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6931|评论: 15

1、闲话解放前的赶场 ---(陈泽继)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1-3 18: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说起解放前的赶场,打开话匣子就有说不完道不尽的故事。
解放前西充共有40多个乡镇,每个乡镇都有规定的逢场日子,西充晋城逢二、五、八当场,其他乡镇按相邻远近,有的逢三、六、九当场,有的逢一、四、七当场,相邻相近的逢场日必须调开,不能在同一天逢场,这样既能方便农民、工人、商人赶场贸易,又能充分发挥各行各业赶场贸易的作用。
赶场既是人们生产、生活、商贸的需要,同时又是一种内容丰富而多彩的民俗民风活动。
先来说说赶场是人们生产、生活、商贸的需要。人们的生产、生活用品都要靠赶场到集市上买。各行各业的商人的商品更要通过逢场来推销产品,因此各类商品货物都有相对集中的贸易街道或场地,同一类货物则到该类商品集中地段进行销售买卖。
晋城的粮食市场,就在过去的大南街一带,每逢二、五、八当场,农民们和粮食商贩就把粮食或担或背运到大南街,放在街的两边进行交易,街道上赶场的人熙熙攘攘,拥挤不堪。街道两旁夹背里、箩筐里都装着各种粮食,有雪白的大米,有红红的高粱,有绿色的绿豆,有金黄的黄豆,还有小麦、玉米豌豆等五谷杂粮,什么季节盛产什么粮食,市场上新上市的这类粮食就多一些,行情普遍便宜些。那时卖粮食一般不论斤,而是按一升或一斗论价。最为希奇的是买卖双方讲价了,双方都不在口上喊价或议价,而是一方伸出右手插进另一方的长袖筒中,用五个手指变换形式喊价和回价,如卖一升米卖家用食指和拇指相捏,表示这米卖七个铜板一升,买家一摸,觉得价格适宜就点头成交,如果认为不适合则边摇头边用自己的五个指头捏在一起,表示还价为五个铜板一升,商家如果点头认可就成交,如果不合适,双方又可以这种方式进行讨价还价,若彼此谈不拢就边摇头边抽手出袖筒,去找另一卖家谈生意。这种讨价还价的奇特方式更适用于猪、牛的买卖。在袖筒里谈价钱是有讲究的,伸出食指表示“一”,伸出食指和中指表示“二”,伸出食指、中指、无名指表示“三”,若连同小指一同伸出则表示“四”,若五指指头捏住一堆则表示“五”,若只伸出大拇指就表示“六”,要表示“八”,拇指、十指伸直,其余三指弯曲,如果要表示“九”,就伸出食指变成钩状,要表示“十”就伸进另一只手伸出食指与另一只食指架成十字。切不可乱比划,让对方产生误会。买米成交了,还要双方同到南街的米亭子(现在南台路农业银行处)去过斗或过升,由南街上火神庙的大僧人(即住持)亲自过斗或过升,把米倒进斗或升里,僧人手持一丁字形木尺,沿斗口面刮过去,表示秤平斗满,两不相亏。说到“斗”、“升”、“合”,它们都是量粮食的量具,十合为一升,十升为一斗,估计一合米约四、五两吧,一升米约四至五斤重(过去十六两为一斤)。买米的也很讲究,伸手抓起一把米,然后伸开手掌略倾斜些,让米粒滑下去,看手上巴有多少糠灰,巴灰多了就成了砍价的条件。还要抓起来放到鼻子边闻一闻,若气味不对被判为太陈旧。同时也要捏上几粒米放进嘴里轻轻嚼一嚼,嚼得清脆有声认为晒得干才好,这一撒、二闻、三嚼是当时买米的普通识货的方法。
猪牛市场在现在小西街后头象溪河边的场地上。这种买卖特别审慎,买方要看猪的架子,猪生得高脚亮裆的认为长得大,猪嘴生得太长,判为不啃吃东西生长慢,若猪肚较宽大,判为吃得多,长得快,猪肚是个夹扁扁,这是吃东西择细(嫌嘴不啃吃)的猪。还要看猪的毛色,黑而亮是健康的象征,若颜色灰暗视为内脏有病。看牛也很讲究,无论黄牛和水牛,都要看口齿老嫩分辩年纪老或壮,四蹄要大而圆,四腿要高大结实,肩膀要宽厚,腰肚要圆而粗壮,也要看毛的光泽,还要看皮的松紧。卖猪的多是邻近的农民,也有来自他乡的猪贩子,专做猪生意的。至于卖牛的,大多数是牛贩子,从外地赶牛来卖。市场上猪的尖叫声和牛的粗犷叫声交织在一起,买卖人都在袖筒里悄无声息地进行议价。买卖成交了,要去一边收押金的地方交押金才能完清手续。
