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机扫一扫 下载APP
微博扫一扫 关注微博号
微信扫一扫 发布留言帖
2017伊始,解放军空军的量产型歼20战斗机再次出现在人们眼前。图片显示,除了目前已经刷号的量产机外,包括黄皮机在内的多架歼20量产机也在陆陆续续登场,歼20的生产工作正有条不紊地进行中。(来源:jacksonbobo SAM-00Lin-t-n-t)
[文/ 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施洋]
苏联/俄罗斯的航空工业作为新中国航空工业成立初期的样板,在中国航空工业建立的历史上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可以说,上世纪50年代的大规模援助建设工程就是这个航空工业的苗圃,而上世纪90年代开始延续至今的大规模产品技术引进工程,则可以算是一副极好的拐棍,帮助当时的中国在追赶世界先进航空技术水平之时走得更稳。
中国航空工业和中国空军的发展目标之一,当然是要最终甩掉这一副拐。不过在歼-20刚刚交付部队没多久的现在就把拐朝地上一扔,合适吗?合适不合适,还得看看苏-35和中国当代航空工业的问题。
毋庸置疑,随着歼-20战机的交付部队以及中国在五代机技术上的全面突破,中国航空工业在战斗机领域的最终产品上,已经在综合性能上超越了俄罗斯的战斗机。这直观地反映在歼-20与T-50两款五代机所代表的技术水平和研制进度上。不仅如此,歼-20技术所衍生的诸如歼-10B/C/D、歼-11D、歼-16等四代半战斗机也已经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客观地说,苏-35的航电系统虽然颇有特色,但其以无源相控阵雷达为核心的苏-35在这一领域可能不占优势,而在机载武器领域,由于俄罗斯下一代空空导弹研制进展的延迟,苏-35依旧只能使用上世纪末的那套俄制空空导弹,随着中国新一代的霹雳-10、霹雳-15等空空导弹的服役,中国在这一领域也将建立起优势。
无论是“雪豹”雷达,还是R27+R77+R73的“老搭档”空空导弹对中国方面都没有太大吸引力,来中国的苏-35会在一定程度上进行改动是可以想见的事情了。
下载APP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Ctrl + Enter 发送] 在APP内通知他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