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3823|评论: 7

[交流共享] 【荐闻】北京三大老戏楼将重生 "广和楼"已有四百年历史(路艳霞)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11-29 20: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北京三大老戏楼将重生 "广和楼"已有四百年历史
                                      2015-02-13 11:39   路艳霞 




 提起广和剧场、中和戏院、吉祥戏院,京城老戏迷都知道,那可是当年名角辈出的地方。今年,这些消失已久的老戏楼,将以不同的面貌得以恢复。2015年全市文委主任工作会议于昨天召开,会上宣布,北京今年将新建或改造一批演出场所,同时对其中的一些“老字号”进行重建和恢复。

提起广和剧场、中和戏院、吉祥戏院,京城老戏迷都知道,那可是当年名角辈出的地方。今年,这些消失已久的老戏楼,将以不同的面貌得以恢复。2015年全市文委主任工作会议于昨天召开,会上宣布,北京今年将新建或改造一批演出场所,同时对其中的一些“老字号”进行重建和恢复。

提起这三家老戏楼的历史,上了年纪的戏迷都能说出其中的门道。位于前门外的广和剧场,历史上也叫“广和楼”,这座戏楼建于明朝末年,距今已有近四百年的历史。作为京城最出名的戏楼之一,这里曾与华乐楼、广德楼和第一舞台,并称为京城四大戏园。京剧大师梅兰芳的艺术生涯,就是从这里起步的。

中和戏院位于大栅栏文化街内,建于清朝末年,也是一座有着200多岁高龄的老戏楼了。这里旧时称“中和园”,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四大徽班进京,最早就是在中和园、正乙祠戏楼和广德楼戏园进行演出的。

与广和剧场、中和戏院相比,吉祥戏院的历史稍短,却也经历了100多年之久。这座戏园子位于东城区金鱼胡同西北口,东安市场的北端,由光绪朝内廷大公主府总管事刘燮之于1906年创建。谭鑫培、杨小楼、金少山、谭富英、梅兰芳、马连良、姜妙香等梨园名家都曾来此登台献艺,这里也曾是北京最有名气的戏楼之一。

三大戏楼都曾有过辉煌的历史,但后来也都渐渐衰落。为了维持生计,广和剧场曾经放过电影,当过交谊舞舞场,还曾办过电子游戏厅,后来因前门改造而被拆除。中和戏院自1994年之后便已经没有正式演出,也曾对外出租门脸儿,开游戏厅、台球厅和录像厅。至于吉祥戏院,1993年东安市场改建时,这座戏院被划入拆迁范围,尽管时任中国剧协主席的曹禺曾连同骆玉笙、冯其庸、新凤霞、梅葆玖等50余位知名人士呼吁进行保护,但其旧址还是变成了高楼。

尽管三大老戏楼的故事早已成为历史,但仍有不少老戏迷惦记着它们。“这三大剧场,四大名旦、四大须生都在此演出过,广大戏迷对它们的重建和改造充满了期待。”市文化局文化资产运营中心主任杨连霞说。

据杨连霞介绍,广和剧场今年将在原址上进行重建,由东城区还建完成,该项目将于春节后进行招投标,预计4月开工,年底完成。中和戏院的恢复工作则将与西城区大栅栏整体改造同步进行,有关方面将为此进行积极、合理的运作。

至于吉祥戏院,梅葆玖等全国政协委员多次呼吁将其恢复,市文化局也一直在积极推动此事。据了解,目前北京银泰大厦已经预留出4000平方米的毛坯房,市文化局已与银泰公司积极协商,以股权置换产权的方式恢复吉祥戏院老字号,这项工作将力争在今年内完成。

另外,今年还将积极推进北京市文化活动中心、北方昆曲艺术中心、北京交响乐团、北京市曲剧团等市级重点工程和市属文艺院团演出排练场所新建、改造工程。北京京剧博物馆的建设项目也正在积极推进中。

相关新闻

京津冀将联手打造文化市场

本报讯(记者路艳霞)今后,北京市民将有望欣赏到更多来自河北、天津兄弟省市的文艺演出了。2015年全市文委主任工作会议上透露了这样一个信息:京津冀以及南水北调对口协作地区的文化共建,将成为今年北京文化工作的一个新亮点。

