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经王士毅教授引荐,笔者有幸担任《为民喉舌·范熙壬传》(裴高才、王凤霞著,长江出版社2009)《共和先驱范熙壬》(裴高才、王凤霞著,弘文书局2016)主笔,范亚维与范延中老人,将范氏三代人辗转大江南北、海峡两岸保存下来的百年珍贵资料寄来,让笔者据实演绎了范熙壬从“父子同科”到“公车上书”,从留日创办《新译界》到回国参与立宪,从反对“善后大借款”到坚决抵制曹锟贿选,从欢迎孙中山北上到营救李大钊等惊世之举。反映传主究心变法救国、立法治国、护法报国的诚心、忧心与苦心。
上为裴高才王凤霞著《为民喉舌》《共和先驱》;下为范亚维(左)教授与裴高才推敲书稿
两岸姊弟缕缕情 裴高才
武汉,台北,台北,武汉,两地谱写姊弟情。
范亚维、范延中姊弟俩,是海峡两岸知名专家学者、诗人。其父范熙壬是我国清末民初司法体系的理论构建者与实践先行者,辛亥首义志士,民初国会众议院议员、非常国会主席。
姐姐范亚维,于癸巳新春仙逝,享年97岁。在武汉六中退休后,先后被江汉大学等多所大学聘用为英语教授,80岁时,她还到老年大学教英语。她还与老伴张世模,根据纽约麦克米兰公司1935年英文版节译本,一起翻译法国著名作家雨果著《悲惨世界》,并于1988年2月由宝文堂书店出版。在老年大学里,范亚维把《东方之珠》、《今夜无眠》等一些中文歌翻译成英语,又把一些英文歌译成中文,教一群老人们唱得热火朝天。同时,她还在老年大学自学格律诗,与两岸同行进行诗词唱和。
弟弟范延中,时年85岁,1949年赴台后,不论是在高雄澎湖教书,还是在台北经商,一直坚持诗词创作。两岸解严后,又致力于两岸三地诗歌交流,曾荣膺“海内外黄鹤楼诗词大赛”大奖。
上为裴高才(右)与台湾老诗人范延中伉俪台北聚首;
在范延中的感召下,其女范鲛又接过接力棒,为推动两岸法律交流贡献心力。作为台北理律法律事务所合伙人、台湾商务仲裁协会仲裁人、专利代理人,近年来,范鲛频繁地往返于海峡两岸与世界各地,主持了两岸多届理律杯模拟法庭辩论赛、进行学术交流与处理涉外业务。难怪其父亲昵地称她为“海峡飞人”。
曾几何时,通过父亲范延中的整理、补充与加注,姑母撰写回忆录补充,范鲛于2008年夏出版了《秀蕻园集》与《敬胜阁集》,从而实现了曾祖父、祖父与父亲三代人的夙愿。
2009年7月,笔者首次赴台交流,承蒙旅台乡贤与武汉作协,在台北为拙作《无陂不成镇》举办首发式与研讨会,范延中公得知后,尽管身体欠安,仍在夫人的陪同下专程赴会。
文人见面一本书。我们虽然神交已久,但只是在电话里切磋,此次首次在台聚首,双方以文人特有的方式,相互赠送了《黎元洪评传》、《清末民初洋学学生题名录初辑》与《无陂不成镇》等图书。笔者还带去了本传的清样,范公则赠送了其父与孙中山的合影照片。萧人荫公即时按动快门,为我们留下了永远的定格。
王士毅(左)与范亚维在切磋裴高才著《范熙壬》
经王士毅教授引荐,笔者有幸担任《为民喉舌·范熙壬传》([size=+0]裴高才、王凤霞著,长江出版社2009)《共和先驱范熙壬》(裴高才、王凤霞著,弘文书局2016)[size=+0]主笔[size=+0],范亚维与范延中老人,将范氏三代人辗转大江南北、海峡两岸保存下来的百年珍贵资料寄来,让笔者据实演绎了范熙壬从“父子同科”到“公车上书”,从留日创办《新译界》到回国参与立宪,从反对“善后大借款”到坚决抵制曹锟贿选,从欢迎孙中山北上到营救李大钊等惊世之举。反映传主究心变法救国、立法治国、护法报国的诚心、忧心与苦心。
尤其是首次披露了范熙壬与李大钊如师如友之情谊──他们一起致力于国共合作,欢迎孙中山北上,筹备国民大会,以及共同筹备孙中山的葬礼……其中,范熙壬辞以情发,代表非常国会起草的言凿凿、情切切的《祭前大总统孙中山先生文》,显得弥足珍贵。
范亚维老人魂归黄陂长乐园时,笔者代表黄陂区统战部、台办、台胞台属联谊会,以及黎黄陂研究会、二程研究会等敬献了花圈、花篮,祭奠一代先贤。
注:借此,特感谢在汉著名作家裴高才老师,您为外公(范熙壬)立传,多次撰文悼念家母(范亚维)和娘舅(范延中)。 愚兄昌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