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首镇戏楼历经沧桑的戏曲“博物馆”
2016-11-29 08:43 来源: 汉江网-襄阳晚报
摘要:牛首镇戏楼被认为是襄阳目前保存较为完整的三大戏楼之一,距今至少也有230年的历史,今年七月被我市列入第一批保护性建筑名录。
http://upload.hj.cn/2016/1129/1480380194378.jpg
牛首戏楼
http://upload.hj.cn/2016/1129/1480380194741.jpg
门板上的花纹
http://upload.hj.cn/2016/1129/1480380194204.jpg
光绪三十四年曾修缮过
http://upload.hj.cn/2016/1129/1480380194469.jpg
当年画的戏班旗子
襄阳晚报记者刘晓青
牛首镇戏楼被认为是襄阳目前保存较为完整的三大戏楼之一,距今至少也有230年的历史,今年七月被我市列入第一批保护性建筑名录。
位于汉江边襄阳上游的牛首镇,在历史上是一座重要的码头。
据《明·统一志》载:“牛首,乃十二连城之一也。”牛首历史上建有寨堡,宋元之战时,是襄阳城防体系中的“十二连城”之一。
到过牛首镇的人总是不禁会问,牛首因何得名?因没有确切史料记载,所以现存说法均为人们推测。有人说牛首曾作为襄阳城防“十二连城”其中的一座,因城如牛头,故得名牛首。还有人说,牛首得名来源于唐朝襄阳籍诗人张继的一首诗《金牛昂首》。传说三国时关羽就是决白龙堰、青龙堰、黄龙堰、黑龙堰、普陀堰、莲花池与金牛池的水淹了曹操的七军,而张继所作《金牛昂首》一诗吟咏的就是莲花池和金牛池。这首诗虽是少年张继的习作,却受到先生和同窗的推崇,大家争相传颂。之后这一带兴起了酒肆、行栈、商铺,受《金牛昂首》一诗的影响,大家把这里最初形成的集市叫“牛首”。
地处交通要道的牛首镇也曾是商贾往来中转的重要驿站,各地商人在此也建有供本籍商人祭祀、休憩的会馆。
会馆是旧时中国一种独特的人文景观,出于娱神或自娱目的,一般有会馆的地方也一定会有戏楼。
牛首镇戏楼位于牛首一中院内,它与樊城的抚州会馆戏楼、谷城的三神殿戏楼一起,被认为是襄阳目前保存较为完整的三大戏楼。
日前,记者来到牛首镇探访了这座古戏楼。
戏楼东边紧靠两层楼房,西边是居民房屋,南边是家属菜地,北边是一大坑。戏楼坐南朝北,分上下两层。由于年久失修,戏楼呈现出浓重的岁月风蚀的残破感。
镇文化馆馆长李志坚介绍,以前人们还可以上到二楼仔细观赏,现在却不敢随意上去了,建筑下部青砖风化严重,上部有部分瓦面脱落,因长年漏雨使木构架部分腐烂,西边有所倾斜。“维修资金没到位,我们只能拿几根木头暂时顶住随时可能散落的部位。”李志坚说。
虽然经历了岁月的洗礼,内部木构件部分已腐朽,但残存的雕梁、画柱依旧显露着戏楼曾经的精致与气派。“牛首戏楼的屋脊中央建有子牙楼,两边飞檐上翘,并有动物雕塑,戏楼的正面是二龙戏珠浮雕,东西边是大象、鹿、凤凰等浮雕,非常壮观。”这是早些年文史爱好者考察戏楼留下的相关记述。
戏楼的一主横梁上留有“乾隆四十六年润五月初五一乐也”的墨迹,据此推算,这座戏楼距今至少也有230年的历史。除此,戏楼的横梁上、门板上还有“永盛班”“魁盛班”等十几个清代戏班留下的墨帖。
据当地人讲,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此戏楼还相当红火,每年重要节日都有戏班子到此演出,多为花鼓戏、川剧、黄梅戏、曲剧、豫剧等。戏楼对面50米开外栽有一棵木瓜树,演出时用绳子和藩篱将场地一分为二,一边为男,一边为女。
五十年代末,戏楼被改为学校,再也没有演出过。石塔、石碑都用作了烧石灰的材料,大炼钢铁时将铁钟也毁了。特别是六十年代后期,戏楼屋脊上的造型全部被砸,部分雕塑被毁。从仅存的部分来看,雕塑十分精美。
我市部分文史爱好者将牛首戏楼称为“江西会馆戏楼”,这一说法是否确切,市文物管理处提供的资料并无显示。“查《襄阳县志》等史书均无对戏楼的记载,戏楼始建年代无考。”市文物管理处工作人员介绍,关于戏楼的年代,现在只能根据戏楼梁上墨迹来推算,戏楼在乾隆年间就存在了。“与牛首镇一江(汉江)之隔就是卧龙镇,据我们考察,卧龙镇的确是有江西会馆存在过。按照常理推测,一江两个码头同时存在江西会馆,可能性不大,但也不排除例外,一切得根据证据来说话。”襄阳拾穗者民间文化工作群成员李秀桦曾经对存在于襄阳的会馆做过系统调查研究,“目前还没有发现牛首戏楼就是江西会馆的证据。”
抚今追昔,历史已悠悠走远,但牛首镇戏楼历经沧桑,遗韵犹在,如同一座博物馆,记录着中国戏曲数百年来的兴衰沉浮,也展现了古代能工巧匠的聪明才智。
(本文图片由作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