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疾控中心统计显示,截至8月11日,今年全国发现食用小龙虾后引起横纹肌溶解综合征病例超过100例,其中江苏和安徽的病例数最多,超过60例。
>>今年7月初,南京一55岁女子狂吃4斤小龙虾,瞬间瘫痪不能走路,医院诊断为横纹肌溶解。
>>8月1日晚,只因猛吃了一顿小龙虾,武汉一家四口被“放倒”,次日全部入院治疗。
>>8月19日晚,广西钦州一女士吃了一顿小龙虾呕吐肌肉痛,由于病情严重,医生甚至下达了病危通知书。
8月12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小龙虾的消费提示,称如果进食小龙虾后出现全身或局部肌肉酸痛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相关新闻:南京推出全国首个“小龙虾险”,消费者在5家投保单位吃小龙虾如果发生横纹肌溶解症,最高赔2万元。
|什么是|
“横纹肌溶解综合征”
“龙虾病”也称“哈夫病”,其实就是横纹肌溶解综合征。横纹肌溶解综合征是指横纹肌细胞受损,使细胞膜的完整性改变,细胞内物质如蛋白、离子等物质进入到血液里,最后从尿中排出。
中毒者先会出现肌肉酸痛、肿胀,接着可能有发热、全身乏力等较大的反应。还有个显著的特征是,患者的尿液呈酱油色。这是因为,部分患者会出现急性肾衰竭,对肾脏带来不可逆转的损伤。
除了表面症状外,“龙虾病”会导致人体肌肉细胞里的肌红蛋白溜到血液里去,被破坏的肌肉细胞会分泌出大量的钾,进入血液中会引起高钾血症,严重时可致心脏骤停危及生命。
|小龙虾|
为什么可能引起该病症?
专家说,可能有三个原因:
一、洗虾粉;
二、小龙虾的生长环境;
三、个人体质对小龙虾中的某种物质敏感。
|吃小龙虾|
要注意哪些问题?
1、不要在街头流动摊点购买小龙虾,不要自行到江边或河沟捕捞野生龙虾进食,也不要购买非养殖的龙虾。如洪水期间接触江水,未进行有效防护还存在感染血吸虫的风险。
2、不要进食死虾,感官异常或味道不新鲜的龙虾不要进食。龙虾烧煮以前应该尽量清洗干净,多在干净水中浸泡一段时间,去除腮部及肠道。
3、烹饪时应煮熟煮透。由于龙虾在自然环境生长,其体内可能存在细菌和寄生虫,且龙虾外壳较硬,不容易蒸煮,所以烹饪时应蒸煮时间长一些,以有效杀灭细菌或寄生虫。如未煮熟就吃,易感染胃肠道疾病和肺吸虫病。
4、进食龙虾量要有度。一次大量进食龙虾不利于身体健康,而且还可能存在诱发横纹肌溶解综合征的风险。龙虾是高蛋白、低脂肪食物,含有丰富的嘌呤核苷酸,多吃会诱发痛风。如果再搭配啤酒就更不健康,因为啤酒含有分解嘌呤核苷酸的催化剂维生素B1,两者一起吃会加重机体代谢负担,导致血中尿酸增高更快。过敏体质的人尽量不要吃龙虾。一次食用龙虾的数量不宜过多,最好控制在10个以内。对于孕妇、小孩等人群,应尽量少吃龙虾。
5、凡进食小龙虾后24小时内出现全身或局部肌肉酸痛者,要及时到医院就医,并说明进食史。
在外消费小龙虾,最好去比较正规的门店,一则是健康风险较低,二则是倘若出了问题,维权相对方便。
|吃小龙虾|
要预防四种疾病!