柴草市和碗市在原来的小南街出头的大河滩上,即今天的“好吃桥”南端河边上,柴市紧挨小南街一块平地上,农民背着满背架的干木柴(柏树、桑树、青钢等劈开的木头),也有用箩篼提来干疙兜(树根部分)的,放到市场叫卖,还有的背上一大背架干谷草或干黄豆草的上市。有的高叫:我的柴是老柏树干柴,油分多又干燥,火光大哟!有的电:青钢树柴见火就燃,好烧又经燃,灶里闪火光,外头流清水,包你经燃发烧!下几十级石梯,下面是宽大的碗市坝,贩子们把各式各样的大小土瓷碗、大小碟、盘、陶质夜壶(盛尿的便器,身子扁平,侧有圆筒形的口子,正对一方有一把手)提来销售。大小碗、碟、盘子都捆成一筒,也有打开散卖的,除了土地瓷碗、碟、盘,也有来自瓷都景德镇的好瓷器,买家买时常把瓷器放在手中,伸出右手食指轻弹,其声清脆悦耳则被视为好货,还要看花色好看不,有无黑斑或光滑不光滑。庄户人家多买土瓷碗,发财人家多买景德镇的好瓷器。一时间,碗市上叫卖声、敲弹碗碟发出的清脆响声、讨价还价声响成一片、煞是热闹。
农民们卖了农产品,兜里有了钱,纷纷去布店或油店去扯布打油。过去卖布集中在布政街(即挨近好吃桥北端一带),有白布、蓝布、各种印花布,还有机织的所谓洋布,色泽鲜亮,薄而光滑。另外一种宝石蓝色的阴丹布,有也灰布、青布等。农民多半扯一般的土白布或土蓝布、土青布,连这也要和老板讲上半天价钱,成交了,老板手持竹制尺子沿布边沿一尺一尺地量,把布拉得直而紧,于是又引来了买主不满,老板边解释,边又多量上二、三寸让对方看,说:多给你量了几寸,我才吃亏啊!接着用剪刀在量够尺寸的地方剪个小口,然后两手用拇指和食指紧捏口子两边,用力一撕,只听一阵清脆的“咝咝”声,随即撕下一截布来,折叠好,交给买主。看,这就叫“扯布”。一时间,讲价声、撕裂布的清脆响声此起彼伏,一阵喧哗。撕土布响声沉闷,撕洋布声音响亮,两种不同的响声相互交织,互相映衬,各有韵味。
那时卖油多在油店街一带(现在晋中市场河对面的半边街处)。上街时,农民们把油罐先放到熟悉的油老板摊点上,大小油罐摆了一大片,有的闪亮发光,有的灰头土脸。农民临回前才到店里去打油,按顾客打油的数量,老板用不同的油提子从油篓里舀油。油提子是用竹筒做的,底端留节疤,另一端截成一个斜面,再在上下两端用青篾片做把手穿上。油提子分大小:一两的、二两的,半斤的不等。老板手捏油提子把手,伸向油篓里舀上油,要端得油满斜面口子(否则会引来顾客抗议),再挨近油罐口往下慢倒,随即渐渐提高油提子,油成一条线流进罐口里,再逐渐缩短距离,将提子里的油滴尽,这舀油、端提子、倒油是个技术活,很有表演的功夫,否则油难于一滴不落地倒进罐里。厚道的老板还会从篓里稍许舀上一点儿油添上,让顾客满意。其实关键在于倒油时将油提子里的油滴干尽才是关键,因此人们常说:添油莫如滴提。
卖蔬菜、水果的市场,在四桂坊十字路上(现在外正街下头与好吃桥北面相交接处)。四桂坊周围都三至四层楼的穿斗木结构房子,下面临街面设铺子,里面和二楼是茶楼酒肆,顾客络绎不绝。蔬菜瓜果摆放在街的两边。这儿人气旺盛,买东西的、闲逛的川流不息,也是“剪绺子”(扒手)活动频繁的场所。四桂坊的桂花桥畔,有著名的李记茶馆,也兼卖烟酒,这儿常有江湖艺人来此说评书或演唱清音、金钱板、说笑话段子等,很是吸引人,因此常常顾客满座。每到这时,茶客们一边品茶,一边看演出或听评书。卖瓜子、香烟、豆腐干、花生小吃的小贩常光顾这里,拖腔拖调地吆喝:“花生——瓜子——豆腐干喽!”卖锅盔、麻花的小贩也来凑热闹,也拖着腔调叫卖:“锅盔——酥锅盔喽!糖麻花咸麻花——进口一咬脆嘣嘣儿!”茶客们时不时地买上几把瓜子,几块豆干或几把麻花,或几捧花生,用来香香嘴,甚是惬意。
