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16084|评论: 7

[情感家庭] 雷波行——远山深处的记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8-7 11: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从雷波返校途中,大巴车行驶在成乐高上,午后骄阳透过车窗映照着人的脸庞,时刻提醒着我们,金沙江边的小山城已远在身后。天府之都人流攒动,川行不息,繁华喧嚣与远山深处的人迹罕至、闭塞安静形成巨大的反差。

  别了,山城的料峭细雨、峡谷的云雾缭绕、老乡的热情豪爽,彝家妹妹的淳朴微笑。归来几日,沉浸在对彝族文化的好奇与求知中,阅读着刘邵华的《我的凉山兄弟》,观看着纪录片《彝问》,回忆着这三日雷波深山里的那些可爱的人与事儿……

   1.jpg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128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楼主| 发表于 2017-8-7 11:53 | 显示全部楼层

  参加“劳动收入与奖励计划”是被项目介绍中“精准扶贫”这四个字所吸引来的,读研以来,在导师的引领下,我逐渐走近贫困、了解贫困、阅读贫困、理解贫困。关于贫困,19世纪英国著名经济学家、新古典学派创始人阿尔弗雷德•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中指出:“贫困问题是经济学最主要和最关心的问题,但贫困问题需要人类本性的道德和政治能力来解决”。也如刘邵华在《我的凉山兄弟》中所言“温柔地留意他人的生命痛苦,但同时对人生保持乐观”。虽在象牙塔里求学十六载,但校外亲身见识与经历的缺乏,让我对贫困的感性认知与想象总是超过客观认识与理性思考,这是在求知路上前行的重大短板。当看到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所发布的“劳动收入奖励计划”后果断报名参加。到实地去,到凉山去,去看一看想象中的涧深壑巨的山川河谷与人畜共居的彝族火塘、去感受多姿异样的民俗风情与彝族人家的热情豪爽、去了解逐渐改善的生活状态与涓滴深入的扶贫现状。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偏远、贫穷的土地上留下许多不畏艰辛、积极前往的脚印,我感动于导师30多年来奔走于祖国西部,常年行走在荒漠高原、山川河谷、田间地埂的毅力,被其悲悯情怀与精神所折服,看到老师当年调研时相机拍下的照片:寂寥广袤的冰雪青藏、武陵山区的破败茅棚、滑过溜索的上学儿童、疾病折磨的穷苦农民……它映照着光明美好社会的灰暗角落,记录着边缘区人们的艰辛生存现状,折射着复杂多元时代的蜕变历程。我时常想起狄更斯——那是最美好的时代,那是最糟糕的时代;那是智慧的年头,那是愚昧的年头;那是信仰的时期,那是怀疑的时期;那是光明的季节,那是黑暗的季节;那是希望的春天,那是失望的冬天;我们全都在直奔天堂,我们全都在直奔相反的方向。

  6月27日,50多名青年学子带着对大山深处的求知与好奇出发,沿着金沙江,颠簸曲绕,一路南下。沿途风景秀丽,为之震撼,金沙江雄浑大气,水流湍急,深山峡谷,层峦叠嶂。

   2.jpg

 楼主| 发表于 2017-8-7 11:53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天,和组员一起随车到要访问的村子,汽车行驶于盘旋上升的山间狭路,据司机介绍,这条蜿蜒于群山里的公路这两年才修好,道路一面悬崖峭壁植被丛生,一面金沙江水碧绿雄浑,经验丰富的司机师傅镇定自若,瞬间一个急转陡坡,全车同学身体左摇右晃,兴奋不已,沿途零星分布着几间土屋,一路陡坡中种植长势不是很好的玉米与土豆,一个小时车程,驶达访问地点,汽车显示此处海拔1629米。

  一到就感受到彝族老乡热情的接待,村委会门口已经聚齐了许多身着民族服饰的老乡,我们一行下车,老乡们一边热情地说着欢迎,一边亲切地与我们每个人握手。盛情难却中开启了第一天访问。访问地点,村委会30平左右的房间里。待访老乡已经在门外等候,但老乡们基本不能通过汉语交流,村里的一些有外出务工经验的年轻人临时当起了翻译。