按照全年工作部署,京津冀三地将加强在动漫游戏、文艺演出、艺术品交易领域的合作对接,加强省市间文化产业资源互通,为产业主体牵线搭桥,形成区域统一文化市场。在非遗项目方面,三地还将加强对各自非遗项目的挖掘利用,形成共同保护机制,拓宽交流渠道。探索非遗项目的生产性保护方式,促进非遗活态传承,打造一批具有京津冀文化特色的非遗文化品牌。

加强南水北调对口协作地区文化共建,也是今年全市文化工作的一大亮点。市文化局将按照水源地文化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发挥首都优势,重点支持水源地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双方将合作共同起草制定对口协作文化领域专项规划,实现对文化对口协作的科学指导。此外,为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对口协作,北京将支持水源地的重点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合作开展展览、艺术创作、群众文化交流等文化活动。(记者路艳霞)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楼主| 发表于 2016-11-29 20:17 | 显示全部楼层
       贵州“世界最大戏楼”对外开放


被上海大世界基尼斯总部称为“世界最大戏楼”的贵州省瓮安县双面实木大戏楼日前正式对外开放。

被上海大世界基尼斯总部称为“世界最大戏楼”的贵州省瓮安县双面实木大戏楼日前正式对外开放。

记者从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第五届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上了解到,瓮安县双面实木大戏楼是瓮安县猴场千年古邑旅游区重要标志性建筑,是根据文史资料记载和当地老人回忆在原址仿建而成,共投资8000余万元。戏楼宽42米,高28米,共4层,占地面积1999.2平方米,建筑面积3773.66平方米。

瓮安县双面实木大戏楼属徽派风格,古朴典雅,共有26只翘角,是世界上最高、规模最大、工艺最复杂的双面实木古戏楼,9月24日被上海大世界基尼斯总部授予“大世界基尼斯纪录最大戏楼(砖木结构)”称号。

据介绍,瓮安县将邀请国内外的知名艺术团到双面实木大戏楼演出,发扬国粹的同时促进文化交流。北京、河北等地的艺术团将在双面实木大戏楼开唱,内容包括京剧、昆剧、评剧、越剧、黄梅戏、秦腔、豫剧、河北梆子、川剧、黔剧等十大剧种。



 楼主| 发表于 2016-11-29 20:20 | 显示全部楼层
谷城县:300年前古戏楼重现于世

谷城县文化工作者近日在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三神殿进行文物普查时,发现一保存基本完好的古戏楼。据了解,以供奉水神、财神和雷神的三神殿位于谷城县城关镇中码头街。整个建筑群坐南朝北、平面呈“T”字型展开,戏楼前...

    谷城县文化工作者近日在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三神殿进行文物普查时,发现一保存基本完好的古戏楼。

    据了解,以供奉水神、财神和雷神的三神殿位于谷城县城关镇中码头街。整个建筑群坐南朝北、平面呈“T”字型展开,戏楼前有类似广场的大院,又有一座由前后小院组成的封闭完整的院落。整个古戏楼风格古朴典雅,精雕细凿,花饰优美,屋顶为单檐歇山顶,戏楼的屋面后坡与山门屋面后坡相连,使之浑然一体。

    据谷城县文体局负责人介绍,该古戏楼已有300多年历史了,是鄂西北地区保存最为完好的古戏楼。清朝和民国初年,老百姓和商家经常汇集于此看戏。(责任编辑:李青 编辑:刘蓉姣 张涛)


 楼主| 发表于 2016-11-29 20:22 | 显示全部楼层
安徽会馆大戏楼年内将向社会开放

北京青年报记者昨日从西城区获悉,经过一年的整修布展,有着“京师第一会馆”之称的安徽会馆核心区域即将开放。

北京青年报记者昨日从西城区获悉,经过一年的整修布展,有着“京师第一会馆”之称的安徽会馆核心区域即将开放。

据介绍,受腾退等条件所限,此次整修的部分仅是核心区域的三处楼台,包括中院第四进中的碧玲珑馆、大戏楼以及第三进中的神楼,其他部分仍为民居。其中,安徽会馆大戏楼是北京目前仅存的四座民间戏楼之一,也是目前四座戏楼中唯一没有正式启用的。

