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C919大型客机成功试飞
不忘昨天运十飞机被下马
C919大型客机成功试飞
快讯:中国首款国际主流水准的干线客机C919,5日15:19在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安全落地,首飞成功。
快讯:中国商飞董事长、党委书记、C919大型客机项目总指挥金壮龙宣布,C919大型客机首飞任务圆满成功。
快讯:中国首款国际主流水准的干线客机C919,5日14:01 在上海浦东国际机场首飞。
附一
我是一名航空“老兵”(摘录)
——专访国家大型飞机重大专项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吴兴世
时间:2016年02月03日 10:53 来源:大飞机报
1988年,吴兴世(左一)陪同运十总设计师马凤山接待来访外宾。 (吴兴世提供)
参加运十项目:与大飞机初结情缘
1980年9月26日上午,上海北郊大场机场,一架饰有五星红旗和“Y-10”航徽的飞机,在众人的注视下,滑行、加速、离地、起飞,在空中飞行了20多分钟后,安全降落,这是运十的首次蓝天亮相。
“一颗颗激烈跳荡的心终于平静下来,真的不容易。”回忆起36年前运十首飞成功的时刻,吴兴世依然印象深刻,“这支肩负人民期望、满怀创业激情的运十研制队伍终于做到了,这是我国航空工业史上一次前所未有的艰难起飞。”
吴兴世1945年出生在上海。早在小学,他就萌生成为空军飞行员的梦想,不过短暂的“飞行员时光”,因戴上近视眼镜被划上了句号。进入初中那年,他参加了航空夏令营,制作了第一架航模,那时他立志成为一名飞机设计师,实现航空报国梦,于是他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当时国内为数不多的航空院校——西北工业大学,真正开启了他的航空人生。
1967年,吴兴世毕业后,被分配到中国气动研究与发展中心高超声速空气动力研究所参加烧蚀风洞研制,不久被调到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参加海上直升机设计。
1970年8月,中央下发文件,启动“708工程”,研制大型喷气客机运十。1972年,吴兴世加入运十项目的研制队伍,从此与发展我国大飞机结下不解之缘。
“一心想为国防建设出力,参与到这个重大项目,我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归属感。”吴兴世感慨道:“中国航空工业从上到下,就是要不断完成从来没有干过的任务,学会从来没有学过的本事,履行职责、胜任使命。”吴兴世感慨道。
运十项目中,他从事复杂操纵面和增升装置布局的气动弹性分析和设计。因为之前没接触过,吴兴世边学边干,花两年时间自修完综合大学理科的相关数学力学课程和国外结构动力学、气动弹性力学经典名著。白天在总装车间跟着老师傅安装运十飞机纵向操纵系统,晚上加班完成设计员工作任务,这段时光令他终生难忘。
最终,吴兴世完成了具有五十块操纵面、活动面的大型飞机复杂飞行操纵和增升系统的气动弹性设计、稳定性分析和试验验证。其间,作为编委成员,参加了中国第一部适航标准《中国民用航空规章第25部运输类飞机适航标准》的编制。
1980年,运十成功首飞,实现了我国航空工业一次意义深远的突破。随后转场北京、合肥、哈尔滨、乌鲁木齐、昆明、成都等城市,并七次进藏。遗憾的是,运十首飞5年后,项目即被搁置。共飞行130多个起落、170多个飞行小时。
回忆起运十这段曲折、艰辛,甚至带着几分沉重的历程,吴兴世百感交集,尽管运十下马,但这支队伍始终没有停下甚至放慢追梦的脚步,一直坚定认为“研制不能停,队伍不能散,成果不能丢”。运十项目下马后,吴兴世参与了MD80飞机合作生产、MD90飞机国产化等,在学习借鉴国外先进设计、制造、管理技术的同时,也在不断的锤炼自己的技术。
附一:
运十下马经过
【摘自百度信息】
运-10飞机第二架首次试飞成功后,由于经费不足,使研制工作难以
继续进行(第三架飞机已完成总工作量三分之二)。1980年12月22日,上飞厂写信给邓小平和胡耀邦等中央领导,反映运-10飞机的研制情况,要求从经费上予以支持。
同年4月9日,国务院副总理薄一波在三机部的报告上做了重要批示,要求组织一个专家论证组,对运-10飞机的研制问题进行全面论证。
根据薄一波的指示,1981年6月18-24日,三机部和上海市府在上海召开运-10飞机论证会。会上的结论是,运-10飞机经过研制单位和协作单位的共同努力,做了大量工作,培养了一支设计、工艺、研究、管理队伍,首次按照英美航空规范进行设计;建立了初具规模的设计、试验、制造大型客机的设施和能力,为进一步发展中国民航工业打下了初步基础;取得了一百吨级的大型客机、大型发动机以及配套的航空新材料、新成品和器件的初步研制成果,填补了中国民航工业在这方面的空白。现在运-10飞机已经有了一个很好的起点,有了这个基础,将来就可以发展各种类型的民航飞机。这个队伍和基础建立起来不容易,停下来损失太大。因此专家们建议运-10飞机的研制工作不要停,队伍不要散,成果不要丢。
专家论证会后,上海市府和三机部于8月13日向国务院副总理薄一波并国务院上报了论证会的情况。报告建议运-10飞机应走完研制全过程,取得完整的技术成果,并提出再研制3架、2架、1架和第三架已制零部件做必要的疲劳试验等四个方案。此报告上报后,未获批复。1982年初,上海市计划委员会和市国防工办又向国家计委作了报告,请求立即回复和继续完成第三架飞机的研制工作,并表示上海可承担一半研制经费(约1100万元),但仍未获批复。至此,运-10飞机出第二架机继续做少量试飞外(至1985年2月停飞),研制工作基本停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