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车祸,平昌县白衣镇濛溪村村民李泽和脑神经严重受损,生活不能自理,整天抱着小板凳踉踉跄跄地满屋跑。家庭失去“顶梁柱”,妻子焦良菊悲痛欲绝。但是,看着傻笑的丈夫、伤心的公公和可爱的儿女,焦良菊选择坚强,用瘦弱的肩膀挑起家庭重担,10年不离不弃,用爱撑起这个破碎的家。 变故 一场车祸撞碎幸福的家 1991年,22岁的焦良菊嫁给李泽和。三年后,小家庭添了一双可爱的儿女,妻子持家,丈夫赚钱,生活虽不富裕,但一家人过得温馨幸福。后来,为让日子过得好一点,李泽和只身来到福建打工,通过学习技术,他成了一名锅炉安装维修技工,随之工资翻番。2004年,焦良菊用多年攒下的积蓄在老家建起了一幢三楼一底的小楼房,日子越过越有奔头。 可是,天有不测风云。2006年的一天,在福建打工的李泽和过马路时,被疾驰而来的小车撞倒在地。“像植物人一样躺在病床上,通过心跳监测仪的波形图才能看出他还活着。”回忆起当时从老家赶到福建医院看到丈夫的惨状,焦良菊再次泣不成声。 昏迷40多天的李泽和经过三次大手术后,终于睁开双眼。“医生说他能活着就是一个奇迹。”焦良菊回忆说,我相信丈夫一定会再创造奇迹。在服侍丈夫期间,焦良菊抽空到医院旁边的书店查阅脑神经损伤书籍,自学护理帮助丈夫恢复身体。 大半年后,生命奇迹没有出现!脑神经严重损伤的李泽和记不起妻儿模样,咿呀不成语,走路跌跌撞撞,连吃饭穿衣上厕所都需要人照顾……他,失去了生活自理能力!原本幸福的家庭随着“顶梁柱”倒下而破碎不堪。无奈下,焦良菊带着丈夫回到老家疗养。 信念 要给孩子一个完整的家 “只要他活着,我就有依靠,孩子就有父亲,这个家才是完整的家。”焦良菊说道。焦良菊父亲去世得早,从小缺少父爱的她更懂得孩子不能没有父亲。一双儿女懂事,读书回家后,抢着做家务,照顾父亲。这时,丈夫更“忙”了,抱着小板凳楼上楼下踉踉跄啮地跑,望着孩子傻傻地笑,含糊不清地喊着孩子的乳名。焦良菊享受着这难得的温馨,笑着哭了。 丈夫出车祸那年,焦良菊才35岁。亲戚朋友劝她,“找个男人嫁出去吧,不然,你要吃一辈子的苦。”焦良菊婉拒了好意,说:“我一走,这个家彻底垮了。”焦良菊选择留下来,用责任和爱心守护着家的存在。 焦良菊的决定,让她从此走上了漫长而艰辛的人生旅程。白天下地干活,晚上操持家务,长期睡眠不足导致她更加消瘦,生活的重担已压得她喘不过气来。健在的公公没闲着,白天跟在“疯癫”的丈夫身后,防止他走丢失。不能远离丈夫的焦良菊腾出时间拼命地在庄稼地里“刨钱”,维持一家人的生活。 2011年,村里建起了砖厂。焦良菊到砖厂上班,每月有2000元左右的收入。她说,每天搬砖量超过10万斤,很辛苦。但看到长大成人的儿女和“乖巧听话”的丈夫,有时烦躁的焦良菊得到一丝安慰。最近两年,儿子大学毕业在浙江上班,女儿成都务工,经济压力“减负”的焦良菊有了更多的时间照顾丈夫。 坚守 十年如一日照顾“大小孩” 每天早晨,焦良菊5点起床做饭,服侍丈夫吃早饭后,便匆匆赶到砖厂上班。中午11点半回家,做家务,给丈夫刮胡子洗脸,浆洗丈夫弄脏的衣服,收拾丈夫发脾气摔坏的茶杯和板凳。 “他与两三岁的小孩唯一的区别是个子高些,就是一个脾气暴很任性的‘大小孩’。”焦良菊说,车祸发生后,虽然保住了丈夫的性命,但他的心智有时还不如两岁的小孩。有时神经“不做主”,满村满院子跑。焦良菊担心丈夫走丢失,把自己的手机号码告诉给同村的人,只要接到邻居的电话,她便急忙放下农活,领回迷路的丈夫。 在丈夫眼里,妻子不是“妻子”,是早逝的妈妈。失去父爱的焦良菊理解从小失去母爱的丈夫,每当丈夫发脾气时,焦良菊轻轻地喊着“和娃儿”(丈夫的乳名),丈夫便“乖巧”许多,像孩子一样一颠一颠地走到妻子面前撒娇。妻子总是用手拍打着丈夫,回忆结婚的事,讲述孩子读大学。焦良菊说,丈夫失忆10年了,但我仍相信丈夫会好起来。 “等孩子成家立业了,我会找一个能接纳‘老和’(李泽和)的男人,可以说说话,一起照顾‘老和’。”焦良菊说,丈夫整天自言自语,孩子又不在身边,连一个说上知心话的人也没有。如果有机会,她会带上丈夫一起嫁。 服侍一天,容易,照顾一月,也容易,但月复一月,年复一年,不离不弃陪伴丈夫10年,难能可贵!焦良菊曾埋怨过上天的不公,但很快从痛苦与煎熬中走出来。她坦率地说, 他是我丈夫,孩子的父亲,我有责任也愿意照顾他一辈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