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职医生开诊所 能否成为医改突破口?
医界网编辑:王小飞 时间:2014-03-12 10:39:31 文章来源:互联网
“新的利好消息显然是在进一步验证,促进公立医院医生资源的流动是大势所趋。”参与了该方案起草的北京医师协会副会长许朔称,“北京是全国医疗资源比较集中的地方,政策放开是对医疗市场的进一步挖潜,也是先行先试,具有标杆作用。”
分享到:
今年5月,北京或将实施在职医生薪酬和人事制度的调整,医生可自主创业,允许在职医生开办私人诊所......医生办私人诊所难点何在,未来路径又如何选择,希圈本期予以强烈关注。
今年“两会”中,李克强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提出推进医师多点执业。去年年底,北京卫计委就传出将进一步放开医生多点执业制度,通过取消医院审批、不限制执业地点和数量等方式,鼓励公立医院医生“走出去”。
“新的利好消息显然是在进一步验证,促进公立医院医生资源的流动是大势所趋。”参与了该方案起草的北京医师协会副会长许朔称,“北京是全国医疗资源比较集中的地方,政策放开是对医疗市场的进一步挖潜,也是先行先试,具有标杆作用。”
诊所能否成为医改突破口
在英国,大量个体诊所成为分级就诊体系的重要基础,不经过社区医院或家庭医生的分诊,患者是不能自行到大医院就医的,这就分流了大医院的诊疗压力。
但在中国,诊所的发展长期受限。1999年《执业医师法》正式实施,医生“定点行医”成为铁律,即医生的执业地点必须与执业医师资格捆绑。
2009年,新医改方案将“多点执业”和“鼓励社会资本办医”列为重点,在职医生办诊所成为可能。
北京此次新政有意放开“已离职或退休”的关键闸门,相当于允许在职医生“兼职”开设私人诊所,这将大大放宽申请者条件。
北京卫计委主任方来英称,北京将支持医疗机构开展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医生区别聘用合同及薪酬待遇等改革探索,鼓励非全日制医生以固定时间到基层和其他医院兼职工作,激发医生为更多患者服务的动力。
在医师资质审核上,方来英表示,所有具有合法资格的医生,不管是哪个专业,都可以申请开办私人诊所,但私人诊所也有不同的服务主业领域,如全科医生可以申请全科诊所,内科医生可以申请开办内科诊所。
但在实施细则尚未出台之前,绝大多数人态度仍然谨慎。“需要切实可行的实施细则,需要人事制度改革、医保制度改革等配套政策,需要一切都能落地。”庄一强表示,“否则,只是理论意义大于现实意义,看上去很美好。”
医生办诊所,难在哪里
资金是医生们首先需要考虑的。在北京开诊所的资金投入非常巨大,其中房租占据了主要的成本支出。按照北京市五环外的回龙观和天通苑地区租金水平来看,一个200平方米左右的底商的年租金就不会低于75万元,而一个诊所还需要相应的配套设备,最基本的诊疗设备比如血气分析仪等,加上诊桌、诊椅、沙发等家具,如果再算上聘雇的护士等协助人员的工资,没有200万元以上的投资是基本不可能的。
由于国内目前没有第三方检验检查服务商,诊所的经营范围也十分有限。
而公立医院的名医、专家,除了每天要坐诊外,还有诸如做科研、带学生、做演讲、出席会议等多项事情要做,这也让医生们颇难两全。
责任和风险如何应对也是难题。不少医生质疑,在公立医院,如果出现了医疗事故,责任往往是整个科室甚至全院一同承担,而私人诊所是否有足够的底气来面对?配套的政策也亟需出台,如私人诊所是否可以被纳入医保报销范围
在医界纷纷担心该政策“落地难”的同时,不少投资机构却嗅到了商机。华润医疗CEO张海鹏认为,这个政策虽然执行起来并不容易,但至少给了医生选择权。