安徽会馆是北京作为京剧发祥地的唯一文物见证。同治、光绪年间,著名的徽班三庆班及名角程长庚、刘赶三等常在此演出,而三庆班于光绪十二年(公元1886年)在安徽会馆的演出戏单至今犹存。在馆厅墙上的一角,著名戏剧大师洪昇极负盛名的《长生殿》首演剧照和书影清晰可见,而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谭鑫培也曾在安徽会馆登台献艺。

西城区椿树街道相关负责人告诉北青报记者,修缮一新的安徽会馆大戏楼今年将向社会开放。届时,街道将在戏楼举办各种非遗节目展示,供百姓体验,而社区京剧队等文艺团队也将充分利用这一资源开展市民活动,今年的“椿树杯”社区京剧票友大赛很有可能移师于此。(记者 李天际 通讯员 张海涛)

(来源:北京青年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1-29 20:28 | 显示全部楼层
抚州会馆:唯一保存老戏楼的樊城会馆


            2016-08-03 07:37 来源: 汉江网-襄阳日报


摘要: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为加强历史建筑的保护与管理,近日,市政府公布了我市第一批保护性建筑名录,包括广德寺多宝塔、米公祠等22处古建筑。


http://upload.hj.cn/2016/0803/1470181024161.jpg 1470181024161.jpg

位于樊城陈老巷东侧的抚州会馆。 记者 王虎 摄


http://upload.hj.cn/2016/0803/1470181024306.jpg 1470181024306.jpg

抚州会馆里精致的瓦当。 通讯员 张玉涛 摄

记者 张亚婷

开栏语

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为加强历史建筑的保护与管理,近日,市政府公布了我市第一批保护性建筑名录,包括广德寺多宝塔、米公祠等22处古建筑。保护性建筑是指已经纳入法定保护体系的各类建筑遗产,及其他具有保护价值的各类建筑。在这22处古建筑中,既有众所周知的习家池、米公祠、古隆中,也有鲜为人知的戏楼、谯楼等建筑,其中以明清时期的建筑居多。这些古建筑是襄阳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它们对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塑造城市风貌特色,建设体现历史记忆、地域特色的美丽襄阳具有重要意义。从今日开始,《襄阳日报》开设专栏,介绍这些保护性建筑及其背后的故事。

江西会馆、小江西会馆、抚州会馆是清代江西省在樊城所建的3所会馆。抚州会馆位于樊城沿江大道中段、昔日樊城最为繁华的商业文化街区陈老巷南口的东侧,是清代江西商贾设在樊城的工商行帮机构。1992年,抚州会馆被公布为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它坐北朝南,现存戏楼、正殿、后殿,总占地面积2000多平方米。“它的建筑精美,巧夺天工,是襄阳明清时期交通便利、经济繁荣的物证。汉戏四大发源地的主流襄河派艺人也在此成名。”市文物管理处副主任赵蔚霞说。

会馆戏楼为木构二层四柱五牌楼式建筑,面阔12.4米,进深8.4米。楼下中间有通道,两侧为厢房。戏楼面向正殿。正殿、后殿尺寸及式样一致,四柱三间,各面阔16.4米,进深14.1米。正面匾题额“峙若拟岘”,背面(即今会馆正面)石匾书“抚馆”二字。“最为神奇的是戏楼大大小小数以千计的木作构件,不用钉卯,只用榫卯相接,一一相扣,分毫不差,咬合紧密,严丝合缝,使戏楼历经数百年,虽显老气横秋,却仍见风姿绰约,古代工程设计精准可见一斑。”市文物管理处黄健赞叹。此外,会馆现存石碑一通,是嘉庆七年禁止骡马进入会馆的告示。

会馆的装饰、陈设显示了两地文化交流源远流长。黄健介绍,抚州城东旧有一座著名的古建筑“拟岘台”,是北宋抚州太守裴材所建。抚州和抚州籍官员为拟岘台和襄阳岘山撰写过大量诗文,在宋代最著名的有裴材、曾巩、王安石、陆游等,他们通过诗文赞美襄阳岘山风景,仰慕羊祜的为人为官。几百年后,抚州商人利用这些文化底蕴在襄阳抚州会馆戏楼撰题“峙若拟岘”匾额,意在加强沟通,拉近抚州和襄阳的距离。

