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机扫一扫 下载APP
微博扫一扫 关注微博号
微信扫一扫 发布留言帖
下载APP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全部评论 按赞排序
这么多年来,我一直在关注“三农”,也在研究“三农”。事实上,造成“留守妇女”如此之多,毫无疑义是体制问题,把问题全推给体制,这是非常正确的,不管“体制xx”用得多滥,但我认为,不公平的体制一日不消除,我们就应该一直要“滥用”下去,直到这个不公平的体制真的“烂掉”、不存在了。正如孟波先生说的“一个坏体制,会造成很多问题。因此常常会有‘体制性××’。”孟波先生还说:“体制性寡妇,是渐次打破城乡二元制不得不付出的代价。”农民付出的代价已经太大了,农民同是中国公民,为何就要不得不付出代价? 城乡二元制在中国也只有50年的历史,是20世纪50年代后期建立的,是计划经济的产物。新中国刚刚成立几年是不存在城乡二元制的,那时土地是私有化的。后来搞人民公社,变成了集体所有,并开始实行计划经济,城乡二元制便随之而来。农民种粮、种棉、种油籽、养猪等,必须完成计划任务,计划外的才是他们的。公粮是无偿的,定购粮的价格也只够成本,粮食是绝对不能流动的,谁敢卖粮就是违法,所得的钱不但要没收,而且要遭受处罚,甚至挨批挨斗。所以,即使农民想节省一些粮食换钱,也只有亏本卖给国家。可以说,计划经济年代是农民无偿地养活了城市人。本来农民种粮,应该拥有粮食,但三年自然灾害,饿死的几乎是农民,这是为什么?因为粮食从他们的手中掠夺到城市里去了。 国家在资源分配上不仅倾重于城市,使得农村长期缺乏发展要素,金融剪刀差、土地价格剪刀差、农产品价格剪刀差、劳动力价格剪刀差,也使农业长期处于亏损状态。长期的“剪刀差”把农村剪得十分贫穷,而使城市日益发展。我在《高墙的体制与弱势的鸡蛋》一文中说,从计划经济时代开始,由于农民缺乏自我保护能力,就形成了政府剥夺农民利益的巨大剪刀差。其实这种剪刀差的盘剥,都在堆积城市的繁华,让城里富有,让乡村贫穷,所以我说,城市的繁华和富有是农民的血汗堆砌的。上个世纪农民不仅要交农业税、各种提留,每年还要做义务工,政府建办公大楼,城里修路建大桥等公共实施,农民却要自带干粮无偿地干那些繁重的体力活。不说其它,只说土地这一项,有资料显示,从上世纪80年代初到2003年底,这种剪刀差已累计高达2.5万亿元。 城市政府和市民作为城市的既得利益者,至今还在强化以户籍为前提的“出身论”,在认同农民(工)的能力之前,就剥夺了他们的机会。他们歧视农民,却忘了农民是中国社会的根。 如果不是有城乡二元体制,农民还会这么穷吗?如果农民也和城里人一样享受社会保障,孩子读书不受户籍限制,还有那么多留守妇女?这不是体制原因又是什么?孟波先生问得好,美国有这样的寡妇吗? 有句名言:总统是靠不住的。总统靠不靠得住这并不要紧,要紧的是总统背后的制度要靠得住。同是中国人,农民和城市人却同命不同价,同工却不同酬,没有退休工资与养老保险的农民,只有做到两眼一闭两脚伸直才能不干,上个世纪农民不死就要交人头税。 生活在城市的人们,或许早已忘记自己(父辈祖辈)以前也是位农民,还在人为地设制壁垒,不让他们本该享受的社会保障,用“体制”把他们挡在社会保障之外,让他们“一人生病,全家受穷”。因此说,只有城乡二元体制真正打破了,才不会有“体制性寡妇”、“体制性鳏夫”、“体制性孤儿”…… (来源:红网 作者:洪巧俊)
有桃芝来公交,也是所有性饥渴者的福音。[em57]
4楼你有病吧。
生活的进步、社会的进步应该包括性的满足!!!
此文是不是辣瓣写的哦?不是的话整个转贴撒
呵呵,我也这么想
不仅是农民工,现在好多大学生一样遇到这样的问题。
可恶的户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