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现在的生活和一年前以前相比变化大哦,有水泥路了,不缺水了,娃儿读书的问题也得到解决了,伍书记给我们带来了新生活。”阿月镇马路村的村民曲木日哈提起新来的“第一书记”伍华云就赞不绝口。听村民说,“第一书记”的到来改变了村里的不少现状。
采访前,只知道伍华云是个优秀的“第一书记”,其他的事情了解甚微,所以格外的期待与她的见面。9日下午,我们一行人来到了马路村活动中心,一位个子娇小,身着朴素的女子在活动中心门前,乍一看像20多岁的小姑娘,后来经介绍,才得知她便是我们的采访对象——伍华云。
这让记者不禁在心里打量起了这位“第一书记”:做基层工作比较苦,如此娇小的身躯能够适应吗?女性做“第一书记”是否又有更多的困难出现?她会如何带领这个村落的村民们去打好脱贫攻坚这场硬仗?采访后的结果,出乎记者的预料。
喜欢基层工作
为村民办实事很高兴
伍华云是2015年8月时,从德昌县档案局下派到阿月镇马路村的第一书记,当接到下派通知时,伍华云内心是欣喜的。
一来是因为她从98年开始工作就去到了基层,基层人民的淳朴、勤劳一直伴随她的成长,曾经有过14年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的她,对于“基层”这个词一点都不陌生。在她的心中,在基层工作的那些年,一直未能给基层的人们作出实际的帮助令她有些遗憾。二来因为当时遇到了丈夫去世的打击,也希望能够改变一下自己的工作环境,走出心中的阴霾。
所以,这一次接到“第一书记”的下派任务时,伍华云非常乐意。
也正是多年的基层工作经验,造就了今天的伍华云。即使是让人看起来有些温柔,有些娇小,但是做起基层工作驾轻就熟。刚到马路村时,很快她就能适应环境,工作也很快上手,与村里的村支书、村文书等人相处融洽。
要了解马路村的基本情况,走访农户是必不可少的环节。由于该村的村民居住并不集中,还有部分农户是居住在较偏远的地方,所以走山路,做“跟斗”摩托便成了伍华云的家常便饭。为了要尽快的了解清楚村里的情况,伍华云基本上保持了一周走完全村贫困户24户95人的频率。从产业、基础设施、安全住房等等方面不断的了解村民的现状。
每天跨上自己的斜挎包,带上笔记本就开始工作,询问每户人家,详细的记录下存在的情况。和她一同工作的马路村村支书邱万友都感叹道:“她一个女娃儿,我有些时候都觉得疲倦了,她还不觉得累,从来没有在我们面前抱怨过,还工作得很有激情。”对于伍华云来说,能够帮助村民解决困难是很有意义的事情。
打破单一产业结构
调动村民致富积极性
帮助村民解决困难,带领马路村改变思想观念,实现贫困群体从“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的转变,伍华云始终坚信这样才能够从根本上改变贫困现状,这方面的功夫,她可下得不少。
有的村民告诉记者:“伍书记还教我们咋个致富,还运苗子来给我们栽,我们现在的想法都有些变化了,晓得要自己动手了。”在走访农户的过程中,她不厌其烦的给农户们讲解目前的脱贫政策,从思想上进行引导村民们改变,目前看来初见成效。
是的,为了更好的带村民们走上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经济发展尤为重要,可是对于眼前的马路村来说,还是比较困难。由于该村产业结构比较单一,群众增收困难。随后经过调查分析,召开了村两委会后,决定在马路1、9社规划种植200亩半边红李子。
带社员到杉木村去实地参观,提高了村民的积极性,带成员们前往绵阳调苗子等等,伍华云都亲力亲为。调苗子这一路也颇为惊险,今年2月伍华云带上自己的车,和村两委成员一行4人前往绵阳久亿农林开发有限公司进行实地参观考察,由于车内其他人都不熟悉她的车子操作,平日只开过西昌、德昌城区的伍华云就只有自己坐上驾驶座,一路担惊受怕的从绵阳平安回到德昌,成功调运回了200亩的李子苗,并已经在马路1、9社进行了成片的规划种植,形成了产业发展的一个示范点。大家都打趣的说:“伍书记这么一来,驾车技术都长进了不少啊。”
随后,通过该点的示范引领带动,在马路3、4、7社新增种植了黄果100亩,8社新增种植枇杷15亩,如今每户贫困户都拥有5亩以上的经济林木。看着成片的树苗种植,想着几年后农户们的收成,伍华云打从心里为村民们高兴。
深入细致查民情
解决村民实际困难
说起伍华云,村民们提得最多的就是“关心”二字,在村民的眼中伍华云是一个非常关心村民的“第一书记”,走访农户次数多不在话下,对于农户家里方方面面的情况更是了解的非常细致,哪户人家有什么问题,伍华云都记得清清楚楚。
这些从伍华云的日志就能窥见一二。例如她记载的:“在走访马路6社的罗正学户时,发现他家还未有接通用电。”为了尽快解决该农户的问题,伍华云跑前跑后,最后得到了人社局的资金支持,周末的休息时间都抛诸脑后,赶紧联系上了电力公司的电工,第一时间为该户村民安装了智能电表,接通了生活用电,解决了他们多年来没有电用的问题。
伍华云一直坚持的理念是,脱贫路上不落下一家一户的思想,两年前搬迁到麻栗镇的胡二姐家,即使联系不太方便,她也通过多番打听联系上了该户贫困户。走访后发现,胡二姐的9岁女儿鲁保秀辍学在家。
伍华云心想:“那么小的孩子,辍学在家怎么成,幼小无法劳作,没文化以后怎么生存?”于是通过她的多番劝导,胡二姐答应送女儿去读书,伍华云也帮助小保秀联系上了麻栗中心校的校长解决了入学问题。今年9月,小保秀已经成功入读了小学三年级。
说起伍华云来村后的变化,村民们数都数不过来:“你们来的那条水泥路就是伍书记来了之后修好的,以前还是泥巴路。还有我们的新村建设,每家每户都有猪、鸡养,还有李子、黄果种。经常停水的地方现在不停了。我们的生活思想,都有变化了。”
克服自身困难
工作永远在第一位
在采访中,伍华云很少提到自己的情况,丈夫去世的事情也是问了才透露一二,家里的困难从来都是放在工作之后,还在家里有个12岁的懂事女儿,让她操心少了一些。
其实伍华云的身体一直不太好,肠胃上毛病多,经常吃药。他的坚持,旁人一直都看在眼里。工作上的好搭档村支书邱万友对她评价颇高,他告诉记者:“伍书记来了,我们很多的落后思想都变化了,现在我们为了更好的干工作都基本上把这个活动中心当成第二个家了。我们过去做的事情和现在他带着我们做的事情完全是两回事,以前我们做完全是表面的,他和我们一起也从来不摆架子,只懂好好工作,她身体不好也一直坚持起,特别是作为一个女的,我们从心里面佩服她。”
采访结束后,她谦虚的评价了自己这一年“第一书记”的工作:“还算是尽职尽责,还算有苦干实干的精神。”不过她也清楚的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她与记者分享了外出参观培训的心得,在一次参与的四川省第一书记述职交流中,她吸收了更多的新观念,新知识,收获颇多。她表示,自己在发展的理念上,与优秀的地方比起来还有一定的差距,还需要学习的地方很多。
如今马路村的脱贫攻坚工作还剩百来天,进入了最后的关键时期,她希望并坚信,坚持做好群众工作,更好的去打赢这场脱贫攻坚的硬仗,向党和人民交一份满意的答卷。
本报记者赵泽卫沈毅孙文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