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1026|评论: 0

[转帖] 磁爆步兵杨永信和他的“集中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9-21 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电影《飞越疯人院》里,主角迈克·墨菲为逃避监狱里的强制劳动,装作精神异常,被送进了精神病院。他独特的人格特质和向往自由的心,给死气沉沉的精神病院带来了剧烈的冲击,最终他没能逃脱,而是被“改造”成了真正的疯子。影片中迈克被电击的一幕令人汗颜。

·一拍惊奇!杨永信网戒中心

      在现实生活中,电击疗法(ETC)确实是被用于治疗精神疾病的一种手段,通过电击脑部诱发痉挛,治疗有自杀倾向、严重抑郁症、木僵状态、兴奋躁动等精神病。
      据健康时报,正确的电击疗法每次通电的时间非常短,年龄小的患者通电时间可能只有2到3秒,成年人最长的通电时间也不超过8秒,而且是在全麻的状态下,病患痛苦程度低。

      近日,在山东临沂,一家网络成瘾戒治中心和其创始人杨永信继2009年后又一次蹿升为舆论关注点,尤其是该中心特有的无麻醉、长时间执行的“电击疗法”治网瘾,成为争议焦点。
104853pk4qoayyhizohhj6.jpg

      2006年初,山东省临沂市第四人民医院的心理精神科医生杨永信成立中国杨永信网络成瘾戒治中心,对外宣称探索出一套“心理+药物+物理+工娱”相结合的网瘾戒治模式。
      其中的“物理治疗”即“电击治疗”,被送进戒网所的“网瘾”少年,他们的太阳穴或手指被接通电极,以电刺激产生恐惧感,进而对网络产生厌恶感,治疗直到网瘾完全被戒除。
      2009年5月,《中国青年报》发表了接连三篇文章,对临沂网戒中心进行曝光,舆论一片哗然,专家、法律顾问、网友纷纷发声,舆论向“谴责”一边倒。
      在新闻调查节目《网瘾之戒》中,柴静专访杨永信,并揭露网戒中心主要通过“捆绑监禁、电击酷刑、重复洗脑、限制自由、个人崇拜、互相批斗”等手段,对网瘾少年进行治疗。
      据各媒体报道,临沂网戒中心里主要都是孩子,由父母主动送来,或是把孩子“骗”来,治疗费用每月动辄万元以上,不仅有网瘾“患者”,还有同性恋、逃学厌学、早恋同居等“问题孩子”,在里面接受治疗的孩子,相互以“盟友”相称。
      此外,网戒中心主要依赖“电击疗法”,在“13号”诊疗室里进行。对于中心里的孩子来说,“13号”有着电影《1984》里神秘的“101”房间一样惊恐的含义。
      2009年7月,卫生部办公厅发文,要求临沂市精神病医院停止使用“电击疗法”治疗网瘾。
      2009年11月,卫生部《未成年人健康上网指导》(征求意见稿),明确否认将网瘾当作一种疾病,并严禁体罚等方式“治疗”网络使用不当者,严格禁止限制人身自由的干预方法。
      从后续网友的评论来看,普遍认为网戒中心在接到通知后已停办。
      但根据网戒中心官网主页上公开收治人数的情况,鉴于卫生部通知,2009年网戒中心的的收治人数经历了两年下滑。而在2012年后,收治人数逆袭攀升,直到2015年达到近900人的新高。

