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14号母亲节,我独自一人去磨子街和下河街寻找母亲的足迹:小巷情深
小巷情深
邓四平2017年5月14日用手机摄于蓬安周子古镇下河街
我对磨子街和下河街的印象之深,其实要追溯到三十多年前的1980年,那时候,22岁的大哥就在磨子街里的红旗被服厂上班。每次跟着母亲撵脚到周口去看望我的大哥,便要从这两条街里经过。 那时候的磨子街几乎都是清一色的青瓦房。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街里的食店,临街的一面是一个折尺形的柜台,柜台上常常摆着一个很大的竹筲箕,里面有金黄金黄的油锅儿和油条卖,有时候还可以看见热气腾腾的馒头点心。食店的店面很宽,从外到里依次整整齐齐地摆着几张八仙桌,桌下搭着长木条凳。食店的门是铺板门,每一块门板上都用粗黑的毛笔字编着号。开门的时候,只家店里的人将长长的门板一块一块地拆下来竖起堆放在折尺状柜台的旁边。 街里还有供销社和药店。现在依旧印象非常深刻地记得供销社的门面里摆着长长的玻璃柜,玻璃柜后面摆着有很多格子的木货架,售货员就站在玻璃柜后面笑眯眯地打量着街里走进走出的人。尽管至今三十多年时光过去,但我依旧印象非常深刻地记得,那时有一家供销社的玻璃柜台上摆放着一个高约一尺左右的塑料玩具梅花鹿,梅花鹿的肚子下面有一个胶塞,取下胶塞就可以用嘴巴给梅花鹿吹气,吹涨了的梅花鹿栩栩如生,就像活的一样活灵活现,当时大约要卖两块钱一个。当时走过这里,我看得眼睛都直了,母亲也许是看出了我的心思,就拉起我的手飞快地走,我就给母亲说我想要买那个梅花鹿。母亲于是就拉着我的手更加飞快地走,我就大哭大闹,躺在地上打滚。母亲说,儿呀,家里穷,没有那么多的钱,买不起。最后哭累了,我也就只好又从地上爬起来,望着那玻璃柜台上的梅花鹿一步三回头恋恋不舍地离开。这是磨子街给我童年的心灵中最刻骨铭心的记忆。 那时候,大哥在下河街原来的周口派出所后面租房居住。原来的周口派出所的房子有一道拱形的石门,还有石栏杆,好象是一个名叫贺公礼的人在里面当所长,从石栏杆转进去便是大哥的家。小时候,一放了寒假或者暑假,我便跑到大哥家去玩耍。因为毕竟是城里,比起老家永兴来说,好看好吃好玩的东西毕竟要多得多。尤其是夏天里,在下河街快要下石梯子的地方,也就是现在的唐文涌的药店对面的街道边安着一个高高的路灯。每每到了夜晚,路灯下面便会聚集起很多很多的虫子“嗡嗡嗡”地飞个不停。我便背起比我小不了几岁的侄儿蹲在路灯下面去捉那种颜色黑黑的夹夹虫,然后用线将夹夹虫的一只脚捆上,线的一头拽在手里,看夹夹虫像驴推磨一样“嗡嗡嗡”地飞。 每天一大早或者到了下午,我便常常一个人跑去看嘉陵江。当时下河街里的人把嘉陵江并不称作嘉陵江,而是称作大河。那时候的嘉陵江的江面比现在要宽很多,一眼望去,浩淼的江面仿佛看不到尽头一般宽阔。大河的对面便是东门河坝。江上有打鱼船来来往往,那时候江边还没有现在的码头,但依旧有人卖鱼,几十年过去,至今依旧记得当时的打鱼人常常在江边叫卖的一种名叫青波的鱼。仿佛应该是一种鲤鱼。因为时间久远,现在也记不大清晰了。 后来,在蓬安县城读师范,每每到了周末,我便常常去大哥和姐姐家蹭饭吃,也常常去爬龙角山,每次都会经过磨子街和下河街。这些街巷,仿佛注定我的生命与它十分有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