垠直下,路口土城是也”的地方,西行至“黄泥巴墩”以北的喻坎,经长腰山、金龟山至葫芦湾,再经孔明、平落、夹关至名山以南;或经油榨、镇西山通往外界芦山;还可经石坡、水口至芦山大川镇;间接说明公孙城南城墙在今北环路与啤酒厂延伸线附近。
       4、北宋文同在任邛州通判时,曾有诗描述临邛城夜景:“向晚无公事,身如太古闲。县楼明月照,樽酒对南山。”笔者试想:在西河坝处的“县楼”上“樽酒”对两里路外的南山,不是更比在今临邛城中的鼓楼上“樽酒”,对土地坡一带的“南山”要更贴近、更现实吗?
       文同作为画家,观察事物不会舍近求远,明明是晚上,近处又没有南山,却偏要说对南山,不可能吧?(特别说明:这仅是笔者的思考,无意于批驳他人观点。)
       以上两个部分中的观点和推测,尚待考古发掘后下结论,笔者只是提供线索,若推论成立的话,或可将邛陶的历史从南北朝时期上溯到西汉时期。

       三、明清时期的临邛城
       明初筑的临邛城,即当今临邛市围城路内的老城区,这座城池经过明清两个朝代数次扩修后,到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期,城墙仍基本完好。
       史料记载公孙城只存在到明.洪武四年(亦说洪武九年)。
      《邛崃文史选集》中胡承志先生〈邛崃的城墙〉文:“据史料载,元朝末(1361)年,明玉珍(红巾军统军元帅)入川占据成都,自号‘陇蜀王’,(接着成立夏政权即位称帝,改元天统。1365年其子明昇继位)明.洪武九(1376)年被明将汤和灭亡(在邛崃,同时)‘夷其(公孙城)城堡’,(还将邛州)‘降县附嘉。’(按:嘉定州,现今乐山市)”这样看来,龙兴寺应是在汤和“夷其城堡”时被毁掉的。
       此后的38年,临邛县没有城墙,到明.永乐十四(1414)年,县官门仲昌方才“率民立栅御敌”。
       笔者认为:门仲昌用木竹栅栏围临邛城时,因限于财力,采取分步走的办法,暂将新的临邛城往东南方挪移了一步,把原本位于“州南五里”的卓王孙宅址,包括现西街一线以北的地方圈作新的临邛城址,并且西城墙根紧挨着从南河码头过来的南方陆上丝绸之路。
       所以清.康熙《邛州志》补记:“在州南旧县中有卓氏钱瓮。明初城中掘出,大可容五石,色如漆,小口,宏腹,脚有籀文,明时掘地得二瓮,皆贮五铢钱,乃卓王孙宅址。”
     “州南旧县”和“明初城中”的记述,其实已经告诉我们“明初”的“城”已经不是原来的邛州城,而是在旧时的县境内新圈起来的城,这座新城把“卓王孙宅”圈了进来,因而在明初的城中掘出了卓氏钱瓮。
       此说恰好符合《大明一统志》卷七十二《嘉定州•文君井》记载:文君井“在临邛县南二里,即卓文君当垆,司马相如涤器处。”(按:指当时从木栅栏的城中心出南门至文君井之间的距离)
       又过67年后的明.成化十七年(1481)冬,县官姚垲(言旁)发动民工将栅栏改筑成土城墙时,又大规模向南向东扩张,将现今东西街一线以南,以及东街以北地区筑进土城墙内,延伸部分的西城墙,仍然紧挨着从南河和石灰包码头方向过来的古丝绸之路。(参见清.嘉庆《州境全图》)
       至此临邛城规模基本定型。
       所以清.康熙《直隶邛州府志》街巷条目这样记载:“文君巷,南正街左,横通文君井至新贤街。”
       至于《大清一统志》卷三一零《邛州》“文君井”注:文君井“在州东街左,相传卓文君当垆处。”也是正确的,因为明清时白鹤驿的大门大约在今东街粮食局位置。
       白鹤驿又名白鹤馆,本是后人仰慕卓文君和司马相如而修建的纪念性园林景观,园林内靠北是司马琴台,靠南是文君井。因东街原为驿道,唐宋时期曾一度将这座供游览的园林改作驿站,园林内多松树和白鹤,故称为白鹤驿或白鹤馆。其范围约在:火巷以西、南街以东,东街以南、建设路以北。上世纪七十年代修建百货大楼挖地基时,发现有园林内的“小桥流水”遗迹。
