佐证之一:专家著述四川大学宗教所博导陈兵教授在2004年11月3日在华夏观音文化节研讨会上的讲话:“中国女性观音是随着民族大迁徙,从西域迁过来的。比较权威的是妙庄王的三公主妙善得道成观音的传说,也就是遂宁代代相传的观音三姐妹的传说。”中央民族大学邢莉教授专著《观音》:遂宁传说观音修行的历史遗迹尤为独特,诸如象征妙善修行的“观音洞”、象征妙善向佛的“观音柏”、象征观世音济世救人的“观音井”、象征观音道场崇高地位的“圣旨牌坊”、象征观音神圣权力的“观音珠宝印”等等,不仅显示了遂宁观音文化积淀的无比深厚,而且显示出遂宁观音文化的独特魅力。郑祯诚教授专著《中国观音——妙善公主的故乡在遂宁》:“比较而言,中国最早的观音道场还在西部,还在遂宁,还在灵泉寺和广德寺。”在西汉末年,印度佛教通过新疆等地,逐渐从中国的西部传入内地,当时最早向中国传入佛教的民族大月氏,随着民族迁移,来到了现在遂宁所辖的涪江边,成立了兴宁国,国王妙庄王的三女儿妙善先后在白雀寺和普陀山修行,最后得道成为观音菩萨。佐证之二:相关史实遂宁灵泉寺和广德寺在唐朝成为全国有名的观音道场时,南海普陀山的观音道场还没建——灵泉寺建于隋朝开皇年初(公元581年),比普陀寺(863年)早280多年,比河南香山寺早100多年,历史上被誉为“西方圣境”。广德寺建于唐朝开元年间,受到唐、宋、明多朝帝王11次敕封。现存宋真宗敕赐的玉印(1011年),上面刻有“敕赐广利禅寺观音珠宝印”。佐证之三:民间手抄本遂宁西山白雀寺,旧时有尼僧500余人,相传每年有上百只白喜鹊来此朝圣,故名“白雀寺”。民间流传的手抄本《火烧白雀寺》共374行七言诗句,诗中记载:“遂宁有一白雀寺,千年美名万古迹。”说的是二千多年前的秦朝,遂宁兴宁国王妙庄有三个女儿,“大女妙书二妙音,三女她名叫妙善,”“三女妙善不订婚”,“人大一心要修行。”民间流传的《观音出家》:“甲子年前生下我,二月十九子时生。不愿父皇招驸马,一心只想去修行。父王听得心中怨,打在冷宫受苦辛。白雀寺中遭大难,五百僧尼化灰尘。多蒙佛祖救我难,七层宝塔念经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