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春暖花开三月,我们准备去元通古镇。
从成温邛高速到崇州约40公里,高速公路在金色的油菜花与花蕾初绽樱花中延伸,不到一个小时,就到崇州,崇州到元通10来公里,20分钟不到,古镇出现在眼前 ,大片青瓦屋顶,沿着文井江鳞次栉比,临河而居,中间一条街道穿行其中,好一派江南水乡的味道。
崇州市元通古镇,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成都后苑,岷山前庭。 它位于成都——崇州——都江堰的旅游通道上,人们去街子、文锦江、鸡冠山、九龙沟……旅游点,一般匆匆而去,很少走进它,其实它就是在清代就有“小成都”之称的古镇。
这是个离成都市区很近的古镇。好似一副现代的清明上河图,文井、味水、泊江,三龙彩舞的水镇;她以水为躯,以水为魂。她因水而生,因水而盛。惜字宫、龙井水,养育千年元通人,铸铁、竹器,川芎、油花,铸成川西的小成都。
崇州属岷江流域,大小支流纵横交错,历史上通航仅两段,元通即其一。依水而建的元通古镇历史上为文井江上一个重要的码头,这里有三条河( 文井江、味江和泊河江 )汇聚,所以名之汇江。曾经繁华一时,用“古老”来概括元通古镇再合适不过了。你在半边街尽头的老石拱桥边的吊脚楼小憩,看江水从身边流过,那一种原始古朴感好不悠然悠哉。
这里很安静,不喧哗,在不赶集的日子里,街上很安静,走在石板路上能清晰的听到自己的脚步声。从麒麟街上的黄氏和罗氏故居能依稀看到元通曾经的华丽,临河小巷口的哥特式建筑展示着小镇曾经的时髦。
这个古镇——它不张扬,但处处透着掩饰不住的贵气;它不出名,可走近后却发现,它的内涵已超过许多已出名的古镇。
你眺望古镇屋顶的飞檐翘角,那横跨江河的索道,紧紧锁住时光的脚步,一砖一瓦之间,承载着岁月的沧桑,屋檐上的蛛丝,墙壁上的青苔,被小镇悠久的历史浸润得滴出水来。清晨或者夕阳里,手捧一杯地道的古镇春茶,掬一口从时光对岸吹来的江风,唤醒了灵魂深处的情愫,天上几朵白云在窗口飘过,看笼罩薄雾中的古镇, 在一抹斜阳辉映的江河之上,一道铁桥将古镇与外滩紧紧地连在一起,时疏时密的乡民在桥上来来去去,如履平地。
说起桥,就不得不说这座名叫汇江桥的桥,它全长164米、宽2、5米、高6米,造型古雅,除两端桥楼,中间几座带歇山项的凉亭在宽阔的江面上颇显风致。 你要是在这座横跨江面铁木结构的汇江索道桥上走一走,望着清澈的江水发会儿呆,总算找到了一点在大都市那一种异样感觉。
麒麟街是古镇最热闹的一条老街,街上的铺子一家挨着一家,一家茶铺,就在街中,场子虽然不大,但生意蛮好,男女老少没事总想往里钻,店主人往往照顾不周,惹得顾客高声喊叫,值得一提是据说已经有150余年夏家茶楼,依然是古色古香的全木阁楼,竹椅、老土灶、铜茶壶,当你踩着吱吱嘎嘎沉淀着历史响声木楼梯,扶着古色古香的木栏杆上楼,品尝着10元一杯的盖碗茶,推窗临江那种感觉,真的是不摆了 。
当然与各地一样早已不全是喝茶聊天之、打牌、下棋成了主题,这是乎与壁头上刻写的诸葛亮的《出师表》所表达的主题多少有些不相吻合,不过也不必苛求,老百姓自己喜欢的,何管他“出师末捷身先死…
古镇保留了较多的古建筑,比成都其他几个古镇色彩要浓一些。值得浓墨重彩当然是他的三绝了: 一绝:庭院深深三进大院的黄氏故居,麒麟街上的黄家大院。这是一个1000多平方米的三进大院落,是元通镇大地主黄光辉的住宅;二绝:老街老桥清嘉庆年的永利桥;三绝:三江汇流上演"清明上河图" 。
罗氏公馆、黄氏公馆、黄氏祠堂、王国英故居均始建于上个世纪初,这些房子基本上都是木结构,暗红的柱子、门板,带有清末民初的特色、酷似猫的拱背的风墙特别显眼,气派精致。精细的地方可以用“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来形容。
顺便提一下:古镇这两个东西有些特色,一个是花椒板鸭,一个是小书油花。
古镇相比其他热门景点这里人气不是很旺,没有其他例如街子古镇人挤人的感觉,商业色彩也淡了许多。遗憾的是古镇停车不是很好停,停车场很少,要走老远老远。
同在崇州,同为古镇,如果将街子古镇比做涂脂抹粉的西施,那元通古镇就是素面朝天的村姑,你如果有时间,不妨去领略一下这个古朴原始别一样的村姑风采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