       以上记载既不同年代,更不同朝代,说明明清时期的临邛城是逐步向东向南扩展的。
       门仲昌和姚垲(言旁)为什么不修复公孙城,大约是公孙城被朱元璋下令夷为平地后没有恢复价值,再说战乱后的地方政府也没有财力去恢复。还有一个原因可能是由于公孙述城“龙脉”太好,出过公孙述、明玉珍、明昇三位皇帝,这是当朝皇帝朱元璋所忌讳的。
       而旧城之东南原城乡结合部则相对保存较好,这一带不仅有卓王孙宅和文君井古迹园林,而且卓王孙宅和文君井园林位处通往成都的通衢要道两侧,从汉唐时期起,这一带包括兴贤街在内,早就形成为繁华的商贸集市。
       这个结论依据:一、西汉时期卓文君就在此处当垆卖过酒;二、现东街菜市场下叠压有经考古发掘出的汉唐至宋古街道遗址;三、兴贤街步行街段的中央有保存下来的汉、唐、宋、明、清地层关系和汉代排水沟遗迹。
       再者,南河坎历来是重要的水上交通枢纽。因此,文君井园林右侧通往南河坎(玉带街西侧原有一条古街名叫屈巷字)的南线早就形成为繁华街道,所以明洪武九年(1376)临邛县公署就设在原来的南街小学内。
       107年后的明成化十九年(1483)临邛县升为直隶州后,新建大堂(审理案件的地方)始设在原人民政府处(按:旧时州衙)。
      [见《邛崍县文物志》宋临邛公署遗址条目:“明洪武九年(1376),临邛县公署在南街。”按即原南街小学。《邛崍县志》云:成化十九年(1483),临邛县升为直隶州后新建大堂,按其遗址即邛崍县人民政府。]
       明正德十五年(1520)州官李廷诏改筑土城墙为石城墙,墙周长1700余丈(约9里7)墙高2丈,加厚6尺,
       李廷诏改筑土城墙为石城墙的原因,据《1987版邛崃县志》城乡建设篇说:“历代培修均用泥土夯填,屡筑屡颓。”
       改筑城墙时,以卵石为墙基,“以砂岩石墩垂直包砌,内填泥土,成(约)45度斜坡,坡顶青砖砌垛,路宽1至2米,周长9.3华里,计3700垛口。城门4门,门洞(以条石)卷拱呈半月形,洞深2丈许,双扇木门以铁皮乳钉抱饰。城上建楼,一座三间,匾题:‘东望锦城’、‘西宁番倮’、‘南挹蒙蔡’、‘北跨鹤雾’,东南角建‘聚奎楼’”。
       清.乾隆29年(1764)冬,因“明末,城楼毁于战火,城墙多处崩塌。邛州知州王采珍主持修补城墙,约一年时间完工,砌石72段,计279.1丈,新增1738座垛口,四城门改建重檐歇山式戍楼:东名“涌泉楼”,匾曰“环江沃野”;西名“鉴湖楼”, 匾曰“瑞蔼云吟”;南名“挹翠楼”, 匾曰“崃山拥秀”;北名“跨鹤楼”,匾曰“灵绵雾岭”。城南东南角上竖楼一座,独起三层,八角攒尖,俗称“小南门”。题名“聚奎”,匾曰“文笔擎天”。
       其时临邛“城周长1638丈,计9里1分。”
       清嘉庆版《直隶邛州府志》中“州城图”与上世纪八十年代临邛镇旧城区比较,其格局基本未发生变化,不过清人称东街为正东街,南街为南正街。(见清.嘉庆《邛州城图》)
       清.咸丰18年(1858),州官许培率民修补被农民起义军攻破的城墙,用石灰加棉花捶打后和糯米浆,用于粘结城墙红砂石条。
       清末,诸城楼匾额已不复存在。
       民国年间,城楼渐残破,仅雉堞基本完好。
       1950年初土匪暴乱时,两百多名解放军仍凭借这道基本完好的红砂石城墙,坚持了七天七夜,抵挡住了数倍于我的围城攻打的土匪,使新生政权得以巩固。
      (以上部分参见邛崃文史选集 胡承治:《邛崃的城墙》文)
       这道城墙在为邛崃人民的安宁立下最后的功劳之后,从1958年起开始拆除,到八十年代中后期彻底消失。
       拆下的红砂石条,用于修建西河堤与羊安大桥,以及环城公路。
       原先的城墙址,除东北段用作建房地基外,其余改筑成现在的环城路;城周的护城河唯西北一段尚依稀可辨。

