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工作需要知识、经验、阅历,需要情感、意识、胸怀、品味、境界,但更需要的是我们的认识、我们的观点,我们的思考。一个艺术作品如果没有思想,就像是没有灵魂的躯干。”27日,著名戏剧评论家黎继德在四川艺术职业学院举行的《一分为三与戏剧》的讲座中说。
黎继德是中国戏剧家协会《剧本》月刊主编、著名戏剧理论家、批评家、翻译家,多次担任中国戏剧梅花奖、曹禺剧本奖、群星奖等评委。主要作品有专著《东西剧坛竞风流——外国古典戏剧》,译著《雾里观花——中国戏剧的可能性》、《日本散文精品》,编著《世界现代艺术大辞典·戏剧分卷》、《中国剧本创作白皮书》等。
在讲座过程中,黎继德强调艺术作品一定要有思想。“四川著名的剧作家魏明伦曾说过,从事戏剧工作要做到‘三独’:独立思考、独特发现、独到表达,这些都说明了一定要学会思考。艺术作品中必须要有一定的思考意识、思考价值。如果没有思考,这个作品可以不写,可以不看。”
在梁继德看来,思考是否独特是否深刻是衡量一部作品最重要的依据。但有时候,思维比思考更重要。要获得正确的思想必须要有正确的思维形式。“我们知道的思维形式有三种,即抽象思维、形象思维和灵感思维。但中国人还有三种特有的思维:天人合一思维,整体思维(也叫系统思维、直观思维),一分为三的思维。”
黎继德称,一分为三是无时无刻都存在的一种现象。他肯定道,“文艺创作如果有了一分为三的思维,一定会产生一场革命。”讲座结束后,一位老师告诉记者:“通过黎老师的讲座,我们体会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对于学生来讲,他们对艺术有了更多的了解,希望孩子们以后能为戏剧艺术带来更多创新。”
演讲结束后,黎继德接受华西都市报记者独家采访。说到戏剧现状,他痛心表示:“戏剧很多年都不景气,剧种消亡很快。文化部有统计,1982年底全国有374个剧种,到了2012年年底3013年初,我们的剧种只有286个,剧种的降幅是23.5%,对于一个国家来讲,剧种消亡这么快,是非常令人痛心的,而且这286个剧种,还有很多是名存实亡的。”除了剧种的消亡,全国戏剧剧团也不断因为各种原因消失,甚至一些曾经得过“梅花奖”的演员,都没了剧团。“人才大量流失,剧目没有继承人、剧本没有继承人,青黄不接。”
好在,一年多以来,各项政策的颁布,对传统文化越来越重视,也使得文艺春天到来了。说到川剧发展,黎继德强调:“要还戏于民,持之以恒,绝不放弃。”
对于不少川剧节目创新加入话剧、舞蹈、现在音乐等创新形式,黎继德坦言:“对于创新一定是支持的。创新也是一分为三的,要批判、继承、创新。怎么创新?首先,可以吸收新元素,但不能脱离川剧的本体。其次,川剧应该是一种非常开放的剧种,不应该保守,很多作品应该走在前沿。”
对于当前川剧编剧青黄不接的现象,黎继德也说出了原因:“第一部是培养,这方面很多院校都在做,包括我自己也在做,《伪装者》编剧张勇就是我的学生。但很多编剧出来,没有院团愿意养,他们很多人不是北漂就是别的漂。所以不能说是培养的问题,而是这些年轻的编剧出路在哪儿?这是需要思考的。”
最后,黎继德还向年轻的戏剧从业者、学员推荐了《牡丹亭》《赵氏孤儿》《桃花扇》等经典剧本。“要与最高的美同在,要读最经典的戏曲。但不能只读一遍,要掰开了揉碎了读,直到你真正读通了。”
华西都市报记者 荀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