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金瑞荣)通江县板桥口乡位于通江县西北部,乡驻地县城西北54公里处,诺水河沿岸,通(江)汉(中)公路横穿本乡10公里。全乡总幅员面积156.3平方公里,林地面积9329公顷,公益林面积66455亩,森林覆盖率为65%,耕地面积16534亩,其中农田13569亩;辖18个村、1个居委会、97个社(居民小组),总户数4674户,总人口19842人,其中农业人口16661人,劳动力7780个。 近年来,该乡全面启动脱贫攻坚战,把精准扶贫工作作为全乡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输血”与“造血”相结合,加大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政策帮扶、招商引资、智力扶贫、发展特色产业等形式多样的扶贫方式,逐步改善民生,把扶贫之水浇灌到“穷根”上,实现贫困人口迅速递减,群众幸福指数不断攀升。 完善设施自“造血” “感谢政府争取扶贫项目为我们村修公路,这公路一直通到家门口,大大方便了群众!”该乡扶贫重点村——石院子村村民金辉忠开心地说,村道路修好了,出门不沾泥,昔日走泥泞烂路的日子也将一去不复返。 近年来,该乡借助扶贫攻坚战的契机,在通江县扶贫移民局、交运局、农业局、水务局等单位的大力支持下,结合贫困村实际,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实施精准扶贫,为产业发展增添后劲。 笔者在白岩坪村尖石头水库整治现场看到,清淤渠系工程等已接近尾声,库外护坡即将完工,雨水到来,碧水满库,“三抢”时节,一渠春水向东流,灌溉方圆千亩耕地,滋润到百姓心田。 “基础扶贫是实现扶贫攻坚目标的重要保证,做好基础扶贫,就有信心让贫困村交通便捷、产业发展,提高村民幸福指数。”该乡乡长向丽告诉笔者,目前,该乡已启动金子坪、沙坪里村6公里村道硬化工程,争取立项杜家湾、野茶坝村村道硬化工程,实现18个村村村通水泥路;已启动2口水库整治、7个村(居)人畜安全饮水工程;已启动农村电力弱升强、天然气扩面、村村响、绿色生态建设、二郎庙古村落建设等工程;新建正文小学幼儿园1处,新建改扩建村卫生室5处,新建和改建村办公室6处,新建垃圾池19个。 引进项目帮“输血” 在实施脱贫攻坚工作中,该乡党委、政府把产业培育、产业带动、政策扶贫等多种扶贫计划植入扶贫村、扶贫对象中,积极招商引进产业项目,以更加坚实的行动和措施夯实计划,让扶贫对象脱贫指日可待。 大力发展银木耳为主的食用菌产业。利用食用菌专合社带动作用,已在城子山、白果坝、沙坪里、高家梁等村新培育食用菌生产大户100户,力争实现全年银耳产量10000公斤,木耳产量20000公斤。大力发展以核桃为主的干果产业。继续巩固城子山村干果产业园专合社成果,创新发展模式,力争建成面积200亩以上干果产业示范园3个。 大力发展以栀子、茯苓为主的中药材产业。充分利用专合社带动农民搞发展的模式,积极发挥李伟、庞永兴等中药材种植专合社致富能人典范引领作用,力争在2016年全乡中药材种植面积达5000余亩。 大力发展以青浴猪、山地梅花鸡为主的畜禽产业。2015年已在杜家湾村建青浴猪养殖基地1个,发展养殖大户10户;大力发展南江黄羊、黄牛和土鸡;充分利用高家梁村、金子坪村等高山村的地理优势集中进行山地梅花鸡养殖,确保全年养殖总量达10000只,实现群众人均增收1000元。 大力发展以粮油为主的农业产业。在低山村和自然条件较好的黄村坪村、城子山村、堰流溪村等村继续巩固传统农业的基础地位,确保粮油产量稳中有升。 大力发展以劳务输出为主的劳务产业。积极宣传和动员,充分调动农村闲置劳动力到东部沿海地区和达芙妮等重点企业务工,确保2016年劳务输出达6000人,力争实现劳务输出收入1.8亿元目标。 “我们村是高山村、扶贫重点村,去年流转600余亩土地,种植花椒、中药材等,大力发展食用菌、畜牧业,成立多种经营专合社1个,吸纳更多的贫困户在家门口打工,争取早日实现脱贫致富。”高家梁村党支部书记李永兴满怀信心地告诉笔者。 改善民生促“奔康” “我们作为扶贫重点村,脱贫攻坚是一项政治任务,其目的是改善民生、脱贫奔康,我们肩上的担子很重,需要凝心聚力、众志成城、百折不挠、奋起直追。”通江县人大代表、大铜钱村党支部书记刘秀兰满怀激情地告诉笔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