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在营山柏坪乡。欣赏了各位乡友镜头下的营山风光风貌风俗风情,深有感触,也发一组柏坪组照,由于长期在外,都是以前的旧照。
今年5月12日,地震周年纪念结束后,我和同事从汶川映秀出来,在成都休整了两天,于14日回营山探亲。 由天府广场附近的临时住处出发,驱车跑了350公里,我回到了老家。这是一段愉快的旅程,毕竟,“5·12”汶川特大地震周年纪念活动结束,我们的工作暂告一段落,心情也就相当地放松。去年,在大地震发生10多天,即2008年5月24日,我也曾回家一趟,不过,当时行程紧张,仅住了一晚又匆匆返回成都。 上高速不久,细雨纷飞,一直持续到柏坪,淅淅沥沥不停,因此耽搁了行程,人家跑下来只要4个小时,我们却花了6个多小时,上午10点出发,到下午4点才到家门。当然,对路途的不熟悉也是一个因素,进入营山县城就两次走错路。多年不曾回来,对县城越发陌生起来,好不容易找到通往星火、柏坪方向的碑垭口路——这个地方,曾是我中学时代的一个重要地标,当年多在这里上下车。但进入三星工业区后,我又一次迷路,找不到前往星火的路口。这不能怪我,工业区看上去光鲜,道路整齐,但通往茶盘、星火的公路则惨不忍睹,雨天更是泥泞不堪。 还好,星火到柏坪的路况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甚至有些出乎我的意料。记得10多年前,我在城里上高中,在一个下雨的星期天,搭“蹦蹦车”去上课,快到猫儿寺时,由于路面泥泞,车轮打滑悬在崖边,我们惊出一身冷汗。不仅路况差,柏坪到星火的8公里山路可谓十八弯,弯来绕去,上坡下坡,小车也要花上半小时。去年回家,这条路依然没什么变化。而此次则得到了很大的改变,烂泥路变成了沥青路,虽然只有薄薄一层沥青,但跑起来相当地舒适。后来打听到,这条沥青路修好不到一个月,让我赶了一个巧。 过了南垭坵,即进入柏坪境内,但见层峦叠嶂,满眼青翠。公路顺着山势蜿蜒而下,到了谷底,也就到了家。 这就是柏坪,一个开门见山的地方。事实上,整个柏坪乡,就是由多座高大山峰和数条沟谷组成,主要的有龙王寨、千佛寨、谭家山、王子漕沟等。这些山的绝对海拔并不高,千佛寨号称全乡最高峰,其高度也仅696米。相对于周边乡镇的平坝,柏坪首尾相接的群山,贯通东西的沟壑,则是典型的山地地形地貌。从卫星地图上观察,我们就不难发现,营山到小桥一带几乎一马平川,其南部高高隆起的地方,就是位于柏坪境内的一个个山头,而看上去成麻花状的扭曲地形,则是龙王寨一带。这样的地形地貌,造成柏坪山高路险,外人难以或者懒得进入,由此给人们的印象是一个偏远之地,虽然它距离县城的直线距离不足20公里。 当然,群山环绕,沟壑纵横的柏坪有着迷人的一面,它坐拥大片山林,放眼望去,到处郁郁葱葱,可谓风光好,空气好,环境好,可与龙王寨相媲美。事实上,龙王寨本来就坐落在柏坪与凉风两乡交界处,山顶是凉风,山下属柏坪,小时候,我们几乎踏遍龙王寨的每一个角落,虽远离故土多年,但古佛洞、龙岗水库、南天门、白石岩、写字岩这些熟悉的地方仍历历在目。 不过,柏坪的这些资源优势并没有转化为发展优势,这么多年来,乡亲们的生活水平并没有得到质的改善。每一次回家,感触最深的都是人们的贫穷,经济上落后,观念上落伍。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柏坪要真正改变当前窘况,还是得从山上做文章,而不仅仅背井离乡去打工。
先上一组经本人处理过的柏坪google卫星地图。

卫星俯瞰地图。柏坪乡在营山县的大致范围。(注:红色标线只做参考,非标准界线)。

卫星立体地图。从星火、西桥方向(南面)看柏坪。
 卫星立体地图。从铁顶方向(东面)看柏坪。
 卫星立体地图。从营山县城(北面)看柏坪(注:红色标线只做参考,非标准界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