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屋情怀总是诗
邓四平 /文图
鱼鳞似的青瓦片,雪白的竹篾墙,金黄的铺板门,老屋至今还坐落在老家小镇繁华热闹的街道上,破破烂烂的四排三间青瓦房,与周围鳞次栉比的钢筋混凝土高楼很不协调。
记忆中,儿时的老屋竹树环绕,树影婆娑,雀鸟鸣声婉转,欢跳其间,俨然一个美丽神奇的童话世界。青青的屋瓦更像一片葱茏的榕树林,枝繁叶茂,伸出宽宽的肩臂庇佑着我们的一家。
一到春天,屋前地坝里的迎春花、月月红、梧桐花、槐花次第开放,花香四溢。屋檐下,不知何时已经飞回的燕子们正“唧唧喳喳”地闹着,嚷着,忙忙碌碌地飞进飞出,衔泥筑巢。父亲怕小燕子一不小心摔在地上,专门用油布搭在下边。时常,我就坐在屋子的门槛上看书写字。也常常抬头看那燕子一次次外出捕虫喂养雏燕。我觉得那忙碌的燕子极像裁缝铺里成天忙碌的父母。
夏天,翠色欲流流的绿藤爬满院墙。丝瓜、扁豆长得满满当当,你挤我,我挤你,金黄的南瓜花,极像美丽的朝天小喇叭,招引着蜂飞蝶舞,花下不结果实的花,叫“谎花”,我们常常采摘那花来插在耳边,扮新郎,拜天地,拜堂,手舞足蹈,热热闹闹。在裁缝铺里忙碌的父母偶尔抬头看看,并不制止,也只是惬意满足地笑笑。到了月明星稀的夜晚,清扫出一块空地,铺上凉席,此时,月光如水,一家人说说笑笑直到深夜。
后来,老家公社要修食堂,我家的裁缝铺无条件地迁移到了大桥一边的田地里修建,一条公路从门前穿过,地势更加开阔平坦,承包建修的包工头看中老房子那粗大结实的木料,说愿意修成砖房来换我家老屋的木料,老实巴交的父亲说那是占公家的便宜,不好!不好!精明的包工头便也只好作罢。老屋重新上梁立房不久,父母商量着花了省吃俭用积蓄下来的400多元钱,买了公社农机站拆下的三排两间旧排山木架子,紧挨裁缝铺的旁边又批地修建了三排两间青瓦房,一间给刚刚结婚的二哥居住,一间给我留着。那时我刚上初中,瓦屋前当街的墙壁上和分给二哥家的瓦房一样,也开着铺板门,预备着我今后好做点生意养家糊口谋生而用。哎,想在想来,为了儿女,父母也真是用心良苦啊,用心良苦!
后来我没能成为父母事业的接班人,却做了一名教师,三年师范生涯转瞬即逝。我又回到了老家的学校教书,学校离家只有一箭之遥,于是我又住进了儿时的老屋。
1997年,父亲不幸因病去世。1999年,我又因得罪了学校的贪官污吏,被调到了全县最为偏僻的天成小学去教书。母亲放心不下,前后多次陪我到新的学校里去。刚离开老家几个月,母亲大病一场,在一次次电话中,母亲始终没有告诉我半句。我深深地知道,母亲不想让立足未稳的我在异乡之外再多添一份惆怅与不安。
2000年7月,妻子回老家生小孩,在老家的老屋,可爱的儿子呱呱坠地,那个暑假真是我在老家度过的最开心快乐的一段美好时光。而美好的时光往往都是那般的短暂,转眼就又到了九月一日新学期开始,我又只好带着妻子和襁褓中的儿子恋恋不舍地告别了老屋,分别地时候,母亲送我们走了很远很远,我只看见白发苍苍的母亲的眼眶里蓄满了晶莹的泪花。
我爱自己的老屋及那满院的树儿花儿。很想长期与老屋厮守。我曾多次设想过对家园进行改造的蓝图。建一处养鱼池,养上几百条鱼儿,栽种几株青竹,还想种几畦油菜,晨浇暮剪。因忙于工作,这些想法只在脑海里嘴巴里一闪而过了。
而如今,父母均已不在人世,老屋空空如也,每年我也只有逢年过节才回老屋看看了,老屋依旧坐落在小镇繁华热闹的街道上,四排三间青瓦房,虽与周围鳞次栉比的钢筋混凝土楼房很不协调,但那在我眼里,心里却依旧十分亲切,就好象慈祥和蔼的父母依旧健在一般……
经历了工作上,生活中的一次次磕磕绊绊,惟有老屋是我灵魂的栖息地,是我真正的精神家园。那儿的一草一木都清晰地刻在我的脑海里,扎下根儿,在夜深人静时不停的长啊长。
春天,老家屋檐下的燕子做窝鸣叫。夏天,小院子里花红叶绿。秋天,飘散丰收的香甜和泥土的芬芳。冬天,又宛如和煦的阳光,始终温暖着我的心房。
作者简介:
邓四平,男,四川蓬安人,生于1974年5月15日。西南大学汉语言文学大学本科毕业,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从1989年至今已在《中国教师报》、《中国旅游报》、《青年作家》、《四川日报》等各级各类报刊发表文学作品300多篇,新闻稿件数千篇,计数百万字,作品多次获得国家、省、市各级文学奖。(15908275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