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1736|评论: 0

[第一时间] 擦耳岩古渡——天府古渡瑰宝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4-9 10: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擦耳岩古渡——天府古渡瑰宝      
              ——关于岷江金马河五津古渡历史文化探索
                              
      岷江金马河是岷江在成都平原上冲积形成的自然河道,是都江堰到新津的一段古老河流,全程流经都江堰、温江、崇州、双流、新津五地,全长76.1公里。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岷江金马河上曾经有五个上千年的古老渡口,这就是都江堰市的徐渡、崇州市与温江区交界的晏家渡、温江区的“三盛渡”(三渡水)、崇州市与双流县交界的擦耳岩渡、新津渡(见下图)。
1.jpg
(图为从都江堰到新津的岷江金马河五个古渡)
五个古渡历史悠久。东晋常璩的《华阳国志》有记载。
“其大江,自湔堰下至犍为有五津:始曰白华津;二曰万里津;三曰江首津;四曰涉头津,刘璋时,召东州民居此,改曰东州头;五曰江南津。入犍为有汉安桥、玉津、东沮津。”  
成都武侯祠展示的《公元262年三国鼎立地图》,就是对常璩所写《华阳国志》“大江”和“五津”的最好图解(见图)。
      2.jpg 3.jpg
       《公元262年三国鼎立地图截图》
从上图中可以看出,常璩记载的“大江”,就是成都西边的岷江金马河。“自湔堰下至犍为有五津”,其中“湔堰”指都江堰,“犍为”指古犍为郡,郡治彭山,东晋时,新津属古犍為郡管辖地,“自湔堰下至犍为有五津”,就是说自都江堰下至新津有五个渡口。
初唐诗人王勃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诗篇中,用“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的“五津”,来代表古蜀地,“五津”在当时已成为很有名的地域代名词了。
由此可以看出,一千八百年前的东晋常璩,在《华阳国志》里记载的“五津”,就是现代的岷江金马河上的五个古老渡口。尽管渡口名字不能一一对应,但那时的五个古老渡口一直延续到现代,是肯定的事实。
五津中的擦耳岩古渡,对应常璩的就是“涉头津”了。常璩《华阳国志》里的解释说:“四曰涉头津,刘璋时,召东州民居此,改曰东州头”,更是说明就是擦耳岩渡。
据考,有记载说:东州民是外来游民,东汉末年,因政治腐败,黄巾起义,天灾等,导致南阳、三辅出现流民,一部分流入益州,是为“东州人”。东州流民数万家十几万人。他们流浪到益州来的目的,是因为这里“土地肥美,有江水沃野,山林、竹木、蔬菜、果实之饶”,他们是为生存而来的。
但当时益州豪强地主势力得到发展,地主势力多次向益州统治者刘焉、刘璋挑战。
东州人进入蜀后,为争夺生存空间,便与益州统治者刘焉、刘璋相互利用,形成了统一战线。在全益州豪强地主反对刘璋的斗争中,正是东州人的殊死战斗,才保全了刘璋的政权。于是东洲人成了刘璋政权维护的功臣。为了安抚东洲人,一部分东洲人就住在了成都城中,另一部分就安置在了土地肥沃,灌溉自如的岷江金马河边的涉头津,改曰东州头之地。
刘璋将东州人安置在成都和金马河边的涉头津,是因为两地相隔不远,一旦有事,半天即可汇合。因为当时的社会矛盾,主要是豪强地主势力与政权统治者的矛盾,益州统治者刘璋还要依靠东洲人维护和巩固政权。同时,东州人也不愿相隔得太远,他们是外地人,一旦有事,他们可迅速汇集。
以上记载说明,常璩的“涉头津”,以“东州人”在此渡的安置,说明了“涉头津”就是现代的擦耳岩渡,其理由是充分的。
五津中,擦耳岩古渡最具典型代表。
金马河河面都较宽坦,水流平缓,非常适合划桨撑船,五个渡口中,四个容易摆渡。只有擦耳岩渡不易摆渡。这是因为,金马河在擦耳岩拐了个弯,河段缩小,河面较窄,江水十分湍急,激浪多且险恶。有勇敢者不怕事开船过河,但不是被激浪打翻,就是被冲到下流老远,半天上不来。
擦耳岩河口是大邑崇州去往成都最近的渡口,南宋诗人陆游写的《自江源过双流不宿径行之成都》诗,说的走这里不住宿就可到成都,去成都最近。
由于大邑崇州来往成都的人多,人们极力请求摆渡。于是,擦耳岩人发挥聪明才智,找到了摆渡过河的方法。
擦耳岩人利用河流弯道,在上游岸边建一大杩槎,再用竹篾扭成长竹绳,一头栓在大杩槎上,竹绳一头栓住船头,解决了船不被冲走问题,然后摸索出用一根长木作方向橹,从船尾伸到河里,长橹受激流冲击而获得一定的方向力,利用所获得的方向力来驾船的方法。
不用人工撑船划桨,没有任何机器动力,利用河弯和江水激流,寻找到“筰索吊船,借力驾船”的摆渡方法,从而开起来摆渡过河船。
八百年前的南宋诗人陆游在崇州做官,多次在这里过渡,也这被神奇的渡船所吸引,他写的《自江源过双流不宿径行之成都》诗,头一句就描写的这船,“断筰飘飘挂渡头,临江立马唤渔舟”,大意为:竹篾绳从河上游飘荡下来,栓挂着渡船头;他来到江边,停住马,江面很宽,渡船在对岸,看上去像渔舟一样,他不得不呼唤对岸的渡船。
擦耳岩渡船既科学又经济,既简单有实用,千百年来,就这样一直摆渡开着,方便着东西两岸往来的人们。
   4.jpg 5.jpg
(图为擦耳岩渡船旧照)               (擦耳岩渡船船老大陈火全师傅)
2015年9月1日,我寻访到了擦耳岩渡船的最后一位船老大陈火全(见图)。他说,他们开的渡船已经是钢制大船了,船宽6米,长20米,而且擦耳岩渡是唯一允许载汽车过河的渡口,能载3辆汽车,逢赶场时可载两百多人和物。船用大钢丝绳栓吊着,长橹从船尾伸到河里,向河里借力驾船。由于船载重量大,需要两三个人撑橹驾控船。
可惜的是,上世纪九十年代,擦耳大桥修建后,摆渡船就不见了。岷江金马河上的五个古老渡口,在相继建桥后,都无影无踪了。仿佛,常璩《华阳国志》记载的“五津”,一千八百年后的一天,全都不在了。岷江金马河上千年的摆渡历史,将不留痕迹地消失了。
擦耳岩渡利用河弯环境,在极不易摆渡驾船的激流中,探索出一套独特的“筰索吊船,借力驾船”科学摆渡方法,创造发明了不用人撑船划桨的“无动力摆渡船”,在岷江金马河上五个古渡中,最具科学性,经济实用性,是五津古渡的典型代表。
擦耳岩人尊崇自然,顺应自然,利用自然,摆渡驾船中都贯穿着“道法自然”的思想,如同上游的都江堰一样,成为岷江上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又一经典范例.。
擦耳岩古渡历史文化悠久,古渡凝聚着擦耳岩人的聪明才智,是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是岷江金马河上的历史文化财富,是天府之国的古渡瑰宝,是最具开发利用的旅游资源。
6.jpg
7.jpg
(图为可开发打造的五津文化古渡风景及陆游唤舟雕塑风景示意图)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当前版块2016年12月1日之前所发主题贴不支持回复!详情请点击此处>>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