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包邂逅呆萌粽,博物馆里过端午”。华商报记者从省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处获悉,全省对外开放文博单位假日三天共接待观众403万人次。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为纪念屈原而生的端午悄然而至,随着端午的到来,微信朋友圈被一张图片刷爆。图片是一张屈原的照片,并配文写道:如果我当年不跳江,你们连三天假期都没有。这幅图片乍一看,引人发笑,细细想之,不禁又令人深思。对于多少人来说,端午只是一个假期,不再是一个节日了。 人们都在嚷嚷着传统文化是我们的节日,它代表着我们的传统文化,是民族认同的标志……但传统文化它所代表的文化是什么,又有几人能说清,能道明的。 某种意义上说,文化发展类似大浪淘沙,是一种扬弃的过程。反映在传统节日上,有的节日几近消失了,寒食节,寒衣节等已渐渐被人遗忘了;有的则在岁月洗礼中发生了演变,被现代元素侵蚀得光怪陆离了,比如过度注重物质形式,忽略节日的内涵;有的被过度商业化,商业气息浓厚,失去了节日的原汁原味。这些无疑是对传统节日所蕴含的文化内核和民俗精神的一种挑战。 一个节日的兴起,往往有它出现的历史条件,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产生,适应当时人类的需要。而在这过程中,社会在不断的发展,很多东西在不断的进步,历史条件也在改变着,有的节日就没有了存在的条件,因而在历史的洪流中渐渐被遗忘或者被新的节日所替代。 现代社会是一个物质文明的社会,他们也在不断影响改变着传统节日,越来越多的现代元素镶嵌进传统节日中,使得传统节日的外在越来越厚重,越来越繁复,内涵和其韵味反倒越来越单薄了,单薄的内涵渐渐支撑不住传统节日,最终被外衣所覆盖,失去了本来的意义。 商业气息的浓厚也充斥着各行各业,传统节日也难逃其中。很多商家对传统节日大肆渲染,搞出吸人眼球的噱头,赚取商业利益,逐渐使节日走样,失去原汁原味。 新的历史条件下,把现代文明因子与传统节日文化内核进行有机融合,关乎着传统节日的继承,更关乎现代文明对传统文化的扬弃发展。拿端午节来说,赛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固然是我们对端午节文化记忆的一种外在物质呈现,但重新发掘这个节日所蕴含的爱国精神和民本思想,才是我们值得我们重视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