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竹散人
我小时候经常听到爷爷念叨,农村人一辈子也就三件事:盖房子娶媳妇、抱孙子。完成此三件事,此生就算圆满了。
八十年代前,我在家乡农村读小学。那个时代的农民,终年劳碌勉强温饱。这样的条件下还要节衣缩食为儿子修房子。每个儿子一套房子,是娶媳妇的前置条件,在农村没有房子要想娶媳妇几乎没有可能。
那时农村住的房屋清一色的是茅草房,全村只有两个地方例外,一个是大队部,另一处是医院,这两处是砖瓦房。
八零后的人很多都没见过茅草房,农村的茅草房构造很简单,和地面接触的部分是块石,块石上面是土墙,土墙上面就是房梁支架,其形状为斜坡形,便于雨水下排。
房梁上面覆盖芦苇席或者箔(芦苇用细绳连接起来),最上面就是一层压一层铺一定厚度的麦草。房内没有装修,地面平整,墙上刷上一层石灰即可,新房就告成功。
在农村盖房子是件大事,虽不像现在城市购房,当几十年的房奴,但也要举全家之力才可以完成。
一般都是全家一起先给大儿子修,其次老二、老三依次推进。
修好房子一旦结婚就分开过,自立门户。最终就剩一对老人。
在农村有几个儿子就要盖几套房子。六十年代没有出台计划生育政策,农民也不知避孕为何物,都是自然生育,有五六个子女的家庭很普遍。
我本家族的大伯,生了六个儿子一个女儿。按规矩就要盖六套房子,大伯终日沉默寡言,一天到晚手里握着旱烟袋,五十多岁就去世了,估计和压力太大不无关系。
那时子女多只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多分一个人的自留地,分自留地按人头分。
当时没有节育政策。那时候奶奶常带着我去本家族或者亲戚家“吃喜面”,等同现在的满月酒。奶奶和产妇聊天:都五个了还生吗?回答:不想生,有什么办法?因为没有节育手段。
一个大家庭盖房子的位置是有讲究的,父母住坐北朝南的屋,称堂屋,位置最尊。长子是东屋坐东朝西;次子是西屋;再下排就是南屋了。一家人在一个大院里生活,但生活各自独立。遇红白喜事就在一起吃饭。农村几千年乡村文化,庭院文化是其重要内容。
草房看似简陋,但那时农村的生活水平仅仅是不饿肚子,盖房子总要买材料,最花钱的就是木梁和檩条,其次就是石头,石头山上虽然很多,但要开挖,要请石匠手工打磨成方形,必须花钱才可办到。
很多家庭光是备料就要准备几年,边存钱边置办,有的无论如何也存不够,儿子急着结婚,就找亲戚、邻里借。
房子的墙体有两种构造,一种是用土加上草搅拌和匀,一层一层垒上去,垒到一定的高度停下来,干了再接上垒,一直达到既定的高度。
另一种墙体就是土坯构造,自己平时把土坯打好,盖房子时直接用土坯垒上去一气呵成。
墙体和麦草基本都不用花钱,盖房子时的人工也不花钱,都是亲戚、邻居帮忙,这个帮忙都是相互的,因为谁家都要盖房,都不收钱,其实就是一种劳动力的交换。但是这种交换中就产生了浓浓的乡村情感,这种情感滋生了农村的道德规范。
那时的农村,游手好闲者很难生存,因为家里的任何事基本没有人给帮忙,没有人帮忙很多事情做不成。不像现在有钱就有专业公司来做。
那时的农村,一个人一旦名声不好,红白喜事、盖房子都没有人帮忙,摆上酒席也没有人吃。
农村特有的道德规范教人知敬畏。
我从开始记事时起,爷爷盖的房子就和祖宅不在一起,这是因为爷爷的父亲去世得早,爷爷弟兄五个陆续成家祖宅就住不下了,只有自己想办法盖房子,最后只有爷爷的五弟和老太太住在一起。现在这个百年祖宅还在,历经沧桑,经过几次翻修,只有风烛残年的五奶奶一个人住了。
爷爷凭自己的力量盖了两套房子,一套堂屋一套东屋,同时供养三子一女生活,三个儿子均读书至初中。用今天的眼光看爷爷也算是个人才。
九十年代我回故乡,爷爷盖的的老房子叔叔全家在住,但房子已全部变成青砖瓦房。从村东到村西,没有看见一间草房,草房从历史上永远消失了。
忘不掉堂屋内房梁上,飞燕每年都来栖息的燕子窝,燕子窝周围的房梁上斑驳的燕子屎,还有冬季房檐下挂着长长的冰溜子。
有了房子,媒婆才有可能愿意为你跑腿提亲。这时候全家又要开始准备儿子结婚的钱。不管几个儿子都是同样的流程,接力推进。儿子结了婚,抱孙子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等几个儿子房子陆续盖好,媳妇一一娶进门,老父母亲已是精疲力竭,两鬓染霜,如油尽灯枯,垂垂老矣,此生也就即将走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