       四,现代临邛城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明清时期遗留下来的临邛城更名为邛崃县城关镇,1994年6月6日国务院批准邛崃撤县设市,城关镇更名为邛崃市临邛镇。2008年3月1日以后,新的临邛镇范围包括原白鹤、西河、南河、东安、拱辰五个乡以及前进、宝林和孔明乡共四个村,计有常住人口约15万,而规划中的城市人口近年内将达到55万。
       临邛镇西南面有浅山,东北面是平原,平原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历史上城市规划均受给排水限制,注定了这座城市向东向南发展的态势。
       而在科技发达的今天,这座古城的城市中心,正以日新月异的速度整体向东、向北推移,形成城中有村、村中有田,城中有山、山中有寺,城中有河、河中有岛,既可望山、亦可亲水的田园化城市,让这座古老的城市焕发出历史的新春。
       由于古临邛城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变迁,以致“卓王孙宅在州南五里”的记录不断被改写。
       如今正确的记载应是:卓王孙的宅址在今临邛镇西街上段瓮亭公园一带;文君井在南街上段左侧文君街之文君井公园内。
为了让千百年后的子孙后代们不再费心去考证,修好并保全好地方志十分重要,但愿世道永远太平,中华民族以史为鉴!

       说明:以上仅是笔者观点,摧测尚需考古论证,不妥处敬请方家教正。如果本文的观点和提供的现象、线索能引起有关部门领导重视的话,笔者甚幸、甚兴。
       此文经:古元忠先生、张平轼先生悉心指导,并提出多处修改意见,仅在此表示感谢!


 楼主| 发表于 2018-4-4 08:52 | 显示全部楼层

西河中及西河边土城墙遗迹

IMG_9234.JPG
IMG_9237.JPG

2022年优秀网友 2023年优秀网友

发表于 2018-4-4 09:28 | 显示全部楼层
先生此举实非一般人为之,给邛崃历史、文化的发扬光大添砖加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赞!期待阅读先生大作。381681191@qq.com

 楼主| 发表于 2018-4-4 09:30 | 显示全部楼层

西河中土城墙遗迹

西河中城墙遗迹

西河中城墙遗迹

陶团

陶团

 楼主| 发表于 2018-4-4 09:30 | 显示全部楼层

西河岸边的“黄泥巴墩”处

“黄泥巴墩”处西河岸

“黄泥巴墩”处西河岸

 楼主| 发表于 2018-4-4 09:30 | 显示全部楼层

尖山子处的河边

“尖山子处”河边

“尖山子处”河边

 楼主| 发表于 2018-4-4 09:30 | 显示全部楼层

尖山子处西河岸土城墙遗迹

“尖山子处”河边城墙遗迹

“尖山子处”河边城墙遗迹

 楼主| 发表于 2018-4-4 09:30 | 显示全部楼层

西河中土城墙遗迹

西河中城墙遗迹

西河中城墙遗迹

 楼主| 发表于 2018-4-4 09:30 | 显示全部楼层

西河中土城墙遗迹

西河中城墙遗迹

西河中城墙遗迹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