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恐,没有人可以置身其外
中国外交部确认中国公民樊京辉遭到伊斯兰国组织杀害,中国政府对这一泯灭人性的暴行强烈谴责,同时承诺“一定要将犯罪分子绳之以法”。两个月之前,中国外交部确认樊京辉遭到伊斯兰国组织绑架,在最近伊斯兰国发布人质“出售”的消息,因没有收到赎金,将中国和瑞典人质杀害。
绑架人质已经成为伊斯兰国的重要收入来源,此前也有日本人质因没有收到赎金而被杀害,这是个道德的悖论:如果缴纳赎金,只能让伊斯兰国绑架更多人质。从根本而言,伊斯兰国不仅给各国造成了威胁,对每个个体也带来了威胁。反恐已经成为各大国面临的共同课题,不得不承认,恐怖主义已经全球化了,网络化了,而反恐的力量还是分散的,各自为战。进一步说,这种不对称缘于全球化秩序的内在逻辑,人员的流动已经高度自由化,公民的安全边界已经远远超过了传统国家的防御边界。中国每年出境人次超过1亿,如何保护海外中国公民的安全与利益,已经成为中国外交与安全的重大课题。
传统的安全政策还是基于国家为单位,尤其是冷战时期遗留下的安全结构适用于美苏之间的对峙,但是这些庞大的核武库对于反恐,对于保护公民个体安全,几乎是失效的。也就是说国家为主体的安全网络是破碎的,在恐怖主义网络面前存在先天的漏洞,如果不能升级系统,难免会频频“中招”。结成反恐联盟已经成为各国的共识,但是构建什么样的联盟,还需要探索与尝试。
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伊斯兰国制造了三起引起大国暴怒的事情:西奈半岛的客机坠毁为伊斯兰国埃及分支所为,造成了224人死亡;巴黎的系列恐怖袭击造成了来自19个国家的公民伤亡;被绑架的中国人质被杀害,此外伊斯兰国在社交媒体上还发出威胁:对华盛顿、伦敦、澳大利亚等地发动恐怖袭击。恐怖主义已经成为全球的公敌,尤其是各个大国“共同”成为恐怖主义的受害者,各个大国搁置当下的纷争,协调反恐,是走向全球反恐联盟的第一步。法国总统奥朗德呼吁联合国安理会通过打击极端恐怖主义的决议。在安理会五常都成为“受害者”的情况下,通过决议是可能的,在未来也不排除会出现反恐的“联合国军”,以维护全球的安全。
大国协调是国际秩序的支柱,但是反恐仅仅依靠国家还不能建立起完整的反恐网络。国家的安全网络带有领土性,但是恐怖主义网络则是扁平化的组织,就像四处伸张的章鱼,尤其是在社交网络时代,恐怖主义的宣传以及人员招募几乎是零成本的。因此,反恐战争是一场全面的战争,没有前线与后方,没有正面与敌后,必须以反恐网络去遏制恐怖主义网络。
在全球化的进程中,和平红利带来了全球经济的繁荣,但是没有解决公平正义分配的问题,不仅中东出现了“飞地经济”,在一些国家的大城市中也出现了社会的分层甚至断裂,这种结构性的分化造成了一种张力,巴黎惨剧的始作俑者不少持有法国国籍。进一步说,反恐战争其实是两种秩序之间的博弈,基于世俗国家之上的国际秩序和极端恐怖主义的国际秩序,世界主要大国,包括中国都接受了世俗国家的理念和秩序。未来世界的安危系于两种秩序之间的胜负,在这种博弈的过程中,没有一个国家可以成为旁观者。中国的利益已经全球化了,虽然中国与伊斯兰国没有正面的冲突,但是已经成为伊斯兰国的目标,中国西部地区已经成为两种秩序博弈的交汇之处。
中国公民不幸被残忍杀害,也给中国的反恐敲响了警钟,反恐并不是一个国家可以应对的,必须落实“总体安全”的理念,内外协调,官民协同,构筑更加牢固的反恐网络,中国需要也必须成为国际反恐网络的一环,因为中国已经成为恐怖主义的受害国。面对极端的暴力行为,强有力的回击是必须做出的第一步,任何“绥靖”与“鸵鸟”的做法都只是短暂的和平幻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