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时间,我们这儿大旱了四个月,河里断流,田里开裂,水稻玉米减产估计得到50%。可在长江洪水的气氛下,谁会来关注下?
现在我不想出门,出去看到的是一片枯萎。
小时候,我记得的是我们的小溪长年不断流,不到一米宽的小溪里拦一个小坝就可以捉到鱼,可是现在,除了暴雨的时候,基本上就是一个干土沟。再看新闻里,一些大城市里数百亿的工程在暴雨面前也就如儿童的玩具一样脆弱。抓几个贪了几百万的,解决问题吗?我觉得不能,人与天斗,根本不可能的。人只能顺天而行。
问题出在哪儿呢,我觉得出在城市的发展,却没有注意与环境协调的同步发展上。
空口无凭,我们还是让数据来说话吧,我毕竟不是专业的,数据估计有误差,不过,应该不大。
拿武汉来说吧。
“12小时内中心城区229毫米降雨量,是武汉自1998年以来,面临的外洪内涝最艰难的时刻。”
这个数据来自官方媒体,准确不准确我不知道,不过在我看来,这229mm根本不是什么大问题。
大家知道,土壤是有保水功能的。根据我查找的数据,干燥土壤的含水量为8%,饱和的土壤的含水量约为18.5%~20%。(为了计算方便假设为18%吧),再假设,一天降水能影响的土层深度为1M(其实考虑到地下水,降水所以影响到的深度远不止一米。).土壤密度为2.6T/立方,水密度为1T/立方.
那么,每平方米内(假设一天降水所能影响的深度为一米)保水应该是多少呢?答案是0.3立方。折算成降雨量,那么是300mm.所以,我说12小时229mm,根本不是什么大问题。如果问题解决得完善,那么一天内降雨量达到529mm才能形成现在的情况,可短时间内(比如一个月)529mm的降雨量,我感觉在内陆不可能出现的。
说了这么多,我并不是反对城镇化,我也很喜欢现在的城镇化。可我不喜欢现在的极端天气。
如果根据一个城市的硬化面积,来确定一年中土壤保水量和土壤蒸发量,再进行人工模拟建设蓄水工程和水库壤蒸工程,应该不是大问题。比如一个城市7000000平方米,那么保水量应该达到2100万立方米以上。蒸发量我们可以用太阳能喷泉来达到。如果能完美地将一个城市模拟成一个森林的保水量和蒸发量。我想我现在也不用在这儿发牢骚了。(成都二环内面积约700万平方米,可没见到2100万立方立方的蓄水工程。按50元/立方,要10亿元,比上百亿少多了。假设深10m那么开个一长宽约1.5km的人工湖加壤蒸喷泉,带来的人文和旅游收益,估计比上百亿的防水工程更好吧。
我想,一个城市花上百亿来防洪,真的太浪费了。从大禹治水之后,江应该多宽,河应该多深,是几千年来的自然条件决定的,除非再次的东西颠倒,否则现在的江已经够宽,河已经够深了。我喜欢城市化,可我不喜欢城市化所带来的极端天气,也不喜欢热岛效应,更不喜欢不喜欢一处涝一处旱。
同时,多多看看农村吧,农村毕竟比城市面积大多了,产出虽然少,可带给大家的不只是粮食,还有一片绿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