3.jpg

 楼主| 发表于 2017-8-7 11:53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天访问和走访发现,随着扶贫攻坚工作的不断深入,村里人们的总体生活境况已经改善了许多,这个散布于纵深高山峡谷的小村庄,已经基本摆脱“通讯靠吼,交通靠走,取暖靠抖”的传统生存方式,家家通电,耸立的高压电线杆自成一排,村村通工程逐步推进,绵延与山谷间的道路不断延伸,山里覆盖4G网络。但村子至今仍保存着相对完整的原生态社会经济形态,农业生产低水平自给自足,重商观念极为淡薄,“土豆玉米为自食喂猪、养猪为过年、养牛为耕田、养鸡为换盐巴钱”。思想意识较为保守,多子多福观念深入人心,访问时,每个家庭人口孩子数量3-5个不等,傍晚下山路上,随处可见成群结队、嬉戏打闹的孩子。儿童数量较多,对教育医疗需求巨大,这与当地家庭单一的收入来源和整体教育医疗基础的落后之间产生矛盾,也成为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源。自然区位恶劣、商品经济落后、基础设施薄弱、社会循环封闭,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整个凉山地区的缩影。

  4.jpg

 楼主| 发表于 2017-8-7 11:53 | 显示全部楼层
 

  作为建国后直接由农奴制社会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凉山彝族地区,其传统与现代的断层日益增大。一方面人们对外面世界的异彩纷呈充满好奇甚至羡慕,但在发展意识上,大部分人仍拒绝走出深山,去学习现代农业知识与现代劳动技能,宁愿固守着祖辈留下的几分贫瘠田地,日复一日地围着火塘饮酒。另一方面,有些已经走出去的青年人,却由于文化水平和专业技能的竞争力不够,在商业社会和市场经济的洪流中举步维艰,最终又不得不回到这个地方。访问中有一个小伙子,今年不满16岁,身材瘦小,十分爱笑,他说很后悔没有坚持上学,辍学后,14岁跟人一起去山东打工,爬高压电线杆,做高危行业。听着彝家弟弟平淡地讲述他们远走他乡的工作经历,是希望与迷惘,更是血泪与艰辛。曾经,他们加入“流动人口”大军,背井离乡,要去外面世界走一遭,他们四处飘摇,行走在城市的每个角落,经受着初入社会的挫败,频繁地换着工作,不仅因为尝鲜与好奇,而更是面对现实冲击另辟他径的无奈,他们在物欲横流的市场经济时代追求着属于自己的利益。

  尝试从历史维度去理解这个生活闭塞而热情好客的民族时发现:作为中国第六大少数民族,彝族人民聚居于祖国的大西南川、滇、贵,他们生于斯,长于斯,依靠传统家支力量与族群意识的进行自我约束,拥有世界第六大文字——彝文,书写下浩如烟海的史诗典籍,他们分布土地短缺的深山河谷,但依旧敬重山川,热爱土地,循自然之道而生,以豁达心态面对生死,他们伴火而来,又随火而去,在祖祖辈辈吟唱的史诗中追溯着自己的来路,寻觅灵魂的归处,他们行走在历史与现实之间,厚重的传统文化融入生活方式的点滴,并以最鲜活的当下联结起民族的历史与未来。

  5.jpg

 楼主| 发表于 2017-8-7 11:53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天访问,我看见在牲畜粪便混杂的泥泞院落里习以为常、进进出出、步履轻松的村民;我看见贫瘠山地上,稀稀疏疏、亟待滋养的玉米土豆;我看见一望无际的山顶草原烟头酒瓶遍地、垃圾横飞;我看见面颊沧桑的老父亲手掌里留下日积月累的泥土印迹,以及他在回答儿女受教育程度时的无奈眼光;我看到背着孩子的母亲不懂汉语难以回答我的问题时,露出的朴实笑容;我看到三五成群放学儿童兴高采烈地摘着路上的野果,眼神透出对外面世界的渴望。而这一幕幕场景,已在记忆贮存,它提醒并激励着我,在不远的大小凉山,那亘古不变的深山峡谷、蜿蜒盘旋的山间公路、日渐茂盛的丛林果树、热情豪爽的彝族老乡、向往美好的上学孩童……一直都在。

  在雷波停驻时间不长,但美好与感动甚多:民族服饰,热情洋溢;深山佳肴,美味可口;草原风光,流连忘返;三日访问,多方支持。彝区风景壮丽秀美,彝乡民俗异彩纷呈,彝家兄弟豪爽淳朴,来到,识得另面生活,平心静气;归去,留下一种记忆,弥久恒新……

发表于 2017-9-2 11:43 | 显示全部楼层
欢迎楼主再来彝乡
发表于 2017-9-26 15:56 | 显示全部楼层
关注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