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熊掌豆腐 大同乡,过去叫大兴场。小时候听大人说,大兴场豆腐好。不过,如何好,也不甚了了。上世纪80年代,我在大同学校教书。一次,一个老同学来看我,当时的整个社会物资供应条件不是很好,大同又属于偏远山区的一个小小的场镇,我对于如何招待远道而来的老同学,有些犯愁。一位姓樊的老教师告诉我,大同的熊掌豆腐有名,毛国才做的,好吃。 当时大同只有一个馆子,在街的中端,里面摆了几张八仙桌,配的是长板凳,灶台临街。毛国才瘦高个子,是馆子的掌勺师傅。除了赶场,馆子的生意不太好。我经常看他坐在灶前,闲闲地向外望着从馆子门前经过的人。于是,我端了一个搪瓷盅,去买熊掌豆腐。 毛国才师傅见我来了,问,要吃啥,我说,熊掌豆腐。他端开了灶上的烧水的锅,我看里面的火已经接近熄灭了。他突然舀来半汤勺清油淋在上面,火焰轰的腾起来了,他又铲了一点煤压在上面,炉火熊熊燃烧起来。他放上炒锅,开始做菜。我完全没有注意他是怎样做熊掌豆腐的。但觉得耗时很久。也许因为做的时间太长,怕我等得不耐烦,于是,他边做边同我摆龙门阵。摆的内容,大部分与馆子有关,他评说成都和邛崃的馆子菜品的特点,我对菜肴完全不懂,只能嗯嗯回答。不过,他对成都的馆子评价颇高,他说,成都的馆子是明贵暗相因,值得。 起锅了,那些被煎得闪着金黄光泽的一礅礅豆腐被粘糊糊的汁水包裹着,里面隐约可见红彤彤的海椒瓣,上面撒着翠绿的葱花蒜苗节节,在腾腾热气中。红,黄,绿,这三种颜色,交相辉映,非常诱人食欲。放在嘴里,首先是汁水的美味对舌头的问好,然后是微脆的豆腐皮对牙齿的握手,随后里面的嫩嫩的豆腐心一涌而出,拥抱整个口腔。外酥里嫩,皮厚心软。吃熊掌豆腐,有一种奇妙的跳跃的味觉感受。我的老同学吃了以后,也啧啧称赞,说名不虚传。 从此以后,每次有客人来,我就去买熊掌豆腐招待,我总是守在毛师傅的灶头前,边看他做熊掌豆腐,边听他讲各家馆子的故事。而熊掌豆腐总会受到客人们的称赞。后来,我发现,做熊掌豆腐耗时长,主要是在第一个煎豆腐的工序上,他必须小火慢慢煎,两面不断翻动,邛崃人称为煎两面黄。如果火大,豆腐会煎焦。 后来我离开了大同,不过仍然喜欢吃熊掌豆腐。现在老了,对“三高”敬而远之,对低脂肪的豆制品越加青睐。我进馆子吃饭,总会点熊掌豆腐。以至于同事们在安排集体会餐时,也专门为我点熊掌豆腐。但是,因为现在是快餐时代,那些豆腐都是预先在油锅里炸好的,应该说,汁的味道还可以,但外酥里嫩的感觉就弱多了。更少了我过去站在毛师傅的灶台前,看他慢慢翻动豆腐,讲馆子故事的温馨的感觉。 为了给这篇文章配图,我找到了大同天海山庄的师傅先思俊,拍摄熊掌豆腐的资料片。先师傅从事餐饮30多年,擅长制作豆腐宴。在拍摄中,我希望把所用的佐料都摆出来,结果有十多种之多,使我很感惊异。当我把它们摆成围绕群星拱月的造型,有两个还摆不上,撤了下去。 我还发现,大同的熊掌豆腐的豆腐,好像比其它地方的要厚一点。我请教了邛崃餐饮协会秘书长罗友伦老师,他是餐饮方面的专家。他说,这是大同的熊掌豆腐的特点,它除了直接入口,还可以在盘里叉成小块沾着汁水吃,也可以每个食客面前放一碟子,放上汁水,沾着吃。我心里想,这真有点孔子说的,“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了。 罗友伦老师说,大同的豆制品的基础很好,除了熊掌豆腐,在餐饮上还可以开发豆腐宴。餐饮协会为此还努力过,但可惜没有做成,如果能成,可作为大同一张对外名片。 大同的豆腐为什么好,很多人认为是水质的原因。当地人也说,大同豆腐好,是因为水中含“碱”。有好山好水好豆腐。如果把类似熊掌豆腐这样的饮食文化发掘出来,对大同的旅游发展是非常有好处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