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城雅安,随着历史经济文化的发展,渐渐地催生和彰显了城市的精神——不甘人后。在碧峰峡,景区的成功开发,使之成为了省内的重点景区之一;古路村小学的老师,在悬崖峭壁上坚守27年……从以前到现在,这种不甘人后的精神,带动了城市的发展;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激励着一代代雅安人。
坚韧:从茶马古道走到今
初到雅安,便听市民讲述,雅安是“茶马古道”的起点。
“茶马古道”创造了历史和文明的交融,这是一条原来没有的道路。
在雅安城北,青衣江畔,有一个茶马古道广场,有几个背夫的身影被永远定格在这里。
这是雅安城外一道壮丽的风景,看这些背夫的姿态,让人震撼。崎岖蜿蜒的山路,一队背夫有男有女,或赶路,或休息。其间一位女背夫的形象让人震惊,她背着很大的茶包,怀里还抱着婴儿,正在一边休息,一边给孩子喂奶。
当年,有多少背夫,为了生活,而倒在了这条道路上。
偶然间,在雅安城外碰到一位老人,脸上刻满沧桑,站起来背微驼,老人八旬有余却显得健朗。
老人说,以前的雅安人,祖祖辈辈都为了生活背过茶。一年四季只要有人来找,他们就要走。在茶马古道上的背夫中,不仅有青壮年,也不乏家境苦难的老人和女人,还有女人抱着娃娃也背茶。他们背的茶包有大有小,大包20斤,小包12斤,一般人一趟只能背10至12包,力气大的有人最多背到15包,重量有300斤。就这样,他们从天全县出发,带着干粮和草鞋,背着两三百斤的茶叶,每天只能走七八里路,而且几乎走二三十米就要休息一回,全程需要20天左右,才能到达康定,这一路最难走的就是翻越二郎山,很多背夫就是在山上去世的。
川藏路修通后,从此没有了背茶人……
如今,这条绵延千里的商贸之路,已经深埋于高山峻岭间,充满了神秘的色彩。也许,现在的雅安人,已经记不起那些背夫,记不起先民们的艰辛。但他们把千百年来坚韧不拔的精神,永远留给了后世子孙。
坚守:“绝壁27年”感动中国
在悬崖峭壁上坚守27载的小学老师……
还有“感动中国”的老师李桂林、 陆建芬夫妇……
他们都是雅安人,都是雅安人的骄傲,也是雅安人的精神代表。
在最近的一段时间里,雅安人谈论最多的是雅安汉源县古路村代课教师申其军的故事。
古路村,是一个鲜为外人所知的彝族山寨,坐落在大渡河峡谷的一处悬崖峭壁上,村里有200户人,散居在高山上。古路村小学,在高山上的悬崖绝壁上。这里只有一名老师,在古路小学代课27年,至今没有转正。这位老师名叫申其军,今年已经46岁,他在18岁的时候,就到古路村小学代课,至今也没有离开。
雅安日报社主办的《雅安周刊》记者周代庆多次报道了“古路小学”的故事。他第一次上古路小学也是提心吊胆的,因为到古路村小学,要走一条凿在悬崖陡壁上的“Z”字形“骡马道”,这条山道沿途七拐八弯非常险峻,最窄的地方只有40厘米宽,人走在山道上要紧贴崖壁,时常会感觉头昏目眩,根本不敢向外看。而这条“骡马道”是2003年才开凿出来的,以前古路村的村民,则是攀树藤沿悬崖攀岩而上的,很少有人下山。
周代庆说,申其军能坚守在大山上,在那个被称为“悬崖学校”的古路村小学代课27年,是一种精神力量支撑着他,非常让人钦佩。
与古路小学隔山而望,就是李桂林、陆建芬夫妇坚守19年的学校。和申其军老师一样,他们坚守着心中的理想,不放弃,不抛弃。
李桂林、陆建芬则在彝族村寨甘洛县乌史大桥乡二坪村当乡村老师整整19年,默默奉献、教书育人,甘于奉献的精神感动了无数的雅安人。
周代庆认为,以前由于地理环境的原因,雅安人的生活环境非常艰苦,但雅安人坚守着这块土地,也创造着新家园和新生活。如今的雅安人不甘人后,积极拼搏,不断地创造进取。
开拓:“碧峰峡”走向世界
提起碧峰峡的大名,相信很多人都知道,那里不仅有大熊猫基地,而且还有很多美丽的景观。一到周末,碧峰峡里游人如织。
这就是雅安人创造的轰动一时的“碧峰峡模式”,带来的效应一直延续到今天,至今让很多人称赞不已。
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碧峰峡景区开业五年,却一直是门可罗雀。直到1999年,当地人引来万贯集团投资改造,保留了原风景区,加宽道路修建亭台楼阁,并新辟野生动物生态旅游景区。随后,景区集中力量进行宣传,2000年5月黄金周,碧峰峡景区迎来游客10万人,创造了轰动一时的“碧峰峡模式”。
这是雅安人一次大胆的开创性尝试,所谓“碧峰峡模式”,就是“政府出资源,企业出资”的形式。雅安人成为改革的先行者,一直备受争议。
“碧峰峡模式”使多年封闭的雅安人,接受了一次思想上的洗礼和冲击。现在,雅安人已经看到了商机,碧峰峡的联动效应带动了雅安其它行业的发展。
“碧峰峡模式”这种思想解放的产物,诞生在雅安这块封闭落后的土地上,让人称奇。雅安人说,其实并不奇怪,就是一个老道理,穷则思变。以前,雅安虽然距离成都只有1小时多的车程,可给人的感觉是远在天边,这是因为观念落后造成的,因此拉开了雅安与外界的差距。
如今雅安人还在不断尝试,为发展经济,为民生富裕而努力着。
2004年,雅安举办了第八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确立了蒙顶山为茶文化圣山的地位。
尤其是最近几年,雅安人不断思变,并强势出击,宣传茶文化,并推出了一系列的茶文化旅游线路,旨在“让蒙顶山茶文化走向世界”。
时至今日,蒙顶石花、蒙顶甘露等名茶都被人津津乐道,但奇怪的是,蒙顶山茶声名江河日下,却成为不争的事实。
虽然脚步迈得大,但雅安蒙顶山茶也有着无数的困惑,研究茶文化的专家说,雅安蒙顶山茶前几年叫得响,但一直没有形成产业,至今也让他们困惑。说到乐山的竹叶青茶的显赫地位,雅安人无不羡慕。
记者回看乐山
雅安一行,让人最念念难忘的是“碧峰峡模式”,以及由此产生的“碧峰峡效应”。
“碧峰峡模式”或者“碧峰峡效应”,最直接的就是对雅安人思想上的冲击,对雅安城市现代化进程的促进,对封闭禁锢的思想文化的冲击。
乐山也是旅游城市的先行者,但雅安开发碧峰峡景区,所产生的效应同样有乐山可以借鉴和学习的地方,也许我们更应该思考这一模式后面的东西。
本报特派记者 王建锋 胡蓉 周洁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