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巴州区社会救助福利中心的孩子们在“朱德故里”参观学习
图2:孩子们的暑假生活丰富多彩
图3:孩子们在学习游泳
图4:中心工作人员给小朋友扎头发
26日,是暑假里一个星期天,可王永明还是没能休息,下午5:30,他刚刚拉回单位采购的大米,又匆匆出车,到城区去接参加补习、实习和暑期社会实践的孩子们。“孩子们分散在城区多处,为他们的安全考虑着想,必须去接。”王永明说。
他们没有假期
王永明是巴州区社会救助福利中心的专职司机,从2009年进入中心后,他就几乎没有休过一天假。“工作需要嘛,天天都要围着孩子转。”虽然“摊”上这么一份无假期的工作,但看到孩子们成长进步,王永明还是打心里高兴,“相处久了,他们就都和自家的孩子一样了,担心这担心那的,啥事都想照顾周到。”
在巴州区社会救助福利中心,几乎所有的工作人员都与王永明一样,从来没有法定假日,因为一到假期,外出读书的孩子都会回来,近50个孩子要照顾和管理,会更忙。王永明说,从2009年开始,巴州区社会救助福利中心主任吴秀荣一个周末都没休过,“除了外出开会、出差和进城办公事,她都守在单位”。
福利中心的工作人员把这些孩子视如己出,都有领着福利中心孩子回家照顾的经历。福利中心副主任杨蓉华介绍,遇到暴雨洪灾断路等特殊情况,不当班的工作人员就会把在城区读书的孩子接回自己家中照顾。如果有孩子生病住院,当班陪护的工作人员还会在家里做好饭菜,送到孩子的病房。去年开始,为了方便读书,在巴师附小读四年级的孤儿小英上学期间一直吃住在吴秀荣家,放假才回到福利中心。工作人员何开平和王述华也经常将他们挂包帮扶的孩子接到家里照顾。
给孩子提供最好的
27日上午,巴州区社会救助福利中心食堂,玉堂街道办玉堂社区的菜农李大爷担进了两篮黄瓜。“这篮我选的好的,给你们。”李大爷指着前边一篮黄瓜对收货的工作人员说,“后边这篮有点老,就不给你们了,我一会儿担到别处卖。”
李大爷说,附近的菜农都知道,福利中心采购的蔬菜都必须是最好的。福利中心厨师王述华说,中心刚成立那会,一位卖藕的菜农,将藕分成了两份,准备把损伤较多的一份卖给福利中心,另一份到城区市场叫卖,还说反正是给孩子吃,品相差一点没关系。吴秀荣知道后,当即要求这位菜农把好的那份留下。她说:“我们的孩子正长身体,要买就要买最好的。”
在福利中心,孩子们吃的猪肉是从周边农户家收购的土猪肉,鸡鸭来自巴州区南阳一生态养殖场,时令蔬菜大多来自周边菜农的地里,就连暑假每天给孩子发放的冰淇淋,都是市场上的品牌产品。
“这样做,除了保障食品安全,更重要的是让孩子感受到党和国家的关怀,感受到福利中心爸爸妈妈发自内心的爱,让他们不因生活滋生哪怕一丝自卑心理。”吴秀荣说,就连孩子们的衣服,绝大多数也都在深受青少年喜欢的大型品牌服饰店采购,“我们的任何一个孩子,衣着得体,不寒酸不招摇,举止得体,阳光自信,不管走到哪里,绝看不出是孤儿。”
培养良好行为习惯
福利中心要求孩子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吴妈妈要求我们必须养成好的习惯,男生不能留长发、女生不能化妆,按时起床睡觉等。”2009年就被福利中心收养的唐怡凡说,比如对个人卫生,福利中心就要求,身上不能有汗味。
福利中心每年都要组织多次文体娱乐、游园参观、进游乐场游泳馆等集体活动。今年以来,还组织孩子们到朱德故里、小平故里、驷马水乡等地参观游园10余次。对犯错的孩子,吴秀荣和工作人员有绝招,就是取消其个人的一切集体活动,孩子们特在乎这事。
前不久,福利中心一名正处在叛逆期的孩子想留长发,吴秀荣亲自带他到理发店剪掉,孩子回家后,觉得特委屈,甚至一个人在房间里自虐手指。吴秀荣得知情况后,与另一位同事带着孩子到巴城一西餐厅,专程请他吃最喜欢的西餐,一边吃饭一边给孩子谈心,最终孩子带着笑容回了家。
“我们这里的孩子不同于普通孩子,18岁过后,就要独立生活,一入社会,举目无亲,没有亲友帮助,没有父母提醒。一丝丝坏习惯,就可能无限扩大,令其彻底堕落。”吴秀荣说,养不教父之过,对福利中心的孩子们来说,工作人员就是他们的爸爸妈妈,在他们18岁之前,必须让他们自信、自尊、自立、自爱,努力做一个上进的人,将来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为此,福利中心还经常组织警示教育活动,组织青少年犯罪专家讲课,播放警示教育专题片,到看守所、廉政教育基地参观等。
不只是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福利中心还尽量让孩子不带任何缺陷地进入社会。近年来,该中心为6名年满18岁的孩子做了腋臭根除手术,为4名孩子做了牙齿校正手术,为2名孩子做了五官整形手术。福利中心收养的庞彩霞因患先天性心动过速,被送入成都华西医院做了射频消融手术;莫春巍因先天性尿路狭窄,在市中心医院和成都华西医院两次手术;冯磊、李婷因患有严重青春痘,工作人员带着他们两上成都求医。
“我们要尽最大的努力做到,从福利中心走出去的孩子,身体上没有缺陷,行为习惯好,以最好的状态离开这里。”吴秀荣说。
近年来,巴州区社会救助福利中心收养了孤残儿童80余人次。这个大家庭的家长们,用爱铺就孩子们的成长之路,用心为孩子们织就未来的精彩人生。(文中未成年人均为化名)(罗黎明 苟波 沈娟)