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消费主义时代,节日变成消费的狂欢,并不奇怪。然而,过节的方式固然可以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丰富,但其背后的文化继承和弘扬,却不应该被冷落和遗忘。乡韵乡愁是割不断的情感纽带,是抹不去的成长记忆。再没有什么节日比中秋更适合呈现乡村的人文情怀和情感寄托。国家把中秋节确定为国定假日确属本意回归,而此番“网络中国节•中秋”主题活动的上线更有助于放大传统的声音——了解中秋知识、体味传统文化。可以说,借助于现代技术的加持,千里相思再也无需明月寄,同时,对于更全面、多维度地宣传、阐释中秋节的深厚内涵,亦是善莫大焉。
这个传统的中秋节,家人可以团坐在一起,吃着月饼,欣赏着明月,诗情画意,其乐融融。不仅如此,人人都可以在网络上将中秋节过成文化节,通过网络欣赏中国传统艺术,接受中国传统文化教育,领略中国精神和欣赏中国形象。传统文化固然厚重,但“酒香还怕巷子深”,在今天若还只是以静态的眼光和方式来看待与传承传统文化,显然已经行不通。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农耕社会向消费社会的转型,大多数传统文化与人们日常生活的距离已越来越大。在传播和推广上,关键要通过合理的载体来拉近与人们日常生活的距离,如此才能让传统节日中的文化内涵不至于失去时代感和亲近感,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愈发充盈。
互联网+传统文化的模式是值得探究的路径,它将古典与现代巧妙结合,将厚重的传统文化资源植入开放的互联网,成功实现了中国古典文化的现代转化。由此,传统文化对于一般民众而言,不再是一个陈旧的概念,而是鲜活而近距离的文艺体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