在小龙虾买来后放入清水里养24至36个小时,使其吐净体内的泥沙等杂质。一定要把鳃剪掉,虾壳最好用刷子刷洗干净。但小龙虾带来美味的同时,还是会给我们带来一些麻烦。
1、皮肤过敏,龙虾是一种高蛋白食物,会出现异种蛋白反应,有过敏体质的人吃了可能造成全身过敏,出现红色的风疹团。
2、急性肠胃炎,吃了不干净或未煮透的龙虾很容易得急性肠胃炎。
3、寄生虫疾病,龙虾的颈、头寄生着多种寄生虫,切忌生吃。
4、痛风,吃龙虾时不要喝啤酒,因为龙虾蛋白质高,嘌呤的含量也非常高,如果吃龙虾同时大量喝啤酒就可能引起血尿酸增高,引起痛风发作。
|吃小龙虾|
不要吃虾头和虾黄
专家介绍说,吃小龙虾不要吃虾头和虾黄,小龙虾的尾部最安全,因为毒素一般会蓄积在头部的肝脏和胃里面。
龙虾买来后,最好放在清水里养24-36小时,使其吐净体内的泥沙等杂质,杀死细菌。专家表示,在被污染的环境中,小龙虾的吸附能力特别强,它有可能把对人体有害的重金属吸附进去,当它吸附重金属元素后,头部会自然产生一个“囊”,把重金属包裹起来。同样,龙虾头部是最易积聚寄生虫的部位,所以吃的时候要去头,要是煮之前能将头去掉最好。
释疑
1、与水产品神秘毒素有关?
早在2010年,南京的30多个人因为吃了小龙虾就掀起了一场“谜案”。当时,这30多人也患上横纹肌溶解征,从病人的就餐情况分析,小龙虾的嫌疑非常大。但是经过对搜集到的样品进行全面检测,包括致病菌、重金属、农药残留、抗生素残留、激素、寄生虫、藻类毒素等。“反正你能想到的都测了,未发现异常,也没有找到可疑物质。”钟凯说。
随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公布,综合分析认为南京的病例与国际上时有报道的哈夫(Haff)病基本一致。参与公布专家组认为:报告病例属于哈夫病,与食用小龙虾有关。“但具体致病因素,还需进一步的研究、探索。”赖德源解释,所谓哈夫病,指的是患者食用水产品24小时内出现不明原因的横纹肌溶解综合征。
1924年,在波罗的海沿岸的哈夫地区出现了因食用水产品导致的不明原因的横纹肌溶解症,症状与目前的小龙虾横纹肌溶解症类似,由于反复排查没有发现致病原因,只好用当地的地名来命名。近百年过去了,科学家依然没有找到哈夫病的“真凶”,“可谓百年谜案”,钟凯说。
2、养殖场污染?洗虾粉?
吴锡信说,有观点也认为,小龙虾本身不会引起横纹肌溶解,但小龙虾生活的区域并不干净。一些有害物质附着在虾身或吃入体内,加之在养殖和制作的过程中没有处理干净,可能因细菌感染、有毒物质、重金属残留,导致食用的人患上横纹肌溶解综合征。赖德源也说,养殖场的水源污染、酒精也可能与发病有关。也有研究指向“洗虾粉”。洗虾粉由工业强酸“草酸”构成,草酸酸性为醋酸的10000倍,草酸等化学物或其代谢物可能在肾小管内形成结晶,堵塞肾小管。
但吴锡信说,如果短时间内吃下大量草酸的话,草酸本身有腐蚀性,在进入血液之前就会对人的消化系统产生刺激,导致出血或致呕吐恶心的症状,但目前的病人并无此症状,应当可以排除。“关键是草酸会产生十分明显的涩口感觉,你吃小龙虾的时候有这个感觉吗?如果没有,那么它的草酸含量还不如菠菜呢。”钟凯说。
吴锡信说,烹饪用的“假八角”也曾被怀疑。《调查》对2010年南京小龙虾事件的分析显示,家庭自行采购、加工食用龙虾病例占总数的57.1%,每个家庭加工、食用方式、使用佐料也不尽相同,这表明发病与龙虾加工过程及所用加工佐料无关联性。
小龙虾也不是横纹肌溶解唯一的“罪魁祸首”。赖德源说,导致横纹肌溶解的原因很多,包括交通事故、剧烈的地震等引起的严重肌肉损伤和挤压伤。还有其他多种情形:运动过度、高压电电击、全身性痉挛、过高热、酗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