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略统计,从2006年至今,我们接诊的性发育异常患儿大概有2000例”,北京儿童医院内分泌遗传代谢科主任巩纯秀教授呼吁,性发育异常的诊断和治疗是个复杂的命题,社会应该给予合理的关注和足够的尊重。
受遗传等因素影响,一些孩子会出现性发育异常,其中的一种表现是,外生殖器既像男孩又像女孩,比如阴蒂增大、尿道下裂、小阴茎等。这样的异常,可能在出生时就很容易被发现,也可能到了青春期发育过程中才突显出来。
明确诊断是合理治疗的关键,但要判别一个所谓的“双性人”到底是男孩还是女孩,绝非易事。“不仅要弄清病因,了解性腺功能状况,还要结合孩子心理进行综合评估”,据巩纯秀教授介绍,在同样的检查结果面前,有经验的医生就像一名出色的侦探,更能在错综复杂的“案情”中迅速准确地找到答案。
记者了解到,对于诊断明确的病例,专家建议,内分泌评估之后,结合家长的性别抚养意愿,可联系泌尿外科进行手术;暂时无法明确的孩子,则采取暂定一个性别,待青春期孩子发育情况更明晰之后再做诊断;如果孩子已经长大成人,依然难以给予医学判断,就让孩子自己进行性别选择。
“即使在西方发达国家,目前,也是差不多一半的病例无法明确做出精准的病因诊断”,巩教授表示,这既受限于医学技术,更来自于社会观念。“传统观点总觉得性发育异常是难以启齿的,而此病又与遗传密切相关,光看孩子,看不到亲属,很难找准病因、也就无从明确诊断了”。
正因为此,2006年,欧洲儿科内分泌协会特别提出,要用性发育异常来代替带有性歧视的术语。事实上,很多患有性发育疾病的孩子,除性器官外表和性腺功能异常外,其他脏器功能都很健康。巩教授强调,对于这些孩子,医学予以合理的治疗,社会给予足够的尊重,他们一样能健康成长。
目前,备受媒体关注的“双性弃婴”已在北京儿童医院内分泌遗传代谢科做完相关检查,因检查出具结果的时间较长,患儿将于今日离开内分泌病房,等待性发育疾病检查结果。
>>专家:性发育异常很复杂,但很多食物会致性早熟,一定要少吃!
除了环境污染,食用较多含有激素的食材,不少家长还喜欢给孩子煲药材汤“进补”,远离以下几种食物:
1、大补食材:冬虫夏草、燕窝、人参、黄芪、沙参等,可能会改变孩子正常的内分泌环境,造成身心发展的不平衡。
2、油炸类食品:特别是炸鸡、炸薯条和炸薯片过高的热量会在儿童体内转变为多余的脂肪,引发内分泌紊乱,导致性早熟。每周光顾洋快餐两次以上,并经常吃油炸类膨化食品的儿童,“性早熟”的可能性是普通儿童的2.5倍。
3、保健品:针对儿童市场的补剂和口服液,相当部分含有激素成分。这些激素使孩子在5、6岁时长得比同龄儿童高大壮实,而等孩子进入正常发育阶段时,反而不见长了。
4、禽肉:很多家禽鱼虾也是被“促长剂”和“催肥剂”长大的,有人甚至在喂养的饲料中加入了医用激素。临床资料发现,出现性早熟的儿童基本都是爱吃肉的孩子。
5、蜂蜜和蜂王浆:蜂王浆含有一定量的植物性雌激素,如果儿童长期服用有可能导致性早熟,蜂蜜相对安全些,天然蜂蜜一般是不会导致性早熟的。←你懂得,现在蜂蜜多不是天然的。
6、蛋白粉:由大豆制品制成,由于大豆制品中含有的异黄酮是植物雌激素,也可以被认为是类雌激素,儿童长期摄入,促使性早熟。
>>相关:食物中的抗生素
此前本报曾报道,复旦大学研究发现,江浙沪儿童体内普遍有兽用抗生素,或导致儿童肥胖。有些大型养猪场,猪饲料中添加的抗生素有10多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