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家长们为了给自己孩子祈福,穿上寓意旗开得胜的旗袍,坐上985、211路公交,把各种菩萨拜了个遍时……只有这位盯着烈日的大姐,在贵阳六中的考场外发放高考复读材料。
一时间,她被家长和媒体评为“2017年高考最不受欢迎的人”,原因很简单,晦气!
但我们觉得微博上的朋友对这位大姐过于严厉了,请让我们认清这样一个现实:风里雨里!不离不弃!工地等你!
对了,高考,加油加油!努力努力!Take it easy!
众人皆醉我独醒,唯有这位大姐才是最可爱的人。看了浙江语文高考的那篇阅读理解,我也试着解答这道题,简单点说,也就是表达了对生活的无奈,和对未知不可测的一种茫然吧,仅此而已,不管对不对,但会这样回答
这道普通的一道题为什么会炒的这么热,是需要思考的,先说说学生,一大堆十七八的学生,一头雾水,没有多少生活阅历,衣食无忧,唯一追求的就是分数的高低,想了各种手段,学了太多技巧,只为了在考试中能抢得先机,但是却失去了最重要的自己的思想,所以一脸茫然,我想弱弱的说一句,读了一篇文章,看到一句话,我们的已经是成人的学生们难道不应该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吗?难道它不被设为考题,我们读到它时就不需要思考,不需要理解吗?这才是我们教育的可悲之处,我们培养了一大堆习惯翻书找答案,找作者,怒地批判出题老师,却很少有坦然地说出自己的理解和想法交给社会验证并敢于坚持自己对的观点的人,出题老师能有什么错呢,每篇文章都应该去理解,当然这文章也可以,当一些学生习惯了八股文套路的所谓理解,离开了那个标准就一脸茫然和失落甚至愤怒,那不是老师的错,那是教育的悲哀,我们的学生,我们的未来应该是有思想和个性的,是独立和勇敢的,而不是没有自己的标准,时时刻刻要寻求依赖的状态,作为学生,应该勇敢坦然地写上自己的理解,把自己的理解和最后的标准理解交给社会评判
很多人拿作者也考不了高分说事,我想说,这很普通,很正常。曹雪芹写红楼梦,他在某一部分对于此书的理解未必比后来红学家更深刻,一幅照片的当事人未必比拍摄照片的人更能理解照片的含义,作品的美和深刻往往都是后人发现和挖掘的,只要这种挖掘得到了更多人认可就会被承认。
出题者是老师,是个成人,成人世界和学生社会的阅历和对生活认知还是有差距的,也许我们要适当考虑这种差距,我们的考题要适当接受思维活跃,让人耳目一新的见解,当然前提是我们的学生得有自己独立的,独特的见解。 再看看天才作家张爱玲怎样描述她童年岁月的,仿佛就是昨天,一别已经快一个多世纪,才女的写作手法微妙而细腻,亲切又贴近生活,好一个大才女让人念念不忘。
面团团的,我自己都不认识了。但是不是我又是谁呢?把亲戚间的小女孩都想遍了,全都不像。倒是这张藤几很眼熟,还有这件衣服──不过我记得的那件衣服是淡蓝色薄绸,印着一蓬蓬白雾。T字形白绸领,穿著有点傻头傻脑的,我并不怎么喜欢,只感到亲切。随又记起那天我非常高兴,看见我母亲替这张照片着色。一张小书桌迎亮搁在装着玻璃
窗的狭窄的小洋台上,北国的阴天下午,仍旧相当幽暗。我站在旁边看着,杂乱的桌面上有黑铁水彩画颜料盒,细瘦的黑铁管毛笔,一杯水。她把我的嘴唇画成薄薄的红唇,衣服也改填最鲜艳的蓝绿色。那是她的蓝绿色时期。
我第一本书出版,自己设计的封面就是整个一色的孔雀蓝,没有图案,只印上黑字,不留半点空白,浓稠得使人窒息。以后才听见我姑姑说我母亲从前也喜欢这颜色,衣服全是或深或浅的蓝绿色。我记得墙上一直挂着的她的一幅油画习作静物,也是以湖绿色为主。遗传就是这样神秘飘忽──我就是这些不相干的地方像她,她的长处一点都没有,气死人。
生活如此接近,尽管差距时间在一个多世纪,能耐得看的仍然是真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