煽嘴、下跪、剪头发……因同学矛盾,昨日,一则“江苏兴化一初中女生被多名同学施暴”的视频在网上热传,期间还有人试图扯开女生的上衣。目前被施暴女生家长已报警。
今日是国际儿童节,是保障未成年人的生存权、保健权和受教育权的节日,然而频发的校园暴力,带给青少年的不仅仅是肉体的伤害,更为严重的是可能伴随一生的心灵伤害。
◆数据:
近年,校园暴力事件频繁曝光于网络,网上搜索“校园暴力视频”,可以找到7000多条。暴力情节诸如打人、扯头发、扇耳光、泼冷水、烟头烫,甚至逼迫喝尿、拍裸照等等,令人发指。北京高院一项数据显示,实施校园暴力犯罪的未成年人占了62%,成年学生或闲散人员为38%。
◆原因:
多为一些小摩擦或口舌之争,如听说或怀疑对方说自己的坏话,或看不惯对方言行,也有因钱财纠纷引起,再或是男女生之间的感情问题。
◆现状:
被曝光的校园暴力事件中,大多在宿舍、运动场、厕所等公共场所,而且很多都是施暴者边施暴边录像,然后公开发布在网络上。暴力发生时,不但受暴者不敢反抗,围观者也几乎都没有出面劝阻或制止。事后,大多数受暴者选择沉默,而不是寻求帮助或是解决方法。
按《刑法》规定,14周岁以下不承担任何的刑事责任,14到16周岁只承担部分恶性犯罪的刑事责任。本意为保护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最低刑事责任年龄,在现实中却异化为一些未成年人的实施校园暴力的“特权”甚至出发点。
◆预防:国外有啥措施?
>>日本:加强对教师进行预防校园暴力的培训,增加合格学校辅导员和护理员的数量,帮助学生处理各种问题。同时,允许学校对那些给同学带来身体或心理伤害的学生停课。
>>韩国:向一些中小学生提供免费“警卫服务”,让其免受校园暴力。“警卫”工作除了警察之外,还动员民间保安公司的保安、体育馆协会等人员来承担。只要学生提出申请,政府就会安排“警卫”到学校或特定地点保护学生。
>>德国:对校园里出现的恃强凌弱的“小霸王”关注态度鲜明,打击力度也很大,对屡教不改的,校方有权把他送到“不良少年管教部门”给予强制管教。
>>美国:政府组成了“联邦预防欺凌委员会”,督促各学校防止校园欺凌的发生,并指导各州制定反校园欺凌的法律或政策。同时,美国的中小学严格遵守“不宽容原则”,学生即使有些小的违法行为也会受到处罚。
◆出现这些迹象,孩子可能遭遇校园暴力:
无故出现瘀伤、抓伤;个人物品经常丢失、破损;如厕习惯改变,非要回家才上厕所;时常沮丧,有自我伤害倾向;装病请假,不愿上学;出现失眠、噩梦等问题。
关于校园暴力,或许你曾经看到过,或者你曾经历过,或者你正在被此所困扰,欢迎跟帖跟我们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