·以“爱”之名的电击拯救?
      从网戒中心收治人数来看,2012年后杨永信及其网戒中心再抬头。
      近日,一篇《杨永信,一个恶魔还在逍遥法外》的微信文章在网络上广为扩散,引起许多人的共鸣和愤怒。
      文章详细介绍了杨永信和他的网戒中心,揭示了网戒中心仍在运营的状况,站在反对者的角度,对杨永信提出强烈的评判和谴责。文章的广泛传播让更多人意识到当年风风火火的网戒中心并未消亡,舆论场再一次因杨永信而沸腾。
      而这次,杨永信制胜的法宝在于换汤不换药的“低频脉冲疗法”,并自称是一款“理疗产品”,“治疗方式是两根针扎进虎口,然后对两根银针进行通电。”杨永信说,这种治疗仪对功率进行限制,痛感不如之前的电休克疗法。
      但有盟友们回忆,在接受“电击”的时候,像有无数个针孔扎了进去,每一个细胞都在疼,而接受“电击”的时候,有人按住自己的手脚,有人捂住自己的嘴巴。
      在8月16日14时,《杨永信,一个恶魔还在逍遥法外》的作者雷斯林发布微博称收到了律师函,雷斯林被要求“公开赔礼道歉”,并且还被要求赔偿弥补因侵权行为给委托人造成的名誉损失。为此,作者雷斯林在在微博上寻求律师相关职业的网友帮助。
      截至8月23日9时,该微博共被转载8千余次,获评论近3千条。浏览该微博前200条评论可见,网友均坚定支持雷斯林,杨永信被称为“萨满”(即“巫师”、“跳神之人”)、“叫兽”(指靠发表不适时的言论来激起口水战为自己赢得声誉的学者)、“辣鸡”(“垃圾”的同音),被形容成“恶贯满盈”。
      微博上也出现#临沂戒网中心#话题,并于8月22日登上热门微博搜索。

2.png

      截至8月23日10时,微博话题#临沂网戒中心#已获120多万的阅读量,2千多名网友参与讨论,话题下一片讨伐之声。
      对#临沂网戒中心#话题内容进行分析可见,网友@林熊猫@苏城@雷斯林Raist(《杨永信,一个恶魔还在逍遥法外》的作者)作为“临沂网戒中心”事件的主要传播者,公布了多个接受临沂网戒中心治疗后产生的悲剧。
      其中一位匿名网友向@林熊猫述说,自己的弟弟因为忍受不了网戒中心的电击和人身自由限制,借口身体不适前往医院,后期跳楼自杀。这样的例子并不罕见。

·杨永信和他的背后
      网戒中心的创始人、负责人杨永信的网络头衔很多,主要有“磁爆步兵”、“电击狂人”、“恶魔”,他的外号几乎都是“魔鬼”的代名词,而且大多与“电击”有关。
      杨永信为网戒中心制定了一套86条规定,没有学生知道他为什么要制定这些规定,他们只知道如果违法,立马进“13号”治疗室接受电击。
      这些规定具体的包括“说老师坏话”,“和家长说想回家”,“吃巧克力”,“坐杨叔凳子”,“上厕所锁门”等。
      不听话的孩子会被记一个红圆圈,集满五个红圈,召唤的不是神龙,而是“13号”治疗室一顿电击。
      杨永信还鼓励孩子们“举报”,发现同伴有不端行为并进行举报,可以减少自己的“红圆圈”,即惩罚的几率,而被举报的孩子也会受到相应的惩罚。
      有盟友称,网戒中心就像是一座小小的集中营,进来了就没有隐私、没有朋友、没有信任感、没有安全感,随时随地要遭受到生理和精神上的巨大的折磨。
杨永信在自己的认证微博@杨永信V里,这样描述自己:拯救孩子,责无旁贷;被争议,被误解,被诋毁,问心无愧。杨永信的微博主要用于对网戒中心的宣传,目前已关闭了评论功能。

3.png

      8月10日,杨永信在微博上发表了《哭泣的音符》长篇博文,文章介绍了网戒中心某周日的课程,文章中多是孩子们忏悔自己以往所作所为、向父母下跪一类的内容。
      通过对该微博转发评论、分享评论进行调查,约九成网友谴责杨永信的纳粹式教育,称其为“明目张胆的骗子”,还有网友取笑杨永信“戒网瘾的居然还用网络”。但还有约一成网友(主要是家长)对杨永信表示感激。
      就在舆论热火朝天之时,@临沂发布于8月18日9时发布微博“临沂卫计委: 网戒中心执业规范欢迎监督”的文章,文中称:“前来就诊的网瘾患者都是家长事先通过考察并预约,主动送到网瘾戒治中心的,治疗过程中由家长全程陪同、家长与孩子进行互动。
4.png

      截至8月23日10时,该微博共被转载近2万次,获评论与赞共9千余条,对该微博的前100条热门评论进行分析可见,网友意见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谴责杨永信、网戒中心不道德的行为。2、认为子女网瘾主要是父母的教育及周围环境所致,孩子无辜。3、网友推测认为网戒中心存在着各级牢固的利益链使得其存留至今。4、网瘾是否是神经病界限仍模糊,不能对孩子进行无人道治疗。

