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清明,天地万物,气清景明。清明三月节,燕约莺期遥遥,桃酡梨雪凋闭,最怕清明雨纷纷,杏花声里断肠魂。暮春,伤春,别别别矫情。
清明三候:一候,桐始华,坡上的桐树开出淡紫色花。桐花年年怨春意,不竞桃杏林。老家有冻桐子花的说法,亦就是倒春寒。二候田鼠化为鴽,田鼠属阴,鴽是鹌鹑属阳,阴衰阳盛。三候,虹始见,虹是阴阳交会之气,日照雨滴而虹生。雨水多,天气大好,虹便出现。
清明前两日是寒食节,家里不开火,只吃冷食。纪念春秋时晋国介之推,不求利禄,与母归隐绵山。文公焚山以求,子推坚决不出,抱树而死。寒食节后来渐与清明融合,如同端午纪念屈原,只是寒食节凄风苦雨,冷锅冷灶,浮躁的社会又觉得没什么商业价值可挖,所以知者甚少。纪念介子推之后,清明就走向了断肠、祭祖的方向。另外禁烟火为保清明洁净的天气,亦符合守护清明的本意,店舍无烟,才有桃红柳绿的光鲜。
二月惊蛰抱蚕子,三月清明坟飘子。清明主要活动是祭祀与踏青,古言话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祭祖是一件大事。无论是巫术占卜盛行的夏商周,还是阴阳学鼎盛的秦汉,人们相信往生者去往的那个世界是存在的,有开销的,于是祭祀便成为一种习俗。
大国有两个专门祭奠逝者的节日,农历三月清明与七月半的中元,含义略不同。清明是阳气驱逐阴气,万象更新之时,是送。到七月半中元,阴气重新驱逐阳气,万物逐渐收藏,是迎。所以七月半又叫鬼节,备纸钱以迎祖宗,而清明只是扫墓,侧重一个扫字。「清明扫墓,虽不焚化纸钱,也可训练小孩子一种恭肃静默的对先人的敬礼。」冰心《寄小读者》。亦就是说是对祖先、亲人的思时之敬以及一种文化传承。扫完献花一束即可,之所以人故去后收到的花比生前多,是因为世间的遗憾多于感恩,所以我们要珍惜和父母亲人在一起的时日。
另外,关于清明用得最泛的诗是不说你也知道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说我他妈真的没有写过这首诗,因为在杜牧的诗集,包括补遗、外集、别集里都找不到这首诗。此诗最早见于宋朝谢枋得编的《千家诗》,其中所选伪诗很多,所以学术界认为,它极有可能是山寨的。
子规啼,空山寂,烟雨锁重楼。千古彷徨断魂日,最怕明月短松岗,无处可相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