“此前法律上是不允许医生自主创业的,至少现在,从法律上开了口子。”张海鹏称,他对医生办私人诊所就很感兴趣,打算关注这一领域的投资机会。
睿信资本合伙人刘明直接拉了几个大医院的医生离职办诊所。目前,刘明已经在上海和北京组建了两个“探路”团队。
刘明称,投资门诊在资金和牌照等方面并不难。资金方面,投资一个面积约在400平方米到500平方米的门诊,需要不到2000万元的资金,包括固定资产的投资、牌照的购买和医院的流动资金等。
“一般一个门诊收益很好的话,两年半就能收回来,不超过三年绝对能收回来,后边就是纯赚了。因为体量比较小,估计每年有两三千万元的收益。”
而做多大、选择什么科室,则要根据当地的市场需求来定。刘明认为一般情况下,儿科、内科是“最容易做出来的”,而中医、妇科、普通外科等,也是较好的选择。
牌照方面,刘明称已经和朝阳医院谈过,并不难拿,而在上海则可能需要花数百万元资金购买。“牌照的问题好解决,办诊所难在团队上,我们倾向于找一些对大医院体制不太满意、年龄约在35岁到40岁的医生,一般拉一个科室的三到四个医生一起出来干。”
院长们慌了
业内分析称,公立医院的现任院长们,正是此前医生多点执业等政策难以推行的最大阻力所在。对院长们而言,在职医生开诊所,首先受到影响的是公立医院的服务规模质量。
清华长庚医院医政处长王克霞撰文称,以目前北京市公立医院的医师工作状况看,一名副主任以上的医师,一般每周出门诊在3-4个半天,如果有手术,一般会安排1-2个半天的手术,其余时间则为医师从事教学、科研或者自己其他可以支配的时间。如果医师在外开诊所,那么其在公立医院服务的时间以及服务的患者数量就会减少,医生自身的精力受限,服务质量也可能会受到影响。
公立医院还可能承担更多风险。比如,医师会不会把风险小、收益高的患者留给自己,将风险大的患者推给公立医院?而一旦诊所的运营上了轨道,医师有可能放弃公立医院的职位,院长们还将面临人才的流失。
诊所新政给院长们留下了很多待解的难题。比如,怎么给医生排班?如何分配医院和诊所的时间比例?怎么给开诊所的医师发工资
即便最终规定医生创业无须院长同意,但如若失去他们的支持,医生们的科研、学术、晋级、行业地位等诸多方面都将可能受到影响。
成败系于自由身
允许医生办诊所被视为“解放医生”的又一次松动,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恢复医生的自由人身份是关键。
在不少欧美国家和香港、台湾等地,劳动合同制是医生与医疗机构合作的主要方式。刘国恩对此非常推崇,“要真正、完整的市场化,放开对医疗人力资源的垄断、对医疗价格的垄断,让医生可以自由与各个医院签约,同时也可以自己开诊所,这才能最大化地激活和充分利用医疗资源。”
一旦医生成为自由人,很多难题将迎刃而解。“未来出路在市场,医师拥有的是核心技术,社会资本恰恰拥有的最大长处就是资金优势,通过合作,就可以有效地解决在职医师独立执业开门诊遇到的资金问题。”杨长青分析说。
届时,风险和责任难题也有破解机制。“可以充分利用保险机制这一市场化的社会管理工具,推行医疗责任强制险,解决医患纠纷。”杨长青说。
事实上,国外比较成熟的医责险制度,都是建立在医生以独立于医院的身份接受行业协会监管的基础上。
有意创业的医生们的理想是,未来可以通过股份制、有限合伙制等组织形式,以着名专家为“金字招牌”,以实力雄厚的投资人和管理经验充足的职业经理人为依托,组建多样化、专业化、细分化的诊所平台,使诊所成为提供医疗服务的基础和主体。
不过,政策之门究竟怎么开,仍是未知数。去年年底,北京提出医师多点执业无需第一执业单位批准,不限制执业地点和数量的新方案,但目前仍在等待国家卫计委的审批。
来源:互联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