抚州会馆是襄阳明清时期交通便利、经济繁荣的物证。赵蔚霞介绍,从火星观至迎旭门,顺着十里长堤一字排开十几座会馆,抚州会馆居中,处在最繁华的地段。它的前面是汉江码头,装船运货近在咫尺,后面是江西商人经营的瓷器一条街,再后面是经营骡马生意的马街,乘马驾车十分便利。商户到会馆办事也只有一步之遥,距其东面50米处是一座砌有“江西会馆”文字砖的九进仓储式院落,转运货物,可以在这里存放。“商路也是戏路。”襄阳拾穗者民间文化工作群的李秀桦介绍,抚州会馆戏楼是樊城会馆中唯一保存的戏楼。抚州会馆本为江西抚州商贾行旅的聚集地,因为戏楼临近中山前街,于商民熙熙攘攘之地,首创了襄阳的歌市。本地文化学者邹演存回忆:在京戏崛起时期,侯少波京戏班在襄阳一炮打响,以后的华家班又在襄阳掀起了京剧热,民国13年的尚家班也在这座会馆站住了脚。汉剧、越调等各种声腔也荟萃于“南船北马”的樊城。

在上世纪20年代,抚州会馆还做过电影院。陈涛石在《襄樊电影业的沿革》一文中回忆:“1923年夏天,我跟随父亲到樊城抚州会馆看电影,一进大门穿过老戏台,再进就是殿前的大院子。院子的中间竖着两根木杆,张挂着一块六七尺见方的白布单(事后父亲告诉我那是银幕)。我一进门感到新奇有趣的是两边悬挂的红绿电灯,真是晶莹璀璨,光彩耀眼。”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抚州会馆由市政府接管,交房管部门保护管理,一直由市房管局租赁公司使用。会馆院内逐渐被简易民房挤占,住满了原襄樊商城职工,仅留一过人小路。由于年久失修,抚州会馆破损严重,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将会馆的管理工作统一移交给市文物部门。

目前,市文物管理处已制订了修缮方案,今年上半年已拆除会馆内影响文物安全和环境风貌的搭建民房,妥善安置了租住的居民。抚州会馆的修复工作将于近期开工,计划作为戏曲博物馆对市民开放。

探访襄阳第一批保护性建筑


 楼主| 发表于 2016-11-29 20:32 | 显示全部楼层
   牛首镇戏楼历经沧桑的戏曲“博物馆”


               2016-11-29 08:43 来源: 汉江网-襄阳晚报


摘要:牛首镇戏楼被认为是襄阳目前保存较为完整的三大戏楼之一,距今至少也有230年的历史,今年七月被我市列入第一批保护性建筑名录。



http://upload.hj.cn/2016/1129/1480380194378.jpg 1480380194378.jpg


牛首戏楼


http://upload.hj.cn/2016/1129/1480380194741.jpg 1480380194741.jpg


门板上的花纹


http://upload.hj.cn/2016/1129/1480380194204.jpg 1480380194204.jpg


光绪三十四年曾修缮过


http://upload.hj.cn/2016/1129/1480380194469.jpg 1480380194469.jpg

当年画的戏班旗子


襄阳晚报记者刘晓青


牛首镇戏楼被认为是襄阳目前保存较为完整的三大戏楼之一,距今至少也有230年的历史,今年七月被我市列入第一批保护性建筑名录。

位于汉江边襄阳上游的牛首镇,在历史上是一座重要的码头。

据《明·统一志》载:“牛首,乃十二连城之一也。”牛首历史上建有寨堡,宋元之战时,是襄阳城防体系中的“十二连城”之一。

到过牛首镇的人总是不禁会问,牛首因何得名?因没有确切史料记载,所以现存说法均为人们推测。有人说牛首曾作为襄阳城防“十二连城”其中的一座,因城如牛头,故得名牛首。还有人说,牛首得名来源于唐朝襄阳籍诗人张继的一首诗《金牛昂首》。传说三国时关羽就是决白龙堰、青龙堰、黄龙堰、黑龙堰、普陀堰、莲花池与金牛池的水淹了曹操的七军,而张继所作《金牛昂首》一诗吟咏的就是莲花池和金牛池。这首诗虽是少年张继的习作,却受到先生和同窗的推崇,大家争相传颂。之后这一带兴起了酒肆、行栈、商铺,受《金牛昂首》一诗的影响,大家把这里最初形成的集市叫“牛首”。

