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早我就听说,宜昌西陵峡口的山崖峭壁上,有个名气较大的山洞,洞边的悬崖直插长江中。顺着一米来宽的小路,走不了多远就绕进三游洞。洞内很宽敞,可以容纳一百多人,洞顶上的水一点一点滴在地上,形成钟乳石。左右两边还有很多大小不一的石像,雕刻地十分精巧。洞外的石壁上,名人雅士、文人墨客的吟诗、作画、题字、填词,碑刻、摩崖、雕塑点缀烘托,营造成一个浓郁的文化氛围,使其貌不扬贫瘠的山洞,增添色彩和文化底蕴。
唐朝元和十四年(819年),诗人白居易、白行简、元稹三人会于夷陵(今湖北宜昌),相邀同游此洞,并各赋诗一首,白居易特作《三游洞序》写在洞壁上,“三游洞”因赋而得名。
到了宋朝时期,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东坡)、苏辙父子三人,一同前往“三游洞”,兴起提诗于壁之上。人们称苏轼父子为“后三游”。唐朝的白居易、白行简、元稹,三人游,就是“前三游”了。
“前、后三游”,他们的诗、填的词、题写的字,构成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慕名而来的人大肆渲染和追捧,使其声誉在外,响遍神州大地。慕名而来的人们很多。久而久之洞壁上留字、题诗、填词越来越多。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这里前、后三游,诗圣,词仙留下摩崖,何愁名气不大?三游洞作为名声古迹,慕名而来、游山玩水、寻古觅踪,抱着各种想法来的都有,不管你抱有何目的来,其动机只有一个,那就是情趣。娑罗馆清言说的好:“道人好看花竹,寄托聊以适情;居士偶听弦歌,不染何妨人道。情旷亦自有致,寂寞无令太枯。”
第一次到“三游洞”,那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处于计划经济年代。刚进厂的知青们,利用星期天休息,自发骑自行车去的。那时自行车是稀罕之物,我们所骑的车,是各显神通设法借来的。
当年“三游洞”处于亚军事管制状态,某部队仓库占去一半,另一半空着,整个景区凄凉荒僻的很。仰望山岚间的下牢溪桥(老拱桥)像道彩虹一般,宜昌到连陀的车辆从桥上驶过,如同飞驰在彩云间,偶闻一声嘀鸣,在寂静的山林间,简直是天外之音。身临其境,颇有仙风飘逸之感。可惜此桥,现在已不复存在。
我们骑着自行车,沿着沿江大道朔江而上,经望州岗,过黄泊河,走前坪、绕南津关到三游洞。当时三三零工程系开挖阶段,工程浩大车连来往频繁。特别是望州岗附近的工地上,虽然路面有所加宽,巨大的”黄鸭子”(载重22吨的自卸车)轰鸣而过,扬起的灰尘之大,用遮天蔽日尘土飞扬这词,一点也不夸张。
记得当年,黄泊河大桥的引桥,靠前坪的那一半还没修,来往行人,只得从高高的桥面,顺着擅自搭建的临时木梯上下攀爬。好在,当地人用的是背篓,攀爬起来除了多用点劲外,还没什么太大碍。但,眼前这“断”桥,可累苦了我们这群骑着自行车的人。“一路上我们骑车,到此车骑我们”,爱说笑话的小姚诙谐说道。原本谈笑风生回归自然的我们,这下就得经受,胆量和体力的考验。
车骑过大桥,来到大粗的护栏(杆)前,没路可走的我们,只得纷纷下车。探头往下一看,好家伙!桥面离河岸足足有二十多米高,年轻气盛的我们,不知困难和危险,更攀爬放在眼里。只见小姚整理了一下身上穿的衣衫,麻利地将自行车往肩上一扛,顺着木梯一步一步往下爬。大伙一照小姚的样子,一个、二个、三个,四个……。就连一同出行的姊妹们也不示弱,照样扛着车子,拾梯从天而降。
从前坪到三游洞就不远了,山路崎岖总的来说还算好走,一路大伙骑一段推一站说说笑笑,不一会就来到三游洞口,和值班的战士沟通后,那位河北的小同志,爽快答应带我们进去看看,按照要求和规定,在指定位置拍照留念。
当年和那位战士合影
随着三游洞的对外开放,交通也逐渐方便。斗转星移,三游洞成了人们旅游的首选。外地朋友来,家乡亲人来,业务交往的同仁来,去的次数也就逐年增多。那年厂内细沙车间组织职工春游,陈某某夫妇,带着亲戚和自己的儿子,一共三个小孩,当他们玩到张飞擂鼓台时,夫妇两带着三个孩子在此歇息,因留心看护亲戚的孩子,忽视了自己的儿子,小家伙独自一人去摘崖边的小黄花,身体一歪,不慎从悬崖边滚下,直接坠入江中。陈某某见后,奋不顾身从几十米高的悬崖追下,但,江水湍急无济于事。车间男工们纷纷从下游跳入水中,只救上陈某某。要知地处峡口江擂鼓台,下面江水变化莫测,一个漩涡连着一个,落水孩童没能找到。为此,厂里派我协同派出所前往调查,那是我在三游洞呆得最久的一次,前后约有一个礼拜。
当年洞内情景
看到“前三游”中的元稹,联想到《西厢记》中的张生,好多人不知道,元稹是剧中张生的原型,崔莺莺实质上是元稹的表妹,和元稹有段醉生梦死的因缘,后因元稹进京赶考,遇上韦惠丛并取为妻,崔莺莺也随后嫁人。风流才子元稹,究竟就有几个好妹妹,不光一时半会难说清,就连历史学家、或从事元稹诗词的研究的,也得花费一定的经历才行。
三游洞一带的风景如画:遥看俊秀西陵峡,云雾缭绕如薄纱,半遮半掩俏三峡。金秋时节满山红片尘林尽染,与霞光连成一片,使人接应不暇。四季美景四个样,自古以来吸引无数文人墨客,吟诗、题字、作画。
苏轼在他一首词中填道:“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他能有如此境界,我想是从三游洞洒脱奉献所致。只有,心无物欲,即是秋空霁海;坐有琴书,便成石室丹丘。我看,这就是,人们到三游洞来,所寻找的境界和目的。
本文借用简安然的照片,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