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实干家遇到了一个一演说家,实干家说:“我不需要你,没有你我同样能干好。”演说家说:“是的,你用你辛勤的劳动不断耕耘,让我们看到了眼前这喜人的景象,你那踏实肯干,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象温暖的阳光照耀着我们,你的双手是勤劳智慧的结晶,并且闪耀着勇于进取、开拓创新的光辉,我谨代表我能代表的人向你致敬。”实干家说:“谢谢,你的致敬让我感动,今后我会更加努力工作,会去争取更大的成绩。” 这段小文有点意思,散溢着幽默搞笑的味道,但笑完之后循字品味,至少有两点可以拿出来解读分享,一是演说家的胸怀和气度,二是演说家的高瞻应变述说,在受到冷遇和蔑视时,表现出来的收放自如的风范,他的一句从自尊意识中走出来的“是的”。迅即化解了抵触和尴尬,,表现出演说家能容忍能容得下不同意见的品格,他的奔放溢出的热情语言拓展开来的对实干家进行的精彩赞美,一下拉近了两人的距离,改变了对方拒人以千里之外的冷漠。演说家这种品格气度和内敛卓修的素养,在人之中可称得上大赞大美,有这种善德的人品和互尊的气度常常使自己在不经意的情况下获益,不但能从平凡处修好难处的人际关系,在特殊情况下,有时还能改变扑逆的命运。翻阅历史书籍就会自蕴的得益于这样的启发。 春秋时期,齐桓公和公子纠争夺齐国君位,齐桓公强势打败了公子纠。公子纠是鲁国鲁庄公的外孙,鲁庄王非常生气,决心报仇雪恨,在齐军前来进攻时就准备应战。鲁国一个叫曹刿的人问鲁庄公靠什么跟齐国作战,鲁庄公说他待人宽厚,好吃好喝的东西都要和臣下分享,从不单独享受。曹刿指出那都是小恩小惠,并不能使老百姓都得到好处。鲁庄公说他对老百姓的官司和大小案件都能依照情况慎重处理,相信老百姓一定会相信支持他。曹刿虽是鲁国的大夫,但君王有高高在上的王尊尊严,鲁庄公却仍能不摆君王架子平和的回答曹刿带有疑问的问话,鲁庄王这种能容人容得下人的气度使他在跟齐国国力悬殊的情况下能战胜齐国,不能说没有关系。在两军交锋中果然是这样,齐军开始擂鼓进攻,鲁庄公见了马上要击鼓反攻,被曹刿制止。齐军的进攻没有得逞,继续发动第二轮进攻,鲁庄公又要击鼓反攻,又被曹刿制止。直到齐军第三次进攻,齐军已经筋疲力尽,气势已衰,曹刿才让鲁庄公击鼓,命令鲁军进攻,鲁军个个象下山猛虎,呼啸冲杀着击溃了齐军。这就是历史军事史上有名的“再衰三竭”。如果鲁庄公当时听不进曹刿的意见,以我是君王而用兵,这次战争的走向就很难说了。 又说刘邦,刘邦是个很有远见的人,他出生农民,懂得农民的疾苦,又当过亭长,懂得权势的运作。他统帅着军队,却不摆架子,论功论战,他总说自己不行,总是把大功小公让给别人,他把关中作为根据地,放手让萧何掌理,他说他在后勤上不如萧何。韩信大战夺得齐地,居功自傲,派人请求刘邦封他为假齐王,刘邦一听就大骂道,大丈夫立功就应该做真正齐王,做什么假齐王,于是就封他为齐王。他还不止一次的说他作战不如韩信。甚至刘邦身受箭伤,在极为痛苦时,张良请他检阅军队,虽然他的箭伤很重,但他仍然忍痛起身随行。 又说项羽,英雄盖世,叱咤风云,但可惜目中无人,看不起人,容不下人,容不下不同意见,总是以唯我独尊唯我独强始于他人,对于出生贫寒的人更是看不起,大功小功喜欢揽于自己臂下,弄的上下内外人际关系紧张,以至兵败向一农夫问路,农夫故意指向错误方向,结果遭至汉兵追杀,从四十万军队打到最后兵败乌江,只剩二十八人。两人相比,刘邦虽屡战屡败,却由弱到强,灶起西汉。项羽叱咤一身,却无言见江东父老,凄了一身,可惜一身。 又回来说说前面的实干家和演说家,如果面对实干家的冷漠蔑视,演说家立刻不容,面红耳赤,针锋相对,不依不让,反唇相讥,你来我去,结局会是怎样呢,后果当然就很难说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