地处交通要道的牛首镇也曾是商贾往来中转的重要驿站,各地商人在此也建有供本籍商人祭祀、休憩的会馆。

会馆是旧时中国一种独特的人文景观,出于娱神或自娱目的,一般有会馆的地方也一定会有戏楼。

牛首镇戏楼位于牛首一中院内,它与樊城的抚州会馆戏楼、谷城的三神殿戏楼一起,被认为是襄阳目前保存较为完整的三大戏楼。

日前,记者来到牛首镇探访了这座古戏楼。

戏楼东边紧靠两层楼房,西边是居民房屋,南边是家属菜地,北边是一大坑。戏楼坐南朝北,分上下两层。由于年久失修,戏楼呈现出浓重的岁月风蚀的残破感。

镇文化馆馆长李志坚介绍,以前人们还可以上到二楼仔细观赏,现在却不敢随意上去了,建筑下部青砖风化严重,上部有部分瓦面脱落,因长年漏雨使木构架部分腐烂,西边有所倾斜。“维修资金没到位,我们只能拿几根木头暂时顶住随时可能散落的部位。”李志坚说。

虽然经历了岁月的洗礼,内部木构件部分已腐朽,但残存的雕梁、画柱依旧显露着戏楼曾经的精致与气派。“牛首戏楼的屋脊中央建有子牙楼,两边飞檐上翘,并有动物雕塑,戏楼的正面是二龙戏珠浮雕,东西边是大象、鹿、凤凰等浮雕,非常壮观。”这是早些年文史爱好者考察戏楼留下的相关记述。

戏楼的一主横梁上留有“乾隆四十六年润五月初五一乐也”的墨迹,据此推算,这座戏楼距今至少也有230年的历史。除此,戏楼的横梁上、门板上还有“永盛班”“魁盛班”等十几个清代戏班留下的墨帖。

据当地人讲,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此戏楼还相当红火,每年重要节日都有戏班子到此演出,多为花鼓戏、川剧、黄梅戏、曲剧、豫剧等。戏楼对面50米开外栽有一棵木瓜树,演出时用绳子和藩篱将场地一分为二,一边为男,一边为女。

五十年代末,戏楼被改为学校,再也没有演出过。石塔、石碑都用作了烧石灰的材料,大炼钢铁时将铁钟也毁了。特别是六十年代后期,戏楼屋脊上的造型全部被砸,部分雕塑被毁。从仅存的部分来看,雕塑十分精美。

我市部分文史爱好者将牛首戏楼称为“江西会馆戏楼”,这一说法是否确切,市文物管理处提供的资料并无显示。“查《襄阳县志》等史书均无对戏楼的记载,戏楼始建年代无考。”市文物管理处工作人员介绍,关于戏楼的年代,现在只能根据戏楼梁上墨迹来推算,戏楼在乾隆年间就存在了。“与牛首镇一江(汉江)之隔就是卧龙镇,据我们考察,卧龙镇的确是有江西会馆存在过。按照常理推测,一江两个码头同时存在江西会馆,可能性不大,但也不排除例外,一切得根据证据来说话。”襄阳拾穗者民间文化工作群成员李秀桦曾经对存在于襄阳的会馆做过系统调查研究,“目前还没有发现牛首戏楼就是江西会馆的证据。”

抚今追昔,历史已悠悠走远,但牛首镇戏楼历经沧桑,遗韵犹在,如同一座博物馆,记录着中国戏曲数百年来的兴衰沉浮,也展现了古代能工巧匠的聪明才智。

(本文图片由作者供图)


发表于 2016-11-30 22:03 | 显示全部楼层
:):victory:

发表于 2016-12-1 15:25 | 显示全部楼层
:):):)
  当前版块2016年12月1日之前所发主题贴不支持回复!详情请点击此处>>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