若要买糖果、糕点,就到外正街上去,那儿有三、四家糖果店,那时除了白糖、黄糖,也有水果糖,还有一种很甜腻的老木虫糖,形状象老木虫,白色,身上有两三条红线或蓝线作装饰,也卖有桃片糕、芝麻粘,更有名声远播的狮子糕,这都是馈赠佳品。另外大小芝麻饼也是西充的特产。这儿常常馋得小孩们直吮手指,赖在柜台前不肯走,家长不得不小有破费了。
赶场除了买卖东西外,其实还有许多事要通过赶场这天来办理。第一件是谈婚论嫁,儿女双方的父母和亲友相约赶场到茶房或酒楼见面,一张四方桌大家围坐在一起,各自报儿女的生辰八字,媒婆则夸耀儿女的长相、身段和能干本事,说得天花乱坠。双方父母都彼此打量对方,想象着对方子女的长相,俗话说“栽花傍墙,养女象娘”,亲家母有人材,长相好,对方心下暗自满意,双方推论生辰八字相配而不相克,这桩婚事就大致定弦了。办完事,男家少不得邀请对方到饭馆吃一顿。
第二件,两个不同姓氏家族发生争端,评理解决问题也要双方族长和当事人及族中有名望而能言善辩者,相约当场天到茶楼酒肆进行沟通交涉,平息事端,输理的一方不但要向对方赔礼道歉,还要开茶酒钱,事态严重的甚至要请对方到饭馆里聚餐喝酒以示诚意。这种场合,有靠山的还要请族中在地方政府中当官任职的人来撑场面壮声威。如果族中有两家因事起争执调解不下,也要双方趁逢场坐在一起来讲理评判,同样是输家买单。若遇上这种事,围观者里三层外三层,来看热闹,有的为顾及脸面,找个较僻静的地方解决事端,以免被旁人笑话。
第三件,读书人也好附庸风雅,趁赶场与文友相邀,找个清静场所品茗或喝酒,交流读书心得,谈诗论文,兴之所至,不免笑谈社会上男女风月场中的事,如谈蒋二嫂、糯糍粑的风流韵事,以助酒兴。
再者赶场也是外地物资和南北文化大交流的活动。如一年一季的“十大帮”来西充卖货,有陕西的商人,我们称之为“老陕”,有河南的,我们送他个雅号叫“河南胯子”,也有川东、川西的商人,货物品种多样,有药材、各种特产(如红枣、花椒、干菌子、各类糖果糕点、各种干货),还有叫不出名的东西,都摆放在东起小东门,西到学街(即今天滨河路地段),到处摆满了各种商品,吸引着赶场人们的目光,不时选上一两样实用的东西。另外,摆西洋镜摊子让人看希奇的也来凑热闹。所谓“西洋镜”,就是一个或一排木箱,上面都有一个观察孔,摊主站在箱子一侧,那箱上有道缝口,再在它上头装置有鼓、钹的乐器,谁给了钱就可到打开的观察孔去看西洋镜,摊主把各种五颜六色的图片(风光片、戏曲人物、美女照等)插进缝口推进去,一边拉动鼓钹,发出铿锵的乐声,一边吆喝着:乡亲们快来看,西洋镜真好看,三英战吕布(咚咚锵),吕布戏貂婵(咚咚锵——咚咚锵),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杭二州好风光(咚咚锵——咚咚锵)……一时间西洋镜箱前人头攒动,捷足先登者看得眉开眼笑,迟到者在一旁干着急,大人小孩都争先恐后,一睹为快,真是大开眼界,大饱眼福。
一帮子耍猴戏的也带上三两只猴来凑热闹,选个稍宽的地方(小东门一侧),拉开了场子,敲着锣吆喝着,人们围个水泄不通,艺人吆喝什么,猴儿就干什么,一会儿翻筋斗,一会儿爬竿,一会儿推小车,一会穿衣戴帽,一会儿向众人打拱作揖,不断变换动作,引人捧腹大笑,给这山乡小城平添了许多乐趣。
另外,还有一群特殊的赶场人,那就是乞丐,我们西充人称其为“叫化子”、“讨口子”。他们来赶场不是来买卖东西,而是向商家、路人乞讨。本地的乞丐逢场多到稍远的乡镇或邻近县城去行乞,到晋城乞讨的人大多来自外地。他们三五成群,各自在东门桥头、南门洞坡上和西街山垭、北门街口行乞,他们衣衫褴褛,拄着一根斑街棒,有的逢头垢面,还有一些稀奇古怪打扮的人——有的上眼睑上翻,眼球凸出,露出一双充血的大眼睛,手捏一只破碗,可怜巴巴地向路人讨乞,有气无力地乞哀:老爷爸爸呢,你们行行好,可怜可怜我这遭孽人吧!说完朝地上磕着头,让人看了分外心酸,好心的老大娘掏出几个铜板放进碗里,那叫化子连连作揖叩头,连声称谢。(后来父亲告诉我,把上眼皮外翻是乞丐们行乞的一门功夫)。还有的坐在路边,一条腿全裸着,从小腿到大腿部分,看去全是一片斑斑脓血,似在淌着血水,令人见了既恶心又可怜,他一边指着斑斑血迹的腿部,一边可怜地向路人哀告:爷爷爸爸,姑奶奶啊,可怜可怜我这苦命人哪!不时有路人掏出铜板或纸币丢在他身前。
