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岁老人卖5毛钱早餐,绝不该褒扬
周蓬安
五毛钱能买什么?在浙江衢州黄坛口乡的毛师花奶奶的早餐摊上,五毛钱是一碗香醇的豆浆,是一个金黄的蛋饼,是一个软软的糯米粿。这位83岁的老奶奶,坚持24年每天都到当地一所学校门口卖早点,而且从未涨过价。当地人亲切地称她为“早餐奶奶”。(7月4日《央视新闻》)
《央视新闻》这则所谓的新闻真正是“炒冷饭”了。因为早在1月10日,国内各大门户网站就曾转载过一篇题为《浙江一名83岁奶奶摆摊卖早餐 23年从未涨价》的新闻,只是这回将23年增加至24年。当然,央视的这则新闻多了一些细节。
不过,这篇原本作为宣传“正能量”,意在让全国人民感动的新闻,因为缺乏常识,偏离正常的价值观,对于明白人来说就是一篇内容相当糟糕的文章。
首先,该文在价格对比方面就存在很大的问 题。24年前的一碗豆浆,肯定卖不到五毛钱,一个软软的糯米粿恐怕也卖不到五毛钱。
而文章称“就连蛋饼用的鸭蛋,也是老人到村里收来的正宗土鸭蛋”,又暴露出另一个问题。因为大家知道,目前农村一枚土鸭蛋的价格肯定不止5毛,那做出来的蛋饼卖5毛还叫“卖”?纯粹就是做慈善了。
笔者记得“中国最慷慨的慈善家”曹德旺有句名言,即:“捐款,是有钱人做该做的事”。笔者以为,没钱人也可以做慈善,但并非捐款,比如去看看“独居老人”,给他们以心理慰藉;比如参与无偿献血,帮助更多的人。可这篇文章所讴歌的施善者却是一位83岁高龄,一个月仅有1040元养老金,仍处于温饱线上的老人家。这位老人拿着微博的养老金,每个月几乎都要贴上三四百块钱在早餐摊上,这是典型的穷人“捐款”给富人,正常价值观的社会根本就不该鼓励,更不该褒扬以激发她继续这么做下去。
多年前,笔者在参加某官方组织的专家博客笔会中曾和几名“道德模范”对话,其中有位中年妇女在丈夫去世后,含辛茹苦,坚持偿还亡夫欠下的巨债,其“诚实守信”精神令人感动。还有一位残疾人,不但自己自谋出路开了个修理店,还带着多名残疾人徒弟,自强不息且助人为乐的精神值得社会提倡。还有一名82岁的瘦弱老人,此前将拉煤饼积攒的5万元钱捐助汶川灾区,后来靠拉煤饼挣钱资助贫困大学生,其行为虽然令人尊敬,但笔者至少对他在82岁高龄时仍然这么做持坚决不赞同的态度。因此现场向老人家深深鞠躬之后,我对这位老人说,您老辛苦大半辈子,晚年也该享受享受老人应有的快乐人生了,虽然您老这么做感到很快乐,可您的子孙无论从担心您的身体状态,还是担心被他人误解“不孝顺”方面考虑,肯定对您的行为感到不快乐。
当地官员赶紧向我解释,称他们并不鼓励这位老人这么做,也曾多次劝他不要再拉煤饼。但笔者不依不饶,回复当地官员:你们将老人推荐上“中国好人榜”,就是鼓励老人继续这么干;你们请老人到现场,就是鼓励老人这么干。笔者进一步开导当地官员:如果更多的老人学习他,贵市大街上随处可见老人拉煤饼的身影,外地人一定会质疑贵市社会保障工作做得太糟糕,竟逼着这么大年纪的老人还要靠苦力维持生活,城市的形象也就十分不堪了。
这位拉煤饼的老人挣钱资助的是贫困大学生,至少是资助了穷人,受资助对象一定会感恩。而这位已经83岁高龄的“早餐奶奶”,每天清晨2点起床,伛偻着腰开始准备,从清晨5点30分出摊到7点30分收摊,风雨无阻,付出的代价甚至是一般壮年人难以付出的。而最为扭曲的是,老人这种“慈善性早点”资助的是经济条件并不一定差,不一定需要资助的学生。因此另一个问题就摆在我们面前,那就是长期享受该“慈善性早点”的孩子及家长们真的好意思?如果你们心安理得享受一位甚至可以算得上贫困老人的“慈善性早点”,是不是暴露出你们品德上的欠缺?
笔者的基本结论就是,媒体以夸大之词褒扬“早餐奶奶”的行为,缺乏正常的价值判断。如果我们的社会鼓励83岁“早餐奶奶”继续这么做,无疑是价值观严重扭曲了。为了避免鼓励83岁老人继续卖5毛钱早餐,社会对“早餐奶奶”绝不该褒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