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说蓬安的哲学之美 约公元前158年,一骑青骡,一袭长衫,司马相如迤逦而去,赴长安任汉景帝“武骑常侍”,踏上一条华丽的、风华绝代的文人之路。而被留在身后生养他的这座小城,在南朝梁天监六年(公元507年)正式更名“相如”。 公元2017年夏,重庆三峡油画院26位画家,走进这座充满哲学意味的小城,寻它独一无二的哲学之美,以慧眼看历史之过往,用画笔说饱满的生活。 挟《爱莲说》君子之风的周敦颐驻足讲学的周子古镇,屋舍俨然,静静地安放在嘉陵江边,长街两头的古树威严,涂抹着阳光,活力四射,流淌着浓浓的“随波不逐流”忠于洁净自我的人生哲学;余晖里的文庙、玉环书院及司马相如故宅,檐廊回绕院落开阔, 稳健而安,却又石坊冲天、飞檐凌空,气势宏伟,一如他在《上书谏猎》里所言“家累千金,坐不垂堂”那种矛盾对立却统一的居安思危的存在,极具艺术美感;还有“不为同登科,不为同署官。所合在方寸,心源无异端。”针对当时社会问题和矛盾而写下《策林》的元稹;卸下柔媚和灵巧华丽,书风宏博深厚,竣劲纯朴,不加雕琢的坦率和真诚,讲究“本性天然无雕饰”的颜真卿;深谙庄子“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毁也”讲求“天人合一”的唐朝画家吴道子;以及“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追求理性契约和心灵情态三大自由的苏东坡……无一不在蓬安留下了浓重的一笔人文之风,带给这座距今1500年的城市安静、恬淡的古之遗风,从当地人民的生活和表情中无不体现。这一切,令重庆三峡油画院的画家们深深迷醉,将“知白守黑”的东方感悟,结合西式艺术形态,把所在这里寻求到的天籁、神韵和简朴完美地归纳统一,情态高度自由。张彦远讲“夫应物必在象形,象形需传其骨气,骨气、象形皆本于立意,而归于用笔。”如若达不到,落笔便是痛苦,从这次艺术家们的创作中,全然饱含着欣喜——那种情态自由的高度外化,运用西方绘画技法,巧妙地将中国传统哲学理念、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各自的创作中,把儒、释、道思想深入浅出地解析,带给大家悠长的回味。 这里的哲学人文深邃厚重,充分点燃了画家们创作激情,短短两月,他们就创作出160余幅不同体验的作品。程继光的《百牛渡江》,从波澜不惊的嘉陵江中奔涌上岸的牛群,能充分展现蓬安人民于平静的生活里默默坚韧奋斗,不断向上的激情和向往;义胆忠肝的红、高贵明丽的黄、坚毅正直的紫、忠耿刚强的黑、生机昂然的绿……黄勇智把色彩丰富的意向性、装饰性抒发得十分热烈,将古镇那一片生活精致而不矫情的生活描述得细腻生动,在纷繁的架构中完整浓缩了心中浓烈的热爱情绪;瞬间的光色气氛捕捉,相互影响与相互渗透的色块大刀阔斧,简单的基调运用,刘大春就把古镇“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的天然无饰,和谐质朴和盘托出;曾为军旅画家的蔡循生,一改主题铁血刚性,转而把视线投向恬静安详的田园生活,表达出对自然物质材料的审美特性,让人在浮躁的当下社会里渐趋平和;同样,邬华敏的水彩依然有老庄哲学的“逍遥”、“齐物”、“无待”,神采和意蕴散淡从容,有“无为而无不为”的浑然天成;荣小鹏的作品,一如既往地以第三者的眼光默默注视着生活,将人与自然的关系诠释得淋漓尽致,从不为人知的角落细微的表达“以小观大”、芥子纳须弥;还有刘明华,粗砺的画风,尽显作者“夫画者,从于心者也”的豪放和大气;陈开泉、何德忠、宋建华……还有数位在此不能尽叙的诸多画家,都用迥异的风格作品,向观者一层层传递着关于蓬安的奋斗哲学、蓬安人的人生哲学,以及画家自己的精神追求,用艺术,“说”出了这样一个风范十足的蓬安。 “有一美人兮,见之不忘”(司马相如《凤求凰》)。虽然为期短暂,但重庆三峡油画院画家们的蓬安之行,用此句来表达,最贴切不过。 窃以为。 想象一棵树 丁酉年季夏末于“善己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