四门的乞丐讨要到上午十点左右,纷纷进城沿街讨要,一边打着莲花闹,一边唱:莲花闹,两头翘,干饭稀饭都要要,老爷爸爸们行行好,荣华富贵辈辈少不了,哎——荣华富贵少不了!街上行人有的回避躲开,有的掏上几个小钱丢进伸出的破碗里,他们沿街讨要,遇上食店或商铺绝不放过,打着莲花闹唱:莲花闹,两头翘,恭祝大爷生意好;生意好,发大财,财神天天上门来,哎——财神天天上门来!有的老板听得受用,拿出几个铜板或面额小的纸币放进乞丐破碗里,乞丐们连声称谢:这位大爷心慈善,生意兴隆赚大钱,嘿嘿——赚大钱!唱完又转向下一店铺唱开了:那家走了这家来,恭喜老爷发大财,老爷今天行行好,子子孙孙都发大财,嘿嘿——子子孙孙都发大财。有的老板厌恶的挥挥手,有的老板眉开眼笑丢去几张纸票或铜板打发了事。沿街行乞时,不时有赶场的农民捧上几捧米或小麦、葫豆之类的农产品给乞丐,乞丐们连声称谢作揖:多谢大爷赏口粮,五谷丰收六畜旺,哎哎——五谷丰收六畜旺!
你们看,这赶场多热闹,多丰富多彩,它是芸芸众生生活一个侧面的真实写照,也是社会生活的一幅缩影,同时也是多彩多姿的民俗民风活动,满足了社会的需求,丰富充实了人们的生活内容。
182138szn66lx0wdx9qx6n.jpg u=1058414954,3185828008&fm=214&gp=0.jpg u=1065277880,1143469312&fm=214&gp=0.jpg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55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发表于 2017-1-3 19:43 | 显示全部楼层
川西川东赶场大抵如此。热闹,传统。

发表于 2017-1-3 20:01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7-1-3 20:51 | 显示全部楼层
生动,詳細,很多都是我第一次见识.
发表于 2017-1-3 21:50 | 显示全部楼层
好!点赞

发表于 2017-1-4 08:58 | 显示全部楼层
有意思的好文章!

发表于 2017-1-4 10:29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

发表于 2017-1-4 12:01 | 显示全部楼层
真实,好文!
手机网友  发表于 2017-1-4 12:36
西充人讲德性,打死不要饭。

发表于 2017-1-4 19:19 | 显示全部楼层
收藏
手机网友  发表于 2017-1-5 06:21
楼主可否留电话,想了解更多的民俗…
手机网友  发表于 2017-1-5 06:21
楼主可否留电话,想了解更多的民俗…

发表于 2017-1-5 20:27 | 显示全部楼层
西·充史。
发表于 2017-1-5 22:58 | 显示全部楼层
象陈老师这样的人才真是具有崇高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默默奉献的十佳文明公明。

发表于 2017-1-6 10:35 | 显示全部楼层
德高望重的陈老师!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