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火镇:水禽之乡美名扬
●杨汉国
星火镇原称观音场,位于营山县东南部,东邻柏坪乡、西桥镇,西与蓬安县新河乡接壤,南与蓬安县福德镇相连,北连凉风乡,距营山县城20.3公里,辖区面积45.05平方公里。近年来,通过发展水禽养殖,这座兴场200多年的古镇已成为远近闻名的水禽之乡。
场镇建设日新月异
据《营山县志》和《星火镇志》介绍:观音场始建于清雍正5年(公元1727年),原观音河左岸上、下游之间均有草亭,为过往客商小憩之处,上、下草亭之间有一小河横贯其中,为了行人方便,民众捐资修一小石桥,桥东头有一座小庙,庙内供有观音菩萨,因而取名观音桥,观音场由此而得名。1933年9月,观音场建立工农民主政权观音乡苏维埃政府。1951年,观音乡人民政府成立。1969年5月,观音更名为“星火”。1992年,原星火乡、柏坪乡、联升乡合并成立星火镇。此后经过两次建制调整,星火镇由原星火乡、联升乡的行政区域组成,辖1个社区、18个行政村,154个农业合作社,总人口2.4万多人。
“新中国成立初期,观音场上大多数房屋是穿斗结构,仅有十余家小商小贩。”今年75岁的杨开忠是土生土长的星火人,其祖辈在观音场上有房产1间半,靠经营棉布和务农为生,随着场镇建设的发展,前几年他家的老宅改造成了五楼一底的楼房,经营起了小茶馆,一家人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如今走在星火场镇,只见街道四通八达,宽敞整洁,各类摊点摆放有序。据介绍,为进一步完善场镇功能,提升场镇档次,星火镇在全县率先聘请专业机构编制场镇规划,组建专门力量维护场镇清洁卫生,实施场镇饮水工程和棚户区改造。截至2015年底,场镇面积1.3平方公里,有街道14条,常住人口近5000人。
在星火镇,还有一所由营山籍民营企业家陶仕富捐资1130万元建设的小学。
据了解,今年65岁的陶仕富出生于星火镇东观村一个农民家庭。1996年,他筹集15万元到成都创办了晶宝家具厂。致富后的陶仕富没有忘记养育他的家乡,看到自己当年念书的星火小学教学环境依然落后,萌发了为家乡捐建一所现代化学校的想法。2011年4月,他捐资1130万元,在场镇选址30亩建新校园。如今,新学校现代化的教学大楼、膳食中心、体育场等相继建成,可容纳1500名学生。
发展迎来新机遇
行进在星火镇的乡间田野,随处可见成群结队的鸭子、大白鹅在田间觅食嬉戏。星火镇镇长杨贤军告诉记者,目前,该镇年出栏水禽100万只以上,销往县城及广安等地。
据杨贤军介绍,星火镇素有养鸭习惯,早在上个世纪末,星火镇就以人均养鸭达15只,成为了全县闻名的水禽之乡,镇上还办起了板鸭厂,星火板鸭也因此闻名遐迩。2008年,星火水禽养殖技术协会成为了全省第一批省级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星火水禽养殖技术协会会长唐光跃告诉记者,目前,协会共有会员120名,其中年出栏100只以上的有386户。
随着巴广渝高速公路的通车及星火落地式互通的建成,星火镇到县城、南充、渠县、广安均有高速公路直达,区位条件明显改善,为星火的发展迎来新机遇。“现在我们这里早晨采摘的新鲜莲藕,中午就可出现在南充、成都、重庆市民的餐桌上。”该镇党委书记朱东明说。
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近年来,该镇通过招引业主,在联升、五祖、金盆3个贫困村流转林地、荒山2000多亩集中建起了脱贫奔康产业园,结合星火实情,充分发挥现有基础设施条件优势,在星火、梓橦、宝峰大力发展莲藕种植业,今年已经成功流转土地4000余亩,亩产1500公斤左右,通过市场拓展,星火莲藕北可进青藏,南可达沿海城市,大幅提升了土地价值,增加了景观效果,改善了生态环境,实现了群众增收、业主挣钱、政府受益的三赢局面。(转自三国源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