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全国各地都大量出台相关政策,引入一些本科毕业生。营山虽然是农业大县,也随之跟进。所以八十年代中期,大量从营山考出去的大学生和部分外地的毕业生,都高高兴兴地报到,服务于营山的各行各业。随着时间的推移,经济欠发达,不能与周围的县市抗衡,所以就出现了三类情况,一类是通过外地的招聘考试和外地引进人才的政策,想从营山通过正常调动,改变工作环境。另一类是辞职下海创业。还有一类就是到沿海一带打工。不管是哪类,都比当时守在单位上的日子好过。
后两类情况我不在这里说了。只想说说第一类,按照当时政府的规定,凡是想调进城的人员,必须上缴城市配套费,想调出的人员,政府要么不签字放行——卡住你的档案材料,就想卡死外调的机会,要么就是收你一笔所谓的提档费和调出统筹费。尽管一般人员的工资在100元左右(才出来的本科生只有60多元),能外调的也得咬紧牙关,现给大家看看当年的政府提供的发票,以证明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