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共享之风,是不是什么共享都能飞上天:
共享的世界越来越大,共享的步子越来越快。
共享经济已经成为“风口上的猪”。出现了很多形式的共享,但伪共享应该也不少。随着奇葩的共享的项目越来越多,争议也越来越大。
不知道陈欧的共享充电宝火起来没有。我也如王思聪“校长”感觉此共享不靠谱。我们觉得充电宝更多的(应该)是一种服务机构和服务场所的标配,或说更近于一种公益行为,而不是(不应该是)专门一门生意,就如WIFI一样。充电宝消费场景是有,但是,需求也不那么“刚性”。随身带一个充电器也不是太麻烦的事。将来,充电器也会越来越小,免费充电的场所越来越多,这是个行将就木的共享产业。王校长说共享成功的将会直播吃翔,这个应该不会出现,否则,他就糗大了。
现在很多企业是有了一个项目或创意,未经过认真论证就推向市场,做一些美丽的文稿,以PPT吸引眼球,吸引资本,烧出市场,烧出规模,烧出效益。但是,往往并不如此。
想用烧钱烧出一个繁荣的市场,烧出独角兽,可能性小,好项目的成功,离不开烧钱,但不能烧一辈子。坏项目烧钱只能烧成一堆灰。掌握不了市场必刚性需求的话,一时有量级,但一不优惠,粉丝就会化灰变黑,难转化为效益,最终活下去还是困难的事儿。
(二)看那些曾经和正在的共享创意:
共享雨伞、共享遛娃车、共享马扎、共享健身房、共享篮球、共享睡眠仓、共享冰箱;
共享早餐机:用户可以通过扫码付钱来烙饼煎蛋。
共享洗衣机:按使用量付费。
共享手机:芝麻信用XX分,可换手机,每天仅需XX元。
共享珠宝:接入“芝麻信用”,凭借足够的信誉评分,可享受押金减免、在线选择、配送到家的珠宝服务。
共享宿舍:某高校拿出闲置的宿舍,在暑期对外开放为共享宿舍,每天费用XX元!
但是,有的创意要说赚钱,那是很不容易的。
(三)自己设计的共享:
空气净化器共享。我这个项目和脚手架一样,不可能每个小工地都有,但是都要用,就得去租,接受别人的“共享”。
买一样东西来出租,也就是现在的共享。
当然,我们还可以共享轿车。
象我这样的工薪族,除了没钱之外,外出用车的时间不多,就是逢年过节回老家看看,走近处逛逛,共计一周左右的时间就够,买一个车也是多余,那我们可以找相近条件的或说一个小区的24人每人出1.5万买个奥迪A6来自己享用。按一定时间、标准和方式分配好使用权和其他支出,如人均15天使用权,不用的天数可以送或售给共享人,标准按折旧率算。矛盾在于年关都想用车,那就提前沟通好,一人一天如单位值班。保险和修理也不算什么大事。这样既过了手瘾,又很拉风倍有面子,解决了重要时段同的出行,方便自己,又节约了开支。算下帐:假如这车可以用12年,每年15天,可用车180天,这180天算租车360次,每次200-300元,相当于开支8-10万,除去油料费,节约4-5万没问题,至少投资的1.5万物有所值。——当年这是传统观念的共享。如果一年外出次数太少,最好是去叫“外卖”:共享汽车,扫码就走,几十元享受宝马。太多,则自己买车。
前几年也出现过投资几万元,买一间某酒店的使用权,如认购股权,可以每年享受全国或全球合作的高级酒店X天的使用权,股权还可以转让。这也是共享。
也许有不少人有这样的想法,却没有人去做,最大的发展难点可能在于整个社会的信任环境尚不成熟,还有科技尚未足够先进,也有其文化特征。不能科学地算出每个人对共享物品使用和占有了多少份额,不好管理,比如你用十天只跑了三百里,人家是天天长途。这就产生了不信任,怕吃亏。当然,车辆在我国也是一种文化,拥有好车是身份的象征,也有的人喜欢与车为伍。
说到信任环境,我们脸上就挂不住了。我们会回忆起很多微信里的那些老年人、小孩大人乱搞共享单车的视频。这不算,竟然还有因丢失偷盗而倒闭的共享企业。
(四)上一上“共享”课,共享经济与共产主义:
我们来读书,拾人牙惠,认知共享。
1、共享的简单特点:
具体而言,真正的“共享经济”应该满足以下几点:
1.物品所有权分散,使用权分散;
2.共享物品的使用权而非所有权;
3.整合闲散资源使其发挥最大效用;
4.物品的所有者具有共享物品的收益权。
2、满足共享的社会因素:
有三个关键词:第一个关键词是科技。共享经济区别于以往经济形态的一个重要特质,在于科技创新,这是共享经济安身立命之本。关键词二:资源。从某种意义上说,地球上的资源是一个定量,而人类利用资源的数量大小和对资源的利用效率高低则是变量。目前,各类共享经济业态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资源浪费现象。当一些资源妨碍了另一些资源(比如人行道、公园、绿地等公共资源)发挥其正当效率时,我们需要认真思考,前者是在盘活还是在浪费社会资源,或者如何平衡好其与公共资源的关系。关键词三:文明。在现代社会,共享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其实更大。社会文明、公民素质的普遍提升,是共享经济形成自身价值观和道德秩序的基础。这是共享经济的前提,更是现代人的使命。
3、我们也看到人们这些理解:
第一:共享经济也是分享经济,又超越于分享。
第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给共享经济模式提供了落地必须的技术条件。现在通过互联网的应用或者移动互联网的应用,一个应用工具可以管理成千上万的人,沟通矛盾,化解纠纷,快捷高效地处理相关业务。
第三:共享经济的范围远大于闲置资源的共享形式,本质上是社会协作方式的变革。
第四:共享经济产生的根本驱动力是人们追求性价比和投入产出比最大化,这是整个社会协作在商业交易里面的两样关键的东西。
第五:共享模式最大的发展难点在于整个社会的信任环境尚不成熟,可以采用社群的逻辑和互联网技术手段来应对。
第六:关于共享经济如何赚钱?对共享平台来说,收益来自平台节约出的社会成本。共享经济的交易额都不是新产生的,只是从前一种协作模式转移到这种共享模式下而已。当你提供的这个服务能够让别人接受和应用的时候,你所节约的这块成本就是你的分利空间。
第七:现有的共享业务还很有限,未来共享模式的应用可以全面覆盖人们之间自由的技能分享和存量资源的消化。
第八:未来共享经济普及之时,社会形态就基本接近于共产主义社会形态,社会管理成本大大降低,个人会实现最大程度的解放和自由。共享经济如果真的普及了,未来会怎么样?在《共享思维:互联网下去中心化的商业革命》一书里也有写过,那时的状态也许很接近我们梦寐以求的共产主义社会,它会带来真正意义上的个人解放。
(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