5.png

6.png


网戒中心的存去之争
      网戒中心存留至今,少不了支持者的力顶。
      一些正在“治疗”和已经“治愈”的盟友家长则是最大的“挺杨派”,他们认为这里是“幸福家园”,杨永信是挽救网瘾少年的“救星”。
      一位家长曾对采访该事件的记者说,“这是我们最后的希望,我们绝对不允许他们毁掉这个地方。”(“这里”指的是临沂网戒中心,“他们”指的是反网戒中心的社会力量)。
      还有另一位家长对记者表示:“在我们家长眼中,他就是神,网戒中心,就是世外桃源。”
      在“杨永信”百度贴吧里,不少孩子家长力捧杨永信及其“电击治疗法”,还有家长建立微信群,商议如何抵制媒体对网戒中心的“歪曲”报道。
      在百度贴吧“杨永信吧”里,不乏家长发表“挺杨”的呼声,但对帖子内容进行调查发现,“反杨派”的比例远高于“挺杨派”,同派网友互相称为“友军”,还有部分咨询网戒中心的家长在帖子里提问。

贴吧里有不少用杨永信照片做成的、带着脏话的表情包。
      在“网戒中心”这个事件中,争论的焦点聚集在:网瘾是否可被视作精神疾病?电休克疗法究竟是怎么回事?网瘾少年的人身权利是否受到侵犯?
      有报道称,网戒中心机构没有电击治疗的权力,那是针对精神病人才能使用的手法。中心使用的是没有安全生产许可证的电击治疗仪。网瘾并不是被界定的精神病的一种,杨永信的“治疗院”也没有收容精神病人的资质。况且他使用的电击器材即使在精神病院都早已弃用,原因是过于刺激。
      据悉,早在2009年7月,杨永信曾登上著名的美国《科学》杂志(Science)。文章记录杨永信不顾被下药带到网戒中心的“患者”黄河的抗议,将已满18周岁的黄河电击超过一个小时。《科学》杂志用最臭名昭著(The most infamous)来形容杨永信。那时,中国很少有科研文章可以发到Science上。
      目前该网戒中心有医务人员二十多人,其中六名医生,两名心理咨询师,十三个护士,都由临沂市第四人民医院统一招聘,人员编制属于第四人民医院,薪水由第四人民医院发。杨永信为中心主任。
      杨永信说,“人就像电脑,表面上是软件出了问题,但硬件也有毛病。”
      北京大学医学人文研究院医学伦理与法律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岳表示,网瘾是不是一种精神疾病一直都有争议,“但是把它当作一种精神类疾病来治疗,我认为是不合适的。因为医疗行为安全至上,不应该行走在边界。”
      在《新闻调查》的“网瘾之戒”节目末尾,记者问当时在场的所有孩子们:“你们认为出现在自己身上的网瘾跟家庭当中存在问题有关的,请举一下手。”几乎所有孩子都笔直地举起了双手。
      撑起整个网戒中心的不是杨永信一个人,还有希望借助外力来改变自己孩子的家长,在家长眼里,网戒中心可以帮助他们“训练”一个个乖巧听话的子女,却不顾这一切是以牺牲孩子个性、限制自由、留下心理重创为代价的。
      儿童心理学、发生认识论的开创者皮亚杰曾提出,支配心理发展的因素主要有四个:成熟、物理因素、社会环境、平衡。成熟仅仅是所有因素之一,儿童年龄渐长,自然及社会环境影响的重要性将随之增加。
     《中国青年报》有评论称:“要实现这个目的(拯救那些不懂教育的家长和孩子们),要从改变社会的教育观念和家长作风做起,称职、理性的家长才是青少年最好的安全防线。”
      正如电影《放牛班的春天》里说到的,“教育不仅仅是为了知识,爱才是果实。每一颗心都需要爱,需要温柔,需要宽容,需要理解。每一个孩子都来自纯净无邪的地方,永远都应该是人间万分疼惜的珍宝。”
      陪伴孩子成长的应该是爱与责任,而不是谴责与电击。(转自:人民网舆情监测室)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当前版块2016年12月1日之前所发主题贴不支持回复